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姬的死因
編者按:需要注意的是,《史記》中司馬遷并沒有寫虞姬自殺身亡。司馬遷為什么沒有寫?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陸賈在《楚漢春秋》中也沒有寫虞姬自刎一事
虞姬的死因
“西楚霸王”項羽楚漢之爭時期的愛姬名虞(一說姓虞。因此現代人多稱其為虞姬),生卒年不詳,民族不詳,出生地不詳(一說今沭陽縣顏集鄉人,一說紹興縣漓渚鎮塔石村人)。曾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項羽身邊,后人也因此根據項羽所作的《垓下歌》推斷出她在楚營內自刎,由此流傳了一段關于“霸王別姬”的佳話。相傳容顏傾城,才藝并重,舞姿美艷,并有“虞美人”之稱。
公元前202年,項羽和劉邦爭奪天下,項羽被劉邦困在了垓下,劉邦手下有不少人會唱楚歌,項羽幾番突圍失敗,兵孤糧盡,夜晚聽到四面楚歌,以為楚地盡失,楚營里的將士們聽見家鄉的歌聲,軍心渙散,都紛紛逃跑了。楚霸王看見大勢已去,心如刀絞,他什么也不留戀,只惦記著愛妾虞姬。兩人飲酒帳中,不由悲傷地唱起了《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凄然起舞,忍淚唱起《和垓下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霸王別姬真相:《霸王別姬》對于許多人來說可謂耳熟能詳。歷史上到底有沒有虞姬這個人?從現存的史料來看,應該是真有其人,因為兩部重要的史學著作——漢初陸賈所著的《楚漢春秋》以及司馬遷的《史記》都提到了虞姬這個人。陸賈和司馬遷生活的時代,離楚漢爭霸時代相距不遠,所以他們的記載應該是可靠的。
《史記》中虞姬或引自《楚漢春秋》司馬遷在《史記》中對虞姬的描述其實非常簡單,甚至都沒有記錄她的名字,只是說她是一個姓虞的美人:“有美人名虞”。到了唐代的《括地志》一書中才出現“虞姬”這個名字,但“虞姬”的意思,也并非是“姓虞名姬”。“姬”在古代只是女人的一種代稱,很多人把它理解成是姓虞名姬,實在是一種誤讀。
在京劇里,虞姬自刎而死,讓人不勝浩嘆,那么,歷史上的虞姬真的自殺了嗎?應該是沒有。歷史上最早記載“霸王別姬”這段故事的,應該是陸賈的《楚漢春秋》,但這本書在南宋之后就失傳了。現在能看到的對霸王別姬故事記述最早的史書就是《史記》了。《史記》中是這樣記載的:“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這段文字,很可能是司馬遷從陸賈的《楚漢春秋》中轉述過來的,因為《漢書》的作者班固曾在《司馬遷傳》中說:“司馬遷據《左氏》、《國語》,采《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后事,訖于天漢。”國學大師王利器先生也曾說:“蓋司馬遷撰《史記》據《楚漢春秋》,故其言秦、漢事尤詳。”也就是說,司馬遷寫《史記》時,參考過《楚漢春秋》。
司馬遷為何沒寫虞姬自刎
需要注意的是,《史記》中司馬遷并沒有寫虞姬自殺身亡。司馬遷為什么沒有寫?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陸賈在《楚漢春秋》中也沒有寫虞姬自刎一事;二是《楚漢春秋》中記述了虞姬自殺身亡的事,但司馬遷認為有違歷史的真實,所以沒有采用。前一種可能性大,也就是說,陸賈在作《楚漢春秋》的時候根本就沒有寫虞姬自殺身亡的事。陸賈約生于公元前240年,約卒于公元前170年,他生活的年代離那段歷史比司馬遷更近。所以,如果他沒有這么寫,那么只能有一個推斷,即虞姬并沒有自殺。
《垓下歌》“和歌”存爭議
在《史記》中,司馬遷只記載了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唱完之后,虞姬也和了一首,內容是什么?司馬遷沒記,但唐朝有個叫張守節的人記了,他在《史記正義》一書中從《楚漢春秋》中引錄了這首和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這首“和歌”的真偽,也存在著爭議,有人認為“和歌”是后人的偽作,一是不符合秦漢時期詩歌的風格,二是如果《楚漢春秋》中真有這首“和歌”的話,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為什么沒引用呢?
虞姬和項羽感天動地的愛情,成為蕩氣回腸的燦爛傳奇,故事雖然感天動地,但那只是“故事家”言,當不得真。歷史上的虞姬很單薄,后來的故事,是民間作者不斷演義出來的,口口相傳,到了明代甄偉所著的小說《西漢通俗演義》,才形成了比較成型的故事版本,京劇《霸王別姬》,使這個故事更加家喻戶曉,但離真實的歷史,卻越來越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