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之以逸待勞
時間:
耀聰2
文明透析
以逸待勞,指作戰時采取守勢,養精蓄銳,讓敵人來攻,然后乘其疲勞,戰而勝之。那么下面小編向大家介紹三十六計之以逸待勞。
戰國末期,秦國少年李信率二十萬軍隊攻打楚國,開始時,秦軍連克數城,銳不可擋。不久,李信中了楚將項燕伏兵之計,丟盔棄甲,狼狽而逃,秦軍損失數萬。后來,秦王又起用已告老還鄉的王翦。 王翦率領六十萬軍隊,陳兵于楚國邊境。楚軍立即發重兵抗敵。老將王翦毫無進攻之意,只是專心修筑城池,擺出一派堅壁固守的姿態。兩軍對壘,戰爭一觸即發。楚軍急于擊退秦軍,相持年余。
王翦在軍中鼓勵將士養精蓄銳,吃飽喝足,休養生息。秦軍將士人人身強力壯,精力充沛,平時操練,技藝精進,王翦心中十分高興。一年后,楚軍繃緊的弦早已松懈,將士已無斗志,認為秦軍的確防守自保,于是決定東撤。王翦見時機已到,下令追擊正在撤退的楚軍。秦軍將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殺得楚軍潰不成軍。秦軍乘勝追擊,勢不可擋,公元前223年,秦滅楚。
此計強調:放敵方處于困難局面,不一定只用進攻之法。關鍵在于掌握主動權,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對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不讓敵人調動自已,而要努力牽著敵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勞的“待”字理解為消極被動的等待。
相關人物:
李信,生卒年不詳,字有成,槐里(今陜西咸陽興平東)人,戰國末期秦國著名將領。其先祖李宗,為魏國大夫,至李信歷十代,均為大臣或將領。祖父李崇,為秦國隴西太守,封南鄭公;父親李瑤為秦國南郡太守,封狄道侯。李信在滅燕國之戰中立有大功。后領兵二十萬攻打楚國,先是一路凱歌,后被楚將項燕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