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是幾歲當皇帝的
武則天是中國古代唯一的一位女皇,更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她不僅是一位爭議頗大的歷史人物,而且也是一個性格鮮明、特征豐富的藝術形象。那么武則天是幾歲當皇帝的?
武則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名武曌,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十四歲入后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媚娘,唐高宗時初為昭儀,后為皇后,尊號為天后,與唐高宗李治并稱二圣。那么武則天是多少歲當的皇帝呢?又當了幾年的皇帝?
武則天在唐高宗時為皇后(655年-683年),尊號為天后,與唐高宗李治并稱二圣,唐中宗和唐睿宗時做為皇太后臨朝稱制,后自立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即位,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即位時已經67歲了,是中國史上即位年齡最大的皇帝。
655 年,武則天被立為皇后,開始參預朝政,與高宗并稱“二圣”。690 年,廢李旦自立為則天皇帝,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史稱“武周”。705 年,宰相張柬之乘武則天年老病危,擁立中宗復位,尊武氏為“則天大圣皇帝”。這樣看來是一共當了15年女皇帝,但是實際掌控朝政是從當皇后開始的,一共是50年。
武則天人物簡介
武曌(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亦作 武瞾、 武照,本名不詳(《新唐書》中記載為 武珝,但經現 代部分學者考證,亦可能為 武元華),通稱 武則天或 武后,四川廣元利州人,中國歷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認的女皇帝。唐高宗時為皇后(655年-683年),尊號為天后,與唐高宗李治并稱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 臨朝稱制,后自立為武周 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在位),705年退位以后,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
武氏為唐開國功臣武士彟次女,母親楊氏,祖籍 并州 文水縣(今山西省文水縣),生于利州(今四川省廣元市),(本名 二女,十四歲時因長得很美,豆蔻年華,美艷絕倫,光彩照人,而入后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 媚娘。高宗時為昭儀,后封為皇后,又上尊號為“天后”。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為皇太后,臨朝稱制后改名。武氏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于天空之上。于稱帝后上尊號“圣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號“則天大圣皇帝”。武氏另有廢除的尊號“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輪圣神皇帝、越古金輪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輪圣神皇帝、天冊金輪圣神皇帝、則天大圣皇帝”等。
武則天,女,山西文水人,出生于四川利州(今四川省廣元市),字“曌”(zhào,含義是日月當空,“曌”是武則天為自己發明的字),故也稱武曌。
關于武則天的生辰和出生地一直撲朔迷離,相傳唐高祖武德七年正月二十三(根據現代萬年歷相關軟件推測,624年正月二十三為陽歷的2月17日,亦有2月21日、2月25日之說,資料僅供參考)生于利州(亦有利州之說,即四川省廣元市);其父武士彠家境殷實。隋煬帝大業末年,李淵任職河東和太原之時,因多次在武家留住,與其結識。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以后,武家曾資助過錢糧衣物,所以唐朝建立以后,武士彠因“元從功臣”出任光祿大夫,封太原郡公,后來歷任工部尚書、黃門侍郎、判六尚書事、揚州都督府長史、利州都督、荊州都督等職,貞觀中,改封應國公。
歷史對于武則天的評價
對于武則天,從唐代開始,歷來有各種不同的評價,角度也各不相同。唐代前期,由于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孫,并且儒家正統觀念還沒完全占據統治地位,所以當時對武則天的評價相對比較積極正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司馬光所主編之《資治通鑒》,對武氏嚴厲批判。到了南宋期間,程朱理學在中國思想上占據了主導地位,輕女的輿論決定了對武則天的評價。譬如明末清初的時候,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評價武則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惟不可否認的是,武后善治國、重視延攬人才,首創科舉考試的“殿試”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杰、張柬之、桓彥范、敬暉、姚崇等中興名臣。國家在武則天主政期間,政策穩當、兵略妥善、文化復興、百姓富裕,故有“貞觀遺風”的美譽,亦為其孫唐玄宗的開元之治打下了長治久安的基礎,武則天對歷史做出過巨大的貢獻。
武則天對歷史發展做出的第一個貢獻是,她打擊了保守的門閥 世族。武則天被立為皇后以后,把反對她做皇后的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一個一個的都趕出了朝廷,貶逐到邊遠地區。這對于武則天來說,是殺雞儆猴,但這些關隴集團和他們的依附者,在當時已經成為一種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們趕出政治舞臺標志著關隴集團從北周以來長達一個多世紀統治的終結,也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條件。
第二是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武則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建議“勸農桑,薄賦役”。在她掌權以后,又編撰了《兆人本業記》頒發到州縣,作為州縣官勸農的參考。她還注意地方吏治,加強對地主官吏的監察。對于土地兼并和逃亡的農民,也采取比較寬容的政策。因此,武則天統治時期,社會是相當安定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戶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的380萬戶增加到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的615萬戶,平均每年增長0.721%。這在中古時代,是一個很高的增長率,也是反映武則天時期經濟發展的客觀數據。
第三個貢獻是穩定了邊疆形勢。武則天執政后,邊疆并不太平。西方西突厥攻占了安西四鎮,吐蕃也不斷在青海一帶對唐展開進攻。北邊一度臣服的突厥叛亂并且和東北的契丹一直打到河北中部。武則天一方面組織反攻,恢復了安西四鎮,打退了突厥、契丹的進攻,同時在邊地設立軍鎮,常駐軍隊,并把高宗末年在青海屯田的做法推廣到縣甘肅張掖,武威、內蒙古五原和新疆吉木薩爾一帶。以溫和的文化政策,接納多元文化的發展。對在屯田工作上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婁師德,武則天特更致書嘉勉。書中特別指出,由于屯田,使得北方鎮兵的糧食“數年咸得支給”。
第四個貢獻是推動了文化的發展。唐人沈既濟在談及科舉制度時說到:“太后頗涉文史,好雕蟲之藝。”“太后君臨天下二十余年,當時公卿百辟,無不以文章達,因循日久,浸已成風”。沈既濟的這些話包含了豐富的內容。一是武則天重視科舉,大開志科。有一次策試制科舉人時,她親臨考場,主持考試。二是當時進士科和制科考試主要都是考策問,也就是申論。文章的好壞是錄取的主要標準。三是武則天用人不看門第,不問是否為高級官吏的子孫,而是看有否政治才能。因此特別注意從科舉出身者中選拔高級官吏。科舉出身做到高級官吏的越來越多。這就大大刺激了仕人參加科舉的積極性,更刺激了一般人讀書學習的熱情。這就是沈既濟所說的“浸已成風”。開元、天寶年間“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焉”的社會風氣,就是從武則天時期開始的。正是文化的普及,推動了文化的全面發展。著名的詩人和文學家崔融、李喬都是這個時期涌現出來的。雕塑、繪畫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另外武則天也有不少負面評價,其主政初期,由于大興告密之風,重用酷吏周興、來俊臣等,加上后世史學家不齒于她違反傳統的禮教,身為女子,竟然擁有不少男性嬪妃(稱為“男寵”),也公開與多名男性歡好,不以為恥,所以史書內都對她的所作所為大加鞭韃,直斥其陰險、殘忍、善弄權術,與中宗時韋后之專政,合稱為武韋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