印度人民黨
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成立于1980年,1996年成為議會第一大黨,并執政13天。1998年再次與其他地方政黨聯合,執掌聯邦政權,并一直持續到2004年敗給老對手國大黨。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印度人民黨。
印度人民黨簡介
印度人民黨1980年4月從原人民黨(印度)分立,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印度人民同盟,支持者主要以城市的工商業者為主。現任黨主席為文卡亞·奈杜。
印度人民黨主張把促進少數派和落后階層的利益放在首位,主張實行民族主義、民主、非教派主義。對外關系方面,他提出“真正的不結盟”政策,反對偏向大國集團,主張鄰國建立良好關系。
印度人民黨主要支持者為印度教教徒和城鎮中產階級即城鎮中小商人,自稱現有黨員約為350萬,1984年的大選中首次獲得了2個議席。在1989年獲得了86個議席,1991年119個議席,至1996年獲得了160個議席成為了第一大黨。從1996年大選至2004年5月大選失敗為為止一直位印度議會第一大黨政黨;第13屆印度議會選 舉(1999年-2004年),以“印度人民黨”為首的全國民主聯盟一舉奪得人民院545個席位中占有356席。印度人民黨第一次執政為1996年,但是 一個短暫的政權(1996年5月16日—1996年6月1日),不到一個月時間,由阿塔爾·比哈里·瓦杰帕伊任印度,后被人民黨取代;印度人民黨直到 1999年才算正式掌權。2004年5月印度第14屆議會選舉印度人民黨敗于國大黨居第二位,瓦杰帕伊5月22日正式離任一職,印度人民黨再一次淪為在野黨。印度人民黨的最高權力機關是全國會議和全國委員會,中央機構有全國執行委員會及其常設機構工作委員會。
印度人民黨起源
瓦杰帕伊印度人民黨的根源可溯及印度人民同盟(Bharatiya Jana Sangh〔BJS〕),印度人民同盟是在1951年由慕克吉(Shyama Prasad Mukherjee)創立,當時是印度教準軍事團體「人民志愿部隊」(Rashtriya Swayamesevak Sangh〔RSS〕)的政治派別。印度人民同盟鼓吹要依據印度教文化重建印度,并且呼吁組成一個強大的統一國家。
1967年印度人民同盟在印度北部的印地語地區獲得相當多的支持。10年後,這個政黨在瓦杰帕伊(Atal Bihari Vajpayee)領導下,結合其他3個政黨組成人民黨(Janata Party),并掌握政權。但因黨派之爭與內部不和,政府于1979年7月垮臺。印度人民黨正式成立于1980年,起因於人民黨聯盟的領導人想要禁止獲選 的印度人民同盟官員加入「人民志愿部隊」(「人民志愿部隊」的批評者一直指控它是政治與宗教的極端派,尤其是因為它的一名成員暗殺了甘地),人民黨聯盟內 部的不滿分子從中分裂。印度人民同盟後來自身重組為印度人民黨,由瓦杰帕伊、阿德瓦尼(Lal Krishan Advani)與喬希(Murali Manohar Joshi)領導。
印度人民黨指導思想
印度人民黨宣傳印度教意 識(Hindutva),這是一種試圖用印度教價值來定義印度文化的意識形態,并且對印度國民大會黨的世俗政策與做法嚴厲批評。1989年印度人民黨利用 反穆斯林情緒,主張在印度教徒視為圣地的阿約提亞(Ayodhya)地區興建一座印度教寺廟,但在當時該地已建有巴伯爾清真寺(Babri Mosjid),自此印度人民黨開始獲得勝選。到了1991年,印度人民黨的政治感染力明顯增強,在人民院(Lok Sabha,即國會下議院)贏得117席,并贏得4個州的執政權。
雖然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印度人民黨的指導思想也在變化,但其中始終貫穿著兩個最基本的哲學原則,即整體人本主義和印度教特性。
印度人民黨整體人本主義
1980年,印度人民黨建立后,溫和派領導人瓦杰帕伊試圖扭轉其前身人民同盟教派主義色彩過濃的形象,轉而提出民主和世俗主義等概念同國大黨競爭。但是, 這一轉變并沒有為政黨帶來收益,相反,在1984年選舉中,印度人民黨只獲得了人民院的2個席位,創造了人民同盟建立以來的最低歷史記錄,印度人民黨看到 利用世俗主義和民主等現代政治理念與國大黨競爭是不現實的。于是,它又回到了原來的立場。在1985年10月的甘地納伽爾全國執委會會議上,確定整體人本 主義為印度人民黨的基本哲學。此后,印度教教派鼓動成為印度人民黨進行政治動員的一個重要手段。隨著教派政治鼓動的日趨深化,整體人本主義思想滿足不了政 治鼓動的需要。因為整體人本主義雖然強調印度教傳統文化,但相對來說比較溫和,并不是將矛頭直接指向穆斯林,而是更多指向西方和社會主義發展模式的。于是,整體人本主義遭到了冷遇,之后便推出印度教特性作為新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