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宦官專權的情況
在中國歷史上,如果皇帝將君主權力賦予一部分給自己的家奴--宦官,讓他們去干預朝政,就會形成宦官專權。宦官專權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大特色,作為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伴生物,對中國古代政治產生了重要影響。下面一起看下唐朝宦官專權的情況。
宦官專權幾乎貫穿了唐朝的中后期,一批批的宦官逼宮弒帝,專權橫行,無惡不作。自號稱“欺壓皇上的老奴”李輔國始,繼而有逼宮弒帝的俱文珍與王守澄、經歷六代皇帝的仇士良、人稱皇帝之“父”的田令孜以及唐昭宗時的權閹楊復恭、劉季述等人。這些人個個都是生前顯赫無比,死后臭名昭著的大宦官。
唐后期由于宦官掌握了中央禁軍的權力,權勢日盛,以致形成了宦官專權的局面,甚至可以廢立皇帝。于是,皇帝利用朝官,朝官依靠皇帝,向宦官展開奪權斗爭。這種宦官與朝官之間的斗爭大致有以下幾次:
永貞革新 :貞元二十年(804年),唐德宗死,順宗即位。唐順宗因病不能理事,時任起居舍人和翰林學士的王叔文和王伾遂專制朝政。他們先后引進柳宗元、劉禹錫、韋執宜、韓泰、韓曄、陳諫、凌準、程異等,發布了廢"宮市"和五坊小兒,禁止節度使向皇室進奉財物的"月進"、"日進"等一系列革新措施。后又派大將范希朝接管宦官的神策軍兵權。以俱文珍為首的宦官集團當即發動宮廷政變,逼迫順宗禪讓帝位,立太子李純為帝,是為唐憲宗,并改元永貞。王叔文、王伾被貶殺。
甘露之變:唐文宗即位后,鑒于他的祖父憲宗李純、父親穆宗李恒、長兄敬宗李湛等都是被宦官廢殺或扶立的,故對宦官專權深惡痛絕,決心依靠和利用朝官李訓和鄭注鏟除宦官勢力。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李訓謊稱金吾廳石榴樹上夜降甘露,企圖在宦官前往觀看時,將其全部誅殺。不料事泄,宦官遂派禁軍大殺朝官,史稱"甘露之變"。
從唐憲宗至昭宗末期,是唐朝宦官專權的鼎盛期,這股依附于皇權的惡勢力,對它所依附的皇權構成嚴重的威脅。“二王”改革失敗后,幾乎所有宦官都參與朝政,廣泛深入到當時政治生活的許多重要領域。如大批宦官進入政府,擔任諸司使職;掌握宮中全部機要,出納王命;干預吏選,監視外朝官員;掌握書院、國子監等本是封建士大夫涉足的領域。
由于朝中文武大權基本落入宦官手中,朝中制定國策、進退將相大臣,以至皇帝的生殺廢立都操縱在宦官手中,皇帝成了宦官手中的玩物和幕后操縱的傀儡。憲宗以后到唐亡的9個皇帝,除敬宗以太子身份即位外,其余的都是由宦官廢立。唐文宗哀嘆自己還不如周赧王、漢獻帝,他說:“赧、獻受制于強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皇帝為了保住帝位,也只得巴結、縱容宦官,如宦官楊復恭以擁立昭宗有功,自稱“定策國老”,罵昭宗為“負心門生”,昭宗也無可奈何。連皇帝的命運都掌握在他們的手中,還有誰敢跟他們作對呢?“甘露之變”就發生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
從唐太宗到唐睿宗時期,是唐朝宦官勢力開始抬頭的階段。唐太宗在位時期,鑒于前代宦官干政的歷史教訓,對宦官限制非常嚴厲,宦官只是“門閣守御,庭內掃除,廩食而已”,稍有不軌便遭到嚴厲的懲罰。武則天執政時,集權于內廷,以牽制外朝的功臣宰相,內官用事開始增多。不過,武則天不像東漢時期的那些女主們,要憑借宦官成為自己和男性大臣溝通的橋梁,這一階段宦官沒形成什么勢力,品級也都很低。
中宗復位后,韋后當政,為了擴大內朝權勢,發展閹人勢力,并授予宦官品爵,人數增至3000多。中宗還派宦官外出監軍,開唐代宦官監軍的先河。同時,各派宮廷政治勢力為了窺測上意,探聽消息,紛紛巴結拉攏宦官。當時李隆基為了消滅韋后勢力,就曾利用過宦官高力士等人,這說明宦官勢力已開始抬頭,力量不可忽視。
“安史之亂”是宦官發展的重要轉折點。“安史之亂”發生后,唐肅宗李亨因強藩作亂、險亡其國而開始對武將妄加猜疑,宦官則大受寵信,開始內掌軍隊,外監諸將,其權力從內廷向外朝逐步延伸,從間接向皇帝進言干預朝政到直接把持軍政要職,最終形成了專權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