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定方的人物生平
蘇定方(592年—667年),名烈,字定方,以字行世,漢族,冀州武邑(今河北武邑縣)人,唐朝杰出的軍事家。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蘇定方的人物生平,歡迎大家閱讀。
蘇定方的人物生平
少年悍將
蘇定方是冀州武邑人(今河北武邑),后來遷居到始平縣。隋煬帝大業末年,父親蘇邕率領家鄉幾千人眾,為自己的州郡討伐賊寇。
蘇定方驍勇彪悍,力氣過人,膽氣超群絕倫,十五歲時,跟隨父親征戰,多次率先沖鋒陷陣。蘇邕死后,信都郡(冀州)郡守令其接替父親,統領部眾。
蘇定方在郡南大破賊首張金稱,殺死了他,又在郡西打敗了楊公卿,追擊逃兵二十多里,殺死俘獲很多,從此叛軍們不敢挨近州縣邊境,鄉親們都靠他保護。
不久,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席卷全國,隋朝統治土崩瓦解,各路英雄逐鹿中原,蘇定方遂投奔竇建德帳下,竇建德的大將高雅賢很喜歡定方,收其為養子。嗣后,他又隨從高雅賢為劉黑闥大軍攻城略地,每次都立有戰功。等到劉黑闥、高雅賢敗亡后,蘇定方便歸隱故鄉。
征東突厥
貞觀初年,蘇定方被唐廷重新啟用,任匡道府折沖。
貞觀四年(630年),隨從定襄道行軍大總管李靖前往磧口(今內蒙古善丁呼拉爾)襲擊東突厥頡利可汗。二月初八夜,李靖派蘇定方率領二百名手持弓弩的騎兵為先鋒,乘霧秘密行進。離賊大約一里遠,大霧突然散去,蘇定方望見了突厥的牙賬(將帥所居的營帳),縱馬突襲殺死了幾十上百人,頡利可汗和隋朝的義成公主狼狽散逃,余眾俯伏在地。李靖大軍趕到,東突厥潰不成軍,唐軍斬首萬余級,俘虜男女十余萬,獲得雜畜數十萬,斬殺義成公主,擒其子疊羅施。頡利率領殘兵一萬余人想要渡過大漠,被屯于道口的李勣部堵截,沒能通過。不久其部落酋長均率眾來降,李勣部俘五萬余人而回。陰山之戰,唐軍大獲全勝,徹底擊敗東突厥。頡利可汗阿史那咄苾敗走后,投奔位于靈州西北的蘇尼失,被大同道行軍副總管張寶相率眾俘獲,東突厥遂亡,其地盡歸唐境。
在唐朝滅東突厥的大決戰中,長驅直入攻破頡利可汗牙帳的蘇定方以戰功授左武候中郎將,后又遷任左衛中郎將。
永徽六年(655年)春,高句麗聯合百濟、靺鞨進攻新羅,攻占其北境三十余城。新羅向大唐遣使求援,蘇定方和程名振討伐高句麗,得勝而歸,拜授右屯衛,封臨清縣公。
五百破陣
永徽六年(655年)五月十四日,蘇定方隨從蔥山道行軍大總管程知節(即程咬金)征討西突厥,被任命為前軍總管。次年大軍到達鷹娑川(今新疆開都河上游裕勒都斯河谷),西突厥兩萬騎兵前來抵御。兩軍展開惡戰,總管蘇海政激戰連場未能決出勝負。西突厥的分支鼠尼施等又率領兩萬多騎兵前來增援,形勢相當危急。
蘇定方所部正下馬休整,隔著一座小山嶺,離大總管約十里遠,看到遠處塵土揚起,于是率領五百名精壯騎兵,翻越山嶺飛馳直搗敵人軍營,賊眾大敗潰逃,唐軍追奔了二十里,斬殺一千五百多人,西突厥軍所丟棄的鎧甲兵器、牛馬縱橫交錯地散布在山坡原野上,無法統計。
副大總管王文度嫉妒定方的功勞,對程知節說:“敵軍雖然逃跑了,官軍死傷也很多。現在應當結成方陣,將輜重安置在軍陣中間,四面列隊,人馬披甲,敵來就迎戰,這才是萬全之策。不要讓士兵輕率離陣,以致造成損傷。”王文度假稱另有詔命,說程知節恃勇輕敵,讓王文度替他指揮部隊。隨即集結大軍,下令不許深入西突厥腹地。唐軍每日騎馬,披甲結陣,因此戰馬大多瘦死,士卒疲勞,沒有戰斗的意志。蘇定方心急如焚,對程知節說:“天子下詔征討敵人,如今卻只是防守,如何能立功呢?再說您是大將,然而領兵在外打仗的事都不能自己做主,要看副將的眼色才能決斷,按理不能這樣!何不把王文度關押起來等待朝廷發落?”程知節沒有聽從。大軍到達恒篤城,有胡人歸降。王文度又說:“這些胡人現在投降,等我軍撤回后,他們還會反叛,不如全部殺死,奪取他們的資財。”蘇定方說:“如果這樣處置,那便是自己當賊,又怎能說是討伐叛逆?”王文度不聽。等到瓜分財物時,唯獨蘇定方一點都沒拿。
顯慶元年(656年)十二月,唐軍最終無功而返,王文度矯詔該當判處死刑,后特除名為民;程知節逗遛不前追賊不及亦遭撤職處分。
滅西突厥
顯慶二年(657年)春,朝廷任命蘇定方為伊麗道行軍大總管,再次征討西突厥,任雅相、回紇婆潤(即藥羅葛·婆閏)等人為副將,又派已歸附大唐的步真及彌射為流沙安撫大使,自南道招集舊眾。蘇定方從金山(今蒙古國西部阿爾泰山)以北出兵,大破西突厥處木昆部,俟斤懶獨祿率領兵眾一萬多帳投降。蘇定方加以安撫,從中調發了一千騎兵,共同進軍至曳咥河(今新疆北部額爾齊斯河)。西突厥沙缽羅可汗阿史那賀魯聞訊,率領十萬大軍前來應戰。蘇定方率漢軍及回紇兵一萬余人同西突厥展開戰斗。
沙缽羅可汗因蘇定方人馬太少而輕視他,軍隊左右翼展開包圍蘇定方。蘇定方讓步兵占據制高點,集中長矛一致朝外,親自率領強勁騎兵在北邊的平地上擺好陣勢。西突厥軍向步兵陣地發起了三次沖鋒,均不能攻入,蘇定方乘敵人混亂進攻他們,在三十里的戰線上展開激戰,斬殺人馬數萬,并殺其大酋都搭達干等二百人,賊眾大奔潰逃。
第二天整頓軍隊繼續進兵,胡祿屋等五弩失畢舉眾來降,阿史那賀魯獨自與處木昆屈律啜率數百騎向西逃走。余下的五咄陸部聽聞沙缽羅可汗兵敗,也分別奔往南道降于步真。蘇定方命令副將蕭嗣業、回紇婆潤率各部虜兵趕赴邪羅斯川(今伊犁河西)追擊敗兵,自己和任雅相率領新附之眾攔截賊軍后路。適逢天降大雪,積雪“平地二尺”,部將請求稍事休息,蘇定方說:“敵人依恃大雪,以為我軍不能前進,必休整兵馬,現進軍乘其不備則可以追趕上,如果遲緩放縱讓他們遠逃而去,那就不能擒獲了!”于是領兵踏雪進發,晝夜兼程,到了雙河,同彌射、步真會師,唐軍士氣飽滿高漲,長驅直入,距離賀魯駐地一百里時,下令擺好陣勢前進,大軍逼近金牙山(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以西)。此時賀魯正準備打獵,蘇定方趁其無備,縱兵進擊,打敗了他屬下幾萬人,全都讓他們回到了自己的部族。
賀魯率其殘部繼續逃亡,唐軍窮追不舍,定方追賀魯至碎葉水(今吉爾吉斯和哈薩克境內楚河),盡奪其眾。沙缽羅可汗僅率其子咥運、婿閻啜等十余騎連夜逃往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一帶)西北的蘇咄城,部眾饑餓困乏,遂派人攜帶珍寶入城買馬。城主伊沮達官假意以酒和飯菜出去迎接,引誘他進城后,關門將其拘捕。蘇定方派遣副將蕭嗣業一路追擊至石國,石國人將沙缽羅交給他。
此次唐軍征伐賀魯“收其人畜前后四十余萬”,息兵后蘇定方令西突厥諸部各歸所居,開通道路,設置郵驛,掩埋尸骨,慰問疾苦,劃定部落地界,恢復生產,并將沙缽羅可汗擄掠的財物、牲畜等,全部歸還原主,十姓部落像原來一樣相安無事。安西都護府遷回高昌故地。
凱旋歸來的蘇定方在都城長安舉行了隆重的昭陵、太廟獻俘禮儀。唐高宗親臨殿前,定方身穿軍服押著賀魯獻上。西突厥滅亡后,大唐劃分那里的土地為州縣,一直到達西海(今咸海東經60°北緯45°)。蘇定方因功升遷為左驍衛大,封邢國公,另封其兒子蘇慶節為武邑縣公。
顯慶三年(658年)五月二日,安西都護府又遷至龜茲,升格為安西大都護府。“西域既平,遣使分往康國及吐火羅國,訪其風俗物產及古今廢置,盡圖以進,因令史官撰西域圖志六十卷”。原臣服于西突厥的中亞諸國紛紛降附,整個西域置于唐朝的掌控之下。唐依兩廂分治的策略,在西突厥故地分別設置濛池都護府和昆陵都護府。并將西突厥“其所役屬諸國皆置州府,西盡波斯”(今伊朗)。
顯慶四年(659年)九月,“詔以石、米、史、大安、小安、曹、拔汗那、北拔汗那、悒怛、疏勒、朱駒半等國置州縣府一百二十七”,并隸屬于安西大都護府。
中亞河中地區府、州分布:康國置康居都督府(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石國瞰羯城置大宛都督府(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米國缽息德城置南謐州(今烏茲別克斯坦朱馬巴札爾)、史國乞史城置佉沙州(今烏茲別克斯坦沙赫里夏勃茲)、安國阿濫謐城置安息州(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東安國(小安)喝汗城置木鹿州(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東北)、拔汗那國渴塞城置休循州(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東南)、何國置貴霜州(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西北)。
蘇定方對西突厥實行分化和重點打擊相結合的方略,攻守兼施,出其不意,窮追猛打,終獲大勝,大唐帝國的勢力也因此延伸至中亞。其踏雪夜追沙缽羅一幕堪稱唐代著名邊塞詩《塞下曲》的真實寫照:“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平定蔥嶺
顯慶四年(659年)冬,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以西的思結闕俟斤都曼原先統制眾胡,率所部和疏勒(今新疆西南部喀什一帶)、朱俱波(今新疆西南部葉城一帶)、喝般陀(又稱蔥嶺國,今新疆西南部塔什庫爾干一帶)三個國家再度反叛,攻破于闐(今新疆和田一帶)。唐高宗詔令蘇定方為安撫大使,再度西征。大軍經過長途跋涉抵達葉葉水(今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內的錫爾河),而敵軍在馬頭川筑營據守。
蘇定方便挑選一萬名精銳步兵、三千名騎兵飛馳突襲,一天一夜急行軍三百里,天明時到達城西十里遠。都曼大驚,率軍在城門外抵抗,倉促應戰,被打得慘敗,逃到馬保城。蘇定方又揮師速攻,唐軍進逼城門之下。到了夜間,后續部隊陸續趕到,把城池四面包圍起來,并伐木制造攻城器械,遍布城下。都曼無計可施,于是把自己捆綁起來,出城投降。
顯慶五年(660年)春,大軍押著俘虜回到東都洛陽,唐高宗親臨乾陽殿,有關官員請依法論處。蘇定方叩頭請求說:“臣先前已經曉諭陛下旨意,答應免他死罪,希望饒其性命。”唐高宗說:“朕為卿保全信義。”便赦免了都曼。自此蔥嶺以西全部平定。蘇定方因功加賜在邢州巨鹿收納五百戶租稅的實封,遷任左武衛大。
龍朔元年(661年)六月十七日,吐火羅道置州縣使王名遠進西域圖記,唐朝對原屬西突厥勢力范圍內的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以西諸國再次進行大規模建制行政區劃。“自于闐以西,波斯以東,凡十六國,以其王都為都督府,以其屬部為州縣。凡州八十八,縣百一十,軍、府百二十六”,均隸屬安西大都護府。“仍立碑于吐火羅以志之”(按:《通鑒》記州七十六,《舊唐書.地理志》與《唐會要》記州八十)。至此大唐帝國統轄的西部疆域臻于極致,為中華歷代之最。
十六國都督府分布:吐火羅國阿緩城置月氏都督府(今阿富汗東北部昆都士)、厭噠國活路城置大汗都督府(今阿富汗馬札里沙里夫西)、訶達羅支國伏寶瑟顛城置條支都督府(今阿富汗加茲尼)、解蘇國數瞞城置天馬都督府(今塔吉克斯坦境內)、骨咄施國沃沙城置高附都督府(今塔吉克斯坦境內)、罽賓國遏紇城置修鮮都督府(今阿富汗喀布爾河北)、帆延國羅爛城置寫鳳都督府(今阿富汗巴米揚)、石汗那國艷城置悅般州都督府(今阿富汗興都庫什山北)、護時犍國遏蜜城置奇沙州都督府(今阿富汗北境希巴爾干南)、怛沒國怛沒城置姑墨州都督府(今烏茲別克斯坦捷爾梅茲西北)、烏拉喝國摩竭城置旅獒州都督府(今阿富汗北境)、多勒建國低寶那城置昆墟州都督府(今阿富汗穆爾加布河流域)、俱蜜國褚瑟城置至拔州都督府(今中亞蘇爾哈布河流域)、護密多國摸逵城置鳥飛州都督府(今阿富汗東北伊什卡什姆)、久越得犍國步師城置王庭州都督府(今塔吉克斯坦卡菲爾尼甘河下游庫巴的安),同時在波斯國末代王子卑路斯駐地疾陵城置波斯都督府(今伊朗扎博勒)。(按:此時薩珊王朝已被大食所滅)
討平百濟
百濟恃仗高句麗支持,多次侵犯新羅,新羅王金春秋上表求救。
顯慶五年(660年)二月十日,蘇定方隨唐高宗巡幸太原,三月十日,被任命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韓國《大唐平百濟國碑銘》記“使持節神丘嵎夷馬韓熊津等一十四道大總管”),率左驍衛劉伯英等水陸大軍十萬人征討百濟國。又以新羅國王金春秋為嵎夷道行軍總管,率領新羅兵協同唐朝大軍作戰。
唐軍從城山(今山東省榮成市東北海邊)乘船橫渡黃海,直抵熊津江口(今朝鮮半島南部錦江口)。百濟軍沿江屯兵據守,蘇定方從東岸出兵,依山擺開陣勢,與百濟軍交戰,唐朝海軍揚帆前行,覆蓋了整個海洋,相繼到達。百濟軍戰敗,死了幾千人,余眾奔逃潰散。唐軍大部隊乘潮而上,兵力更盛。戰船首尾相連而前,駛入江中,飛槳擊水,擂鼓吶喊,蘇定方率步、騎兵夾江并進,直逼真都城。
距城約二十里,百濟舉傾國之兵來戰,蘇定方迎擊,一場大戰,打敗了百濟軍,斬殺一萬余人,唐軍乘勝攻入外城。百濟國王扶余義慈及太子扶余隆向北境逃去,蘇定方進軍包圍百濟都城泗沘城(今韓國忠清南道扶余郡),義慈次子扶余泰自立為百濟王,率眾堅守。義慈的孫子扶余文思說:“國王和太子雖然都出了城,但依然活著;叔父統領兵馬,就擅自稱王,如果唐軍撤退,我父子性命就無法保全了。”于是文思率其左右從城上緣索而下,很多人追隨他,泰無法制止。蘇定方趁勢命士卒登上城樓,樹起唐朝旗幟。城中人心惶恐,扶余泰處境窘迫,開門請命。其大將禰植又帶著義慈來降,太子隆與眾城主皆前來奉表歸誠。
百濟平定后,其國被分為五部,唐朝“以其地置熊津、馬韓、東明、金連、德安五都督府,并置帶方州”。五都督府下轄三十七州,二百五十縣納入唐朝版圖。左驍衛郎將劉仁愿受命率領萬名唐軍并聯合新羅王子金仁泰所率的七千新羅軍,共同守衛百濟府城(按:劉仁愿后來繼任熊津都督,與檢校帶方州刺史劉仁軌留守百濟)。
顯慶五年(660年)十一月一日,百濟國第三十一代國王扶余義慈及太子隆、泰等五十八人被蘇定方獻俘于東都洛陽則天門。至此蘇定方前后消滅三個國家,都活捉了他們的國王,賞賜的珍寶無法統計,唐廷“賜天下大酺三日”,并加授其子蘇慶節為尚輦奉御。
大唐攻滅百濟,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罕見的跨海兩棲作戰,規模空前,體現了唐朝初年強大的水軍建設和先進的航海造船技術。高句麗失去盟國,從此陷入孤立境地,而唐朝卻以百濟故土為戰略據點,對高句麗形成南北夾攻之勢,為后來高句麗的最終滅亡打下堅實基礎。
攻高句麗
早在貞觀十九年(645年),李世民率李勣、李道宗等多位將領親征高句麗,但圍攻安市城(今遼寧海城一帶)至九月仍未攻克,隨著冬天臨近,草枯水凍,大軍難以久留,沒有達到滅高句麗的最終目的。蘇定方回國獻俘后不久,唐高宗開始策劃第二次征伐大戰。
顯慶五年(660年)十二月十六日,詔以契苾何力為浿江道行軍大總管,蘇定方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劉伯英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程名振為鏤方道總管,率兵分道進擊高句麗。
龍朔元年(661年)一月二十二日,又以蕭嗣業為夫馀道行軍總管,率回紇等諸部兵進軍平壤。四月二十九日,李治欲效仿父親率軍親征,被武后諫阻,未能成行。五月二日,唐軍作戰部署發生重大變化,朝廷改“命左驍衛大、涼國公契苾何力為遼東道大總管,左武衛大、邢國公蘇定方為平壤道大總管,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宰相)、樂安縣公任雅相為浿江道大總管”,統率大軍及諸胡兵“水陸分道并進”,以討伐高句麗。
龍朔元年(661年)八月十一日,蘇定方在浿江(今朝鮮大同江)大破高句麗軍,屢戰皆捷,于是進圍平壤城(高句麗首都)。北線的陸路唐軍進展卻相對緩慢,高句麗權臣蓋蘇文遣其長子泉男生率精兵數萬,固守鴨綠江,唐軍無法渡江,雙方一直僵持到九月底。天氣開始寒冷,鴨綠江水結成堅冰,唐軍在契苾何力的率領下踏冰而過,鼓噪奮擊,高句麗軍大潰,唐軍追擊數十里,斬首三萬級,其余部眾全都投降,泉男生僅以身免。正當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契苾何力率領的北路唐軍順利推進,將南下與蘇定方會師平壤的時候,唐高宗下詔班師,于是撤軍,很快漠北鐵勒九姓發生了叛亂,回紇比粟毒與同羅、仆固進犯大唐邊境。十月十一日,蕭嗣業回國改任仙萼道行軍總管并加入鐵勒平叛大軍。兩人班師后,唐軍南北合擊高句麗的戰略部署落空,戰爭陷入了持久戰。
入冬后高句麗冰天雪地,氣候及其它因素再次成為唐軍進攻的羈絆。此前唐高宗讓新羅王子金仁問回國“舉兵相應”,同時敕令新羅共同向唐軍輸送軍糧,但新羅軍在翁山城(今韓國忠清南道境內)受阻,沒有按期抵達高句麗進行軍事支援。新羅軍士不至,糧道不繼,唐軍開始出現糧草、冬衣的補給問題,進攻的最佳時機已不復存在。
龍朔二年(662年)初,沃沮道總管,蠻酋龐孝泰率嶺南兵戰于蛇水之上,“賊知其懦,襲破之”,與其子十三人皆戰死。同月,浿江道行軍大總管任雅相在軍中病逝。孤軍圍城的蘇定方沒有辦法得到友軍的協同作戰援助,又正逢大雪,攻克平壤已不可能,遂解除包圍,于二月班師回國。
安定吐蕃
龍朔三年(663年)五月三十日,唐朝西北邊境局勢又告不安,吐蕃與吐谷渾互相攻伐。此后吐谷渾被打敗,吐谷渾可汗慕容諾曷缽與弘化公主率領數千帳部眾放棄國土投奔涼州,請求移居唐朝內地。唐高宗任命涼州都督鄭仁泰為青海道行軍大總管,率領右武衛獨孤卿云、辛文陵等分別屯兵于涼州(今甘肅武威一帶)和鄯州(今青海樂都一帶),以防備吐蕃。六月二十六日,又任命左武衛大蘇定方為安集大使,“節度諸軍”,以定吐蕃、吐谷渾。年逾古稀的蘇定方在西北邊陲嘯嘯馬鳴、瑟瑟寒風中,度過他戎馬生涯的最后時刻。
乾封二年(667年),蘇定方去世,終年七十六歲。唐高宗聞訊后悲傷痛惜,責備侍臣道:“蘇定方對國家有功,按例應當褒獎封贈,卿等不說,致使死后榮寵未能及時頒下。言及于此,不禁哀傷悲嘆。”于是立即下詔追贈蘇定方為幽州都督,謚號為“莊”。
人物評價
總評
他是保衛家鄉、先登陷陣的少年英雄,是開疆拓土、老當益壯的一代名將;他是大軍事家李靖麾下驍勇前鋒,亦是唐高宗朝中杰出統帥;他是竇建德、劉黑闥舊部,天下安定后,又成為拱衛國土、平定四方的大唐軍魂;他在演義中是受人唾罵的大反派,在中國歷史上卻又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蘇定方一生馳騁疆場數十年,北擊頡利,西滅突厥,東平百濟,南鎮吐蕃,縱橫萬里,“前后滅三國,皆生擒其主”,西域諸國震懾降服。唐朝立國二百八十九年,其廣袤疆域至高宗朝達到了巔峰,大唐的聲威隨之播及西北邊隅和東方遐邦,既為中原的穩定繁榮奠定了基礎,同時也促進了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今天中國版圖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
蘇定方不僅英勇蓋世,且為人正直。王文度殺降謀財時,“唯定方一無所取”;在滅亡西突厥后,定方讓“諸部各歸所居,通道路,置郵驛,掩骸骨,問疾苦,畫疆場,復生業,凡為沙缽羅所掠者,悉括還之,十姓安堵如故”;都曼投降時曾答應饒他性命,于是定方又信守諾言,頓首乞求唐高宗免其死罪,以保全信義。更難得的是,蘇定方在人生的最后時光卻依然被委以重任,“為諸將節度”,以七十多歲高齡默默鎮守在吐谷渾戰場的最前線。
蘇定方善于提攜后俊。早年遇上才德兼備的青年裴行儉時,直感嘆“吾用兵,世無可教者,今子也賢”,于是傾囊相授,“盡以用兵奇術授行儉”。定方去世后,裴行儉也成為了唐高宗后期的著名將領,兼任禮部尚書、檢校右衛大文武二職,史稱“儒將之雄”。裴行儉后來多次平定東西突厥的叛亂,為大唐重置安西四鎮。唐朝建中三年,師徒二人雙雙配享武廟,在代表古代武將至高榮耀的圣殿享受祭祀,在中華歷史上前后輝映。
蘇定方的歷代評價
《舊唐書》:“邢國公神略翕張,雄謀戡定,輔平屯難,始終成業。疏封陟位,未暢茂典,蓋闕如也。”
贊曰:“五將雄雄,俱立邊功。張、蘇二族,功名始終。郭、薛、務挺,徼功奮命。垂則窮邊,兵無常勝。”
《新唐書》:“唐所以能威振夷荒、斥大封域者,亦有虎臣為之牙距也。至師行數千萬里,窮討殊斗,獵取其國由鹿豕然,可謂選值其才歟!”
《大唐平百濟國碑銘》:“悠悠遂古,茫茫厥初,人倫草昧,造化權輿,冬巢夏穴,殼飲鶉居,以結以刻,或畋或漁。淳源既往,大道淪胥,爰及三五,代非一主,揖讓唐虞,革命湯武,上齊七政,下均九土。屢擾干戈,式淸區宇,未漸西掖,豈覃東戶?奧我圣皇,德葉穹蒼,瑩鏡千古,牢籠百王。逖矣遠徼,遐哉大荒,咸稟正朔,并預封疆,蠢茲九種,獨隔三光,叛族澤國,憑凌水鄉。天降飛將,豹蔚龍驤,弓彎月影,劍動星芒,貔貅百萬,電舉風揚,前誅蟠木,卻翦扶桑。冰銷夏日,葉碎秋霜,赳赳武夫,明明號令,仰申廟略,府齊軍政,風嚴草衰,日寒江凈。霜戈夜動,云旗曉暎,□戟前驅,吳鉤后勁,巨猾授首,逋誅請命,威惠四海,邊隅已定。嘉樹不翦,甘棠在詠,花臺望月,貝殿浮空,疏鐘夜鏗,淸梵晨通,刊茲寶剎,用紀殊功,拒天關以永固,橫地軸以無窮。”
魏元忠:“臣聞帝王之道,務崇經略;經略之術,必仗英奇。自國家良將,可得言矣。李靖破突厥,侯君集滅高昌,蘇定方開西域,李勣平遼東,雖奉國威靈,亦其才力所致。古語有之:‘人無常俗,政有理亂,兵無強弱,將有能否’。由此觀之,安邊境,立功名,在于良將也。”
杜祐:“國朝李靖平突厥,李勣滅高麗,侯君集覆高昌,蘇定方夷百濟,李敬玄、王孝杰、婁師德、劉審禮皆是卿相,率兵御戎,戎平師還,并無久鎮。”
曾公亮:“蘇定方驍悍多力。”
張預:“孫子曰:‘微乎微乎,至于無形。’定方乘霧行而破頡利。又曰:‘速乘人之不及。’定方見塵起而馳搗賊營。又曰:‘出其不意。’定方知虜恃雪而追掩是也。”
陳元靚:“邢公御侮,闞如虓虎。生執都曼,鉗驅賀魯。暨平百濟,凡攻皆取。伐國之功,焜耀千古。”
黃道周:“蘇子定方,少年驍勇。鄉里賊侵,賴之不恐。突厥從征,乘霧一涌。誅者不勝,降者接踵。賀魯再征,攢槊殊猛。大雪不休,砍幾絕種。后襲諸敵,三路云擁。面縛而降,獻俘丹甬。論法應誅,苦求恩寵。蔥嶺以西,因而朝拱。”
毛澤東:“蘇定方,名將亦大將,年七十六。”
金庸:“《說唐》這樣的小說跟歷史相去很遠,比如歷史上蘇定方是一個很好的大將,打了很多漂亮的仗。但《說唐》最大的歪曲就是把蘇定方這么好的大將寫成壞人,完全不對。我就指導她,去看《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
看了“蘇定方的人物生平”還想看:
1.蘇定方的簡介
2.隋唐歷史人物蘇定方簡介
3.頡利可汗的人物生平
4.關于許敬宗的生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