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八司馬”的歷史
二王八司馬指的是唐順宗年間推行一系列善政的一批革新派官僚士大夫。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二王八司馬”的簡介:
二王八司馬主張打擊宦官勢力、革新政治,其中的"二王"指王叔文、王伾﹑,"八司馬"指韋執誼、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韓曄﹑凌準﹑程異,他們在改革失敗后,俱被貶為州司馬。
王叔文,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善棋;王伾,杭州人,善書法。唐德宗李適時,二王以其所擅侍候太子李誦。李誦常與東宮的侍讀們談論時事,獨有王叔文的見解得到賞識。經過多年的接觸,李誦對王叔文深為信任。當時一批有才能的士大夫如陸質(原名淳)﹑呂溫﹑李景儉﹑李諒﹑李位等及上述十人,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領袖,以“二王﹑劉﹑柳”為核心的革新集團。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德宗病死,李誦繼位,是為順宗。在順宗的支持下,王叔文集團掌權,以韋執誼為宰相,頒布一系列明賞罰、停苛征、除弊害的政令,史稱“市里歡呼”,“人情大悅”。
為了統一事權,革除弊政,王叔文集團特別注意掌握財權和從宦官手中奪取兵權,乃以與劉禹錫有聯系的宰相杜佑兼度支使及諸道鹽鐵轉運使,王叔文為副使,韓曄﹑陳諫﹑劉禹錫﹑凌準判案,李諒為巡官,程異為揚子院留后。又以與凌準有聯系的老將范希朝為左右神策京西諸城鎮行營兵馬節度使,韓泰為行軍司馬,李位為推官,以便奪取宦官掌握的京西諸鎮神策軍兵權。因遭到宦官集團的強烈抵制,奪兵權計劃未能實現。 宦官俱文珍、劉光琦等和劍南西川(今四川成都)節度使韋皋、荊南(今湖北江陵)節度使裴鈞、河東(今山西太原南)節度使嚴綬串通起來反對王叔文集團。先于三月迫使順宗立李淳(后改名純)為太子,接著,于八月迫使順宗讓位給太子。由于順宗預定改元永貞,史稱“永貞內禪”。王伾被貶為開州司馬,不久病死;王叔文被貶為渝州司戶,次年賜死。永貞元年(805)八月,太子即位,是為唐憲宗李純。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韓曄、凌準、程異及韋執誼八人先后被貶為邊遠八州司馬。“八司馬”以外﹐陸質先已病死;李景儉守喪,呂溫出使吐蕃未還,沒有參加革新運動,未遭貶謫;在王叔文集團中地位比較次要的李諒、李位,稍后也被趕出朝廷。
王叔文集團掌權一百四十六天。后人稱為“永貞革新”。他們的施政方針,主要是抑制專橫的宦官集團,改革德宗時期諸弊政,具有進步意義。
“二王八司馬”的歷史:
傳統中國歷史有個謎團:十幾次大的改革大都以失敗告終,而十幾次大的改朝換代都獲得成功。以至于有人說,國人可以向暴力屈從,卻拙于制度創新。是否真的如此?實在值得我們探討一番。
唐朝中期以王叔文、王伾為首的二王八司馬事件(805年),或稱永貞革新,就是十幾次影響較大的改革之一。這次彗星般耀眼而短促的革新,由于兩位曠世文豪劉禹錫和柳宗元的深深卷入,更加令人矚目。
一
王叔文和王伾堪稱唐朝奇人,兩人都是浙江人。王伾是杭州人,唐德宗李適末年任翰林待詔(尚未安排正式官職稱待詔),一手好書法,被委派為德宗太子李誦的書法老師。王叔文是紹興人,此人原任蘇州司功(蘇州地區輔佐官員),因一手好棋,經人推薦進入東宮教李誦下棋。恰好李誦也愛琴棋書畫,師生相得益彰,其樂融融。王伾詼諧,與李誦玩得最親熱。王叔文沉穩,智謀突出,“常為太子言民間疾苦”,李誦對王叔文更敬重。
當然,事情發展遠不止此。因緣際會的是,二王心思很大,洞徹時局,頗有文武謀略。李誦對父親種種作為也很不以為然。德宗心胸狹仄,貪婪成性,重用宦官,縱容藩鎮,加重了唐朝危機。對此,四十多歲的李誦憂心如焚。
就身邊事而言,李誦最難過的是宮市和五坊小兒等弊政。宮市是皇宮采購,宦官買東西不按規矩付款,少付多拿。后來,宦官們干脆在長安東西兩市安排了幾百名“白望”。所謂“白望”,就是站在市場上左右張望,見到好東西就說皇宮需要,白白拿走。店家見到“白望”出動,紛紛閉門謝市,長安日漸蕭條了。白居易實在氣不過,冒險寫了《賣炭翁》一詩揭露皇室黑幕,沉痛至極。五坊是雕坊、鶻坊、鷂坊、鷹坊、狗坊,是宮中專門捕捉動物供皇家玩樂的處所。五坊小兒(唐朝對宮中服役的人多稱為小兒)簡直是一批流氓,依仗皇宮權勢,故意將網張在人家門口或者井口。有人走近,就誣稱驚動了朝廷需要的鳥雀,一陣痛打,直至拿錢來才肯罷休。
一次,李誦與王叔文等人聊到宮市弊害。他說:“此事弊端太大,我想進言,要求罷免宮市。”大家都贊成,獨王叔文一言不發。李誦等眾人走后,問王叔文:“先生剛才一言不發,是為什么?”王叔文說:“本朝規定,太子要好好學習,侍膳問安,不要多過問朝政。評頭品足多了,會引起疑心。皇上在位已久,如果有人乘機挑撥離間,說殿下收買人心,那怎么解釋?”李誦聽了連連點頭。原來,德宗猜忌心強,常常不計后果輕舉妄動。先是德宗登基不久的貞元三年(787年),曾因宮里一件案子,差點廢了李誦的太子地位,幸虧宰相李泌拼死力諫才保住。李誦想起往事,不禁后怕。從此,李誦對王叔文格外器重。李誦與二王的日常議題,大都是繼位之后如何改革政治弊端。一個小小影子內閣大體成形了。
當然,影子內閣并非只有二王。為了實現預定目標,二王在朝廷內先后物色了一批年富力強的知名人士,最著名的當推劉禹錫、柳宗元。后人又稱改革集團為“二王劉柳”。劉、柳二人當時都任監察御史(相當于中央監察部處級官員)。韓愈著《順宗實錄》說,王叔文“引禹錫及柳宗元入禁中,與之圖議,言無不從”。《新唐書》說,王叔文稱劉禹錫有“宰相器”。其他人士還有凌準、韓泰、韓曄、程異、陳諫、陸質、呂溫、李景儉等。這些三十歲左右的青年才俊基本是御史臺(監察部)和六部衙門小官,他們在吏治、軍事、財經等方面各有所長,成為這一團體重要成員。
當然,還需要在資歷較深的要員中尋求支持。李誦和王叔文的目光瞄準了德宗十分欣賞的才子韋執誼。韋執誼出身望族,少有才名,先后任右拾遺(給皇帝提意見的諫官)、翰林學士、吏部郎中(相當于中央組織助理),是德宗晚年最信任的六大紅人之一。一次,韋執誼得到李誦賞賜,特地到東宮拜謝。李誦當場鄭重地向韋執誼推薦王叔文,稱贊王叔文是個偉才。從此韋執誼與王叔文結交,日益密切。
二
不幸的是,就在德宗生命漸近尾聲之際,李誦身體狀況也急劇惡化。貞元二十年(804年),李誦突然中風躺倒,體力衰竭,失去說話能力,成了啞巴。這對改革集團是一重擊。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二十三日,德宗去世。二十六日,45歲的李誦即位,是為唐順宗。
順宗掌政之后,二月任命韋執誼為宰相,任命王叔文為翰林學士,王伾為左散騎常侍(屬門下省,政策研究的高級官員)。三月任命王伾為翰林學士。后又任命凌準為翰林學士,劉禹錫為屯田員外郎(工部中級官員,負責農田建設及糧食調配),韓泰為度支郎中(財政部中級官員),陸質為給事中(屬門下省,審議機要文件的中級官員),韓曄為司封郎中(中央組織部中級官員),柳宗元為禮部員外郎(掌文教外交的中級官員)等。
當時,翰林學士負責起草機密詔令,是除宦官之外惟一能自由出入皇宮內廷的官員,與皇帝的關系自然比其他朝臣更親近。王叔文取得學士職位后,指揮定奪,迅即著手改革。
順宗臥病失音,只好掛起簾子處理政務,由宦官李忠言和妃子牛昭容左右侍奉。當時施政路徑是,王叔文坐鎮翰林院處理政務提出建議告訴王伾,王伾入內宮見李忠言和牛昭容,李、牛二人再轉告順宗。順宗點頭之后再返回來,由牛、李傳話王伾,王伾出宮找王叔文,王叔文裁斷之后,再會商韋執誼貫徹執行。王叔文官雖不大,卻握實權。
劉禹錫和柳宗元等人重點收集朝廷內外信息,歸納整理,提出對策。一個以順宗為總后臺、王叔文為總指揮的革新集團正式形成。
三
攻堅戰打響。“二王劉柳”在順宗支持下大刀闊斧改革積弊,短時間出臺諸多順應人心的重大舉措。
1.二月,罷去宮市和五坊小兒。京師百姓“人心大悅”。
2.同月,罷免大貪官京兆尹(首都一把手)李實。李實是皇族,封為道王,殘暴貪婪。貞元二十年(804年)春夏,關中大旱,顆粒無收,李實卻虛報豐收,租稅一點不減,逼迫百姓賣房賣地。有個叫成輔端的藝人編了順口溜諷刺李實,被李實扣上“誹謗國政”罪名杖殺。順宗下詔歷數李實罪狀,貶為通州(四川達縣)長史(輔佐官員)。詔書一出,“市井歡呼”。
3.同月,放還宮女300人,教坊女樂600人。家屬來宮門迎接時,哭泣聲和歡悅聲響徹街道。
4.三月,調整干部政策。德宗執政后期,群臣因微小過失貶逐者永不起用。順宗下令把長期貶到遠方的陸贄、陽城等召回錄用。陸贄是唐代名臣,任宰相時因直言,被德宗貶為忠州(四川忠縣)別駕(副職,為養老閑職)。陽城也是有口皆碑的正直官員,因提意見貶為道州(湖南道縣)刺史(一把手)。可惜詔書還未抵達忠州和道州,陸贄和陽城就病故了。
有了這幾條,人心振奮,為改革開了個好頭。但這幾條尚未動搖根本,保守勢力不便妄動,他們還沒有被逼進死角。
在此之后,“二王劉柳”從經濟、軍事、政治幾方面展開縱深行動,就碰到了宦官和藩鎮這兩個黑暗勢力的命根子,雙方逐漸撕破臉。
三月,任命與劉禹錫關系密切的宰相杜佑任度支、鹽鐵轉運使(最高財政長官),王叔文為副使,由王叔文掌財政實權。又任命劉禹錫為度支鹽鐵判案(財政長官助理),協助管理財政。《云仙雜記》一書說劉禹錫每天席不暇暖,處理大量公文來信并接待各種來訪,解決財政問題,當機立斷,才干卓越。保守勢力沉不住氣了。他們看出王叔文手里有了財權,就可以交結大臣,交好軍隊,扎牢改革營盤。于是,一個叫竇群的侍御史首先叫陣,上書控告劉禹錫“挾邪亂政,不宜在朝”。當時改革派正在風頭上,自然告不下來。王叔文火了,要拿竇群開刀,立即罷竇群的官。韋執誼出面力勸,說竇群這個人素有耿直名聲,罷了他有副作用,先留著吧。這個回合,保守勢力失敗,朝廷氛圍緊張起來。
改革者掌握財政大權,頗有些作為。豁免了民間對官府各種舊欠,停止正稅以外的各種供奉,大力減輕百姓負擔。德宗時期,各地節度使多以進奉名義討皇帝喜歡。節度使額外盤剝百姓,所得財物大部自吞,進奉只是十分之一二。有的每月進奉,稱為月進。有的竟每天進奉,稱為日進。德宗每年收進奉多則五十萬緡,少則三十萬緡,成為制度。順宗下旨罷除各種名目進奉。接著又罷除鹽鐵使的月進錢。鹽鐵專賣是政府重要收入,鹽鐵使每月向皇帝進貢現款專供私用,不僅苛斂百姓,而且影響國庫正常收入。與此同時,還免除了百姓積欠各級政府的稅賦總計價值526814貫(錢)、匹(絹)、束(絲)。
保守勢力哪肯罷休?此時順宗病重,只能偶爾由人扶著上殿坐坐,讓群臣從遠處瞻望。朝內外怕順宗突然死去,陷入混亂,很想確立太子。老謀深算的宦官充分利用了這種情勢,他們拉攏順宗長子廣陵王李純,謀劃讓李純取代順宗。三月末,大宦官俱文珍、劉光琦等召來德宗時的元老鄭■(糸因)、衛次公等入宮商議,元老們寫下四個大字“立嫡以長”呈上。病入膏肓的順宗在壓力下,于三月二十四日同意立長子李純為太子。四月六日為皇太子舉行冊禮。
韋執誼想摸摸太子李純到底是什么態度。四月中,他讓陸質去做太子侍讀,以便施加影響。誰知陸質剛議論朝政幾句,就被李純斥責:“陛下讓先生為我講經,為什么說其他事?”嚇得陸質趕快退出去了。
五月,得知這些消息的二王劉柳決定絕地大反擊,一舉謀奪宦官兵權。先是,德宗時任命宦官竇文場、霍仙鳴任中央左右神策軍(中央警衛部隊)(最高指揮官),宦官掌握軍權制度從此確立,終唐沒有改變。此后,各地駐軍也請求隸屬神策軍,稱為神策行營,都歸宦官統帥,這是宦官左右朝政的根本。王叔文力主改變這一制度。為了奪取宦官兵權,通過順宗任命老將范希朝擔任左右神策軍及京西諸鎮行營節度使(最高軍政長官),又派韓泰到軍中協助范希朝統帥神策軍,為行軍司馬(軍政長官助理)。
這就要了宦官的命了。一些將領對俱文珍說,范希朝統兵以后,就沒你們的事了。俱文珍暴跳如雷,決定拼了。他對宦官們說:“王叔文的陰謀如果實現,我們都要死在他手里!”宦官們馬上秘密通知各地將領,不要聽范希朝的,否則一切后果自負。范希朝帶領韓泰到奉天(陜西乾縣)視察軍隊,軍隊將領竟然沒有一個出來見他。韓泰見到這種情況大驚失色,飛馬回來報告王叔文。王叔文無計可施,嘆氣說:“這怎么辦哪。”
此時,朝廷突然下了一道制書,雖然明確了王叔文仍繼續擔任度支、鹽鐵副使,但削去了他的翰林學士一職。如果沒有這一職務,就不能到翰林院議政,更無由入宮。王伾也很著急,多次要求恢復王叔文的學士職務,最后爭取到每隔三五日可入翰林院一次,不過學士之職卻永遠失去了。這是俱文珍的報復。
六月,又一嚴峻考驗來到。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想趁朝廷換皇帝的當口擴大地盤,派副使劉辟向朝廷要求兼領三川,并威脅王叔文說,如果不準,必將報復。口氣為何如此之大?原來,唐朝中后期,不少藩鎮擁兵自重,子襲父職,坐地為王,甚至向中央政府開戰,自立為皇帝。韋皋就是強勢藩鎮的代表。
王叔文雖然身處逆境,但他斷然拒絕了韋皋這一要求,并準備殺死劉辟,劉辟腿快逃走。
韋皋果然來報復了。他與宦官通氣之后,竟然上書要求身體不好的順宗靠邊站,讓太子親政。接著,荊南節度使裴均、河東節度使嚴綬跟進,也上書朝廷請求太子執政。一時間,朝內外反改革勢力互相呼應,造成了極大壓力。
打擊接踵而來。與韋執誼同為宰相的元老賈眈因政見不合,稱病回家。另一元老宰相鄭詢瑜干脆拍桌子拂袖而去。
艱危之際,韋執誼的老丈人杜黃裳倒是出了個主意,讓韋執誼率百官主動請太子監國,被韋執誼拒絕。其實韋執誼失算了,如果這樣做,還有機會在李純那里多少爭取一點空間,日后清算也不會過甚。
就在韋皋奏請順宗讓位的同時,六月二十日,王叔文因母親去世被迫離職盡孝,決策指揮中心事實上瓦解。王伾慌了,走馬燈似的到宦官那里說情,謀求讓王叔文回來復職,當然吃了閉門羹。王伾大恐,火急攻心,竟中風躺倒,失去了活動能力。
七月二十八日,順宗在宦官及藩鎮持續壓迫下,同意太子監國。二十九日,把軍國政事全部交給太子處理。八月四日,順宗下詔禪讓,宣布將這一年改年號為永貞,自稱太上皇,決定九日太子正式登基。離李純正式即位還差三天,宦官就開始清算。八月六日,詔書下,貶王叔文為渝州(重慶)司戶(輔佐官員)。王伾貶為開州(四川開縣)司馬,王伾到貶所即病死。
八月九日,27歲的李純即位,是為唐憲宗。十一月,下詔貶韋執誼為崖州(廣東瓊山)司馬,韓泰為虔州(江西贛州)司馬,韓曄為饒州(江西波陽)司馬,柳宗元為永州(湖南永州)司馬,劉禹錫為朗州(湖南常德)司馬,陳諫為臺州(浙江臨海)司馬,凌準為連州(廣東連縣)司馬,程異為郴州(湖南郴州)司馬,是為八司馬。
元和元年(806)正月十九,李誦去世,終年46歲。他實際只當了6個多月皇帝。這一年,憲宗下詔命令54歲的王叔文自殺。永貞革新徹底失敗。
據史學家漆俠考證,“二王八司馬”實際執政只有146天。這146天,電光石火,給后世留下了很多啟示和教訓,成為綿延千年的一個沉痛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