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文壇的歷史軼事
民國文壇大佬多軼事,胡適因不識蘋果轉學文科?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民國文壇的歷史軼事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民國文壇的歷史軼事:章太炎在日本時,寫一字條與汪允宗:“今已不名一錢,乞借銀元兩枚,以購香煙。”同室的蔣維喬說:“既已向人借錢,曷勿多借幾元?”章回答說:“此君只有兩元之交情。”
章太炎一生不知美,連自然之美也不知欣賞。有人邀請他游山,他說不知道山為何物,無論怎樣提不起雅興。
胡適本是章太炎的崇拜者,出名后也常向章請教。但是請教之后,一個問題解決了,馬上便對章太炎來個反駁,來一次攻擊,以之作為自己成名的手段。
胡適初到美國,在康乃爾農學院實習時,他花上兩個半小時,才將30余種蘋果分辨出20種,他只得轉學文科了。否則,中國歷史多一個理科教授,而少了一個文史大家。
1914年,陶行知在金陵大學讀書,很窮,向朋友借錢,但親友回信引古詩:“十扣柴扉九不開。”陶收信后毫不介意,卻把它改為“百扣柴門十扇開”。
1917年蔡元培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到校的第一天,校役們排隊在門口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禮;他也脫下禮帽,規(guī)規(guī)矩矩地向校役們鞠了一躬,打破了歷任校長不理睬校役的慣例。
1919年5月9日,蔡元培辭去北京大學校長,悄然去了天津。并留有一紙“啟事”,稱:“我倦矣!‘殺君馬者道旁兒’,‘民亦勞止,汔可小休’,我愿少休矣。”
1920年夏衍一口氣寫了5篇小說,寄給創(chuàng)造社,結果都被退回;從此改弦易轍不寫小說,后以劇作家雄踞文壇。
羅隆基曾開玩笑自詡說:“九年清華,只趕校長。”清華是八年制,因鬧風潮最后留了一年。聞一多說:“那算什么?我在清華前后各留一年,一共十年。”聞在清華第一年因未學英文功課留級一年,最后因鬧風潮再留一年,所以是十年。
少年茅以昇愛橋,凡讀古詩文,有關于橋的文句,便摘抄成冊,見到有橋的圖畫也剪貼歸集。
張宗祥稱蔣百里少年時曾勸其讀《野叟曝言》,蔣且以文素臣自居。張以為文貪多務得,予所難能;而蔣此后卻政治、哲學、文學、外語、美術靡不研討。
熊希齡當北洋政府國務時,一天請王闿運游北京中海。當時國務院設在集靈囿。王問這是什么地方,熊說這是集靈囿。王就說:“呵,四靈除你鳳麟龍。”
宋春舫做過官。他說做官也是一種職業(yè);非內行的做官,不但撈不到錢,而且還要出亂子、鬧笑話。民國九、十年間,上海曾有一本《官學》,可見做官不但是一種職業(yè),而且是一種學問。
宋春舫在北平、上海當過十多年教授。他說:“憑我這一兩年耳聞目睹的種種怪現(xiàn)狀,做教授的不但要會教書,而且要有‘合縱連橫’政客的策略才行。”
惲鐵樵因3個兒子患傷寒致死,遂棄文研究傷寒病學,后遂以一方治愈第四子傷寒,從此正式掛牌行醫(yī),并主編《鐵憔醫(yī)學月刊》。
沈宗瀚在浙江甲種農業(yè)學校讀書時,實習制造堆肥。一日,有同學踐踏時將牛尿濺至其口,對沈說:“尿味如鹽?”沈說:“嘗得尿味,證明其為鹽基性肥料,可喜之至。”從此,沈放棄文學,立志專攻農業(yè)科學。
成舍我被張宗昌逮捕,險遭殺害。后成偶遇已下野的張,張連聲道歉,成則狂笑。他后來說:“這一次笑,是出自心坎最真誠和永不會忘記之一笑。”
胡適的生平簡介:
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字適之,徽州績溪人。曾任北京大學校長、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中華民國駐美大使等職。
胡適因提倡文學改良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話文、新詩的學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雖與陳獨秀政見不合,但與其同為五四運動的核心人物,對中國近代史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胡適興趣廣泛,著述豐富,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著有《白話文學史》《胡適文存》《嘗試集》《中國哲學史大綱》等書。
1962年2月24日因心臟病猝發(fā)于臺北逝世。
生平介紹
1891年12月17日未時出生于江蘇省松江府川沙縣(今上海市浦東新區(qū))。
1893年隨母親馮順弟前往臺灣其父胡傳任所。
1895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隨母親離開臺灣返回上海,后回祖籍安徽省績溪縣上莊村,進家塾讀書。其父胡傳病逝于廈門。
1904年與江冬秀訂婚,從三兄到上海,入梅溪學堂。
1905年進澄衷學堂。
1906年考取中國公學。
1908年入中國新公學,兼任英文教員。
1910年留學美國,入康奈爾大學選讀農科。
1915年入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師從于約翰·杜威。
1917年,在《新青年》上發(fā)表《文學改良芻議》(主要內容: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須講求文法。四曰,不作無病之呻吟。五曰,務去濫調套語。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講對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語。),通過哲學博士學位的最后考試,回中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參加編輯《新青年》,回安徽省績溪縣與江冬秀結婚。
1919年接辦《每周評論》,發(fā)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主張改良主義,挑起問題與主義論戰(zhàn)。
1920年離開《新青年》,在南京大學暑期學校講學。
1922年任北京大學教務長兼代理文科學長,創(chuàng)辦《努力周報》。在其第二期(1922年5月14日)與蔡元培、李大釗、陶行知、梁漱溟等聯(lián)名發(fā)表《我們的政治主張》。
1924年與陳西瀅、王世杰等創(chuàng)辦《現(xiàn)代評論》周刊。
1925年2月參加北京善后會議,并參與起草部分會議文件。
1926年與其師郭秉文等人在美國發(fā)起成立華美協(xié)進社。
1926年游歷英國、法國、美國、日本諸國。
1927年正式取得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27年在上海蔣介石與宋美齡婚禮上結識蔣介石。
1928年創(chuàng)辦《新月》月刊,任中國公學校長。
1929年在《新月》雜志上發(fā)表《人權與約法》一文,標志人權運動的開始,隨后發(fā)表《我們什么時候才可有憲法——對于建國大綱的疑問》、《知難,行亦不易—孫中山先生的“行易知難”說述評》、《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1930年1月胡適、羅隆基、梁實秋三人有關人權問題的文章結集為《人權論集》交新月書店出版,后被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查禁。1930年4月10日在《我們走那條路》中提出:“要鏟除打倒的是貧窮、疾病、愚昧、貪污、擾亂五大仇敵”。
1932年任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國文學系主任,并邀蔣廷黻、丁文江、傅斯年、翁文灝創(chuàng)辦《獨立評論》,胡適先后共為其撰寫了1309篇文章。
1935年1月4日抵達香港,逗留五天,主要接受香港大學名譽法學博士學位
1935年多次要求出任駐日本大使未果。
1937年七七事變發(fā)生后,蔣介石于1937年8月19日要求胡適即日前往美國爭取美方對中國的支持。
1938年任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
1942年9月8日辭去駐美大使一職,旅居紐約,從事學術研究。
1943年應聘為美國國會圖書館東方部名譽顧問。
1944年9月在哈佛大學講學。
1945年出任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代表團代表在舊金山出席聯(lián)合國制憲會議,以中華民國政府代表團首席代表的身份,在倫敦出席聯(lián)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會議,制訂該組織的憲章。
1946年7月回到北平,任北京大學校長。1946年11月28日,蔣介石向國民代表大會提出《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并鄭重致詞,說明其要點,由大會主席團主席胡適接受。1946年12月25日,國民大會正式三讀通過憲法草案,國民大會閉幕,由蔣介石代表國民政府接受胡適遞交憲法。
1947年1月24日蔣介石想請胡適出任中華民國考試院長和國府委員,但胡適堅持不肯加入國民政府而力辭。1947年4月,王耀武托季羨林給胡適捎去信,致以敬意與問候,并邀請胡適在方便的時候蒞臨濟南作學術演講。旋即得到回信,胡適答應相機來濟南與教育界同行們共同研究山東的教育。
1948年4月3日蔣介石認為中華民國憲法為內閣制,實權在內閣,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應為虛位,請公正人士較佳,所以想叫中國國民黨支持無黨籍的胡適出馬競選行憲后第一任總統(tǒng),等胡適當上總統(tǒng)后再任命蔣中正為中華民國行政院長,胡適同意,但后來因國民黨中執(zhí)會還是支持蔣介石選總統(tǒng)而變卦。1948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兵臨北平城下,用電臺廣播呼吁胡適留下繼續(xù)擔任北京大學校長,胡適不為所動,依然決定離開北平,1948年12月北平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邀請胡適在中南海懷仁堂商討是戰(zhàn)是和,胡適送了八個字和比戰(zhàn)難,堅持待變。1948年12月13日朱家驊、傅斯年、俞大維、陳雪屏四個人在南京設法派飛機去接胡適南下,胡適在1948年12月13日時,本堅持不肯丟下北京大學不管,于1948年12月14日在南京方面的勸說下勉強同意離開,1948年12月15日下午4點,傅作義派了部隊護送胡適到北京南苑國際機場上了飛機。夜里十時到達南京明故宮機場。
1949年3月9日蔣介石派蔣經國赴上海訪胡適。1949年4月6日胡適應中華民國政府要求,從上海搭威爾遜輪前往美國當說客,為和平解決國共內戰(zhàn)問題尋求美國政府的介入,1949年4月21日船抵舊金山,得知1949年4月19日政府拒絕中共24項要求,中國人民解放軍已渡江,此時局勢已定,胡適在美處處碰壁,而發(fā)表《共產黨統(tǒng)治下決沒有自由》,旅美時,與張愛玲相識,結下友誼。《自由中國》創(chuàng)刊,胡適任名義上的發(fā)行人。1949年6月7日新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長閻錫山發(fā)表胡適為外交部長,但胡適拒絕上任。
1950年3月初,胡適到華盛頓出席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會議,被推為該會干事長。應聘為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亞圖書館館長。1950年6月23日主管亞太事務的美國助理國務卿迪安·臘斯克約見胡適﹐試圖說服胡適出面領導流亡海外人士﹐以取代蔣介石的政權,胡適對此表示全無興趣。
1952年胡適和蔣廷黻在紐約有意聯(lián)合組織反對黨以在臺灣推行民主政治,但在胡適返臺與蔣介石討論后,遭到蔣介石的反對,以致組黨失敗。
1954年2月至3月,六十四歲的胡適到臺灣參加“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擔任“臨時主席”。
1955年中國大陸掀起批判胡適運動,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發(fā)行《胡適思想批判論文匯編》,胡適住在美國搜集了這八本書,認真作了批注。而批判胡適運動的起因,根據耿云志的說法是:這句話我想是他一生里,講的最有失紳士風度的一句話,胡適說按照毛澤東當時的水平他考北大是考不上的,我估計這個話有可能傳到毛澤東的耳朵里,所以毛澤東非常決斷地發(fā)動一場全國規(guī)模的徹底批判胡適的運動。
1957年11月任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長。
1958年4月返回臺灣定居就任。自此,胡適多時往返臺、美兩地。期間因為經濟關系,將《胡適文選》及《胡適自述》等所有著作,以買斷方式賣與出版公司。
1959年兼任臺灣長期科學發(fā)展委員會主席。
1960年《自由中國》雜志負責人雷震被捕,胡適參與營救雷震,不過并沒有成功,胡適一度受到株連,對此胡適留下三千字的日記說明始末。
1961年2月胡適參加臺灣大學校長錢思亮的宴會,剛抵達時感到身體不適,送至醫(yī)院脈搏跳至135次,痰中帶血,醫(yī)生診斷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此次住院2月,后回家自養(yǎng),但身體已日漸衰弱。11月病情惡化,至臺灣大學醫(yī)學院療養(yǎng)。1962年1月從臺大醫(yī)院出院,1962年2月24日在中央研究院開酒會時心臟病猝發(fā)病逝于臺灣省臺北市南港區(qū)。胡適去世獲得了極大的哀榮,1962年3月1日蔣介石前往祭吊,并親書挽聯(lián)一副,適之先生千古,新文化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新思想的師表。然后蔣在胡適去世當天的日記中寫道,聞胡適心臟病暴卒,對革命事業(yè)確實去除了一個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