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是誰發明的 火箭的發明歷史
火箭是以熱氣流高速向后噴出,利用產生的反作用力向前運動的噴氣推進裝置。大家還知道其他關于火箭的知識嗎?知道是誰發明的嗎?知道當中的發明歷史嗎?下面跟隨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火箭的發明者以及發明歷史
“火箭”一詞根據古書記載,最早出現在公元3世紀的三國時代,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了。當時在敵我雙方的交戰中,人們把一種頭部帶有易燃物、點燃后射向敵方、飛行時帶火的箭叫做火箭。這是一種用來火攻的武器,實質上只不過是一種帶“火”的箭,在含義上與我們現在所稱的火箭相差甚遠。唐代發明火藥之后,到了宋代,人們把裝有火藥的筒綁在箭桿上,或在箭桿內裝上火藥,點燃引火線后射出去,箭在飛行中借助火藥燃燒向后噴火所產生的反作用力使箭飛得更遠,人們又把這種噴火的箭叫做火箭。這種向后噴火、利用反作用力助推的箭,已具有現代火箭 的雛形,可以稱之為原始的固體火箭。
火箭是以熱氣流高速向后噴出,利用產生的反作用力向前運動的噴氣推進裝置。通常火箭一詞也包括導彈、航天器,甚至煙花焰火。
最常見的火箭燃燒的是固體或液體的化學推進劑。推進劑燃燒產生熱氣,通過噴口向火箭后部噴出氣流。火箭自帶燃料和氧化劑,而其他各種噴氣發動機僅須攜帶燃料,燃料燃燒所須的氧取自空氣中。所以,火箭可以在地球大氣層以外使用,而其他噴氣發動機不能。火箭發射時產生巨大的推力使火箭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升入高空,隨著燃料不斷減少,火箭自身質量逐漸減小,在與地球距離增大的同時,質量和重力影響不斷下降,火箭速度也因此越來越快。
“土星”5號火箭啟程登月時,5臺發動機每秒鐘消耗近3噸煤油,它們產生的推力相當于32架波音747的起飛推力。無法確定火箭發明的確切時間。大部分專家認為中國人早在13世紀就研制出了實用的軍用火箭。19世紀出現了幾項重大技術進步:燃料容器的紙殼改為金屬殼,延長了燃燒的持續時間;火藥推進劑的配方標準化;制造出發射臺;發現了自旋導向原理等等。19世紀末,火箭開始用于非軍事目的,如用火箭攜帶救生索飛向海上遇難船只。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科學家戈達德和其他幾位專家奠定了現代火箭技術的基礎,并發射了第一枚液體燃料火箭。
20世紀70年代,美國研制出全新的火箭動力航天運載工具即航天飛機。它主要分3個部分:機身后部裝有3臺主發動機的軌道飛行器;裝有液氫和液氧推進劑的外掛燃料箱(5分鐘后脫落),保證主發動機工作;裝有2臺可分離的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2分鐘后脫落),它們與軌道飛行器主發動機同時啟動,提供初始升空階段的推力。1981年4月12日,人類第一架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發射升空。
中國古代火箭技術傳到歐洲之后,經改進,火箭曾被列為軍隊的裝備。早期的火箭射程近、落點散布大,以后被火炮代替。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火箭武器得到迅速發展,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威力。
19世紀80年代,瑞典工程師拉瓦爾發明了拉瓦爾噴管,使火箭發動機的設計日臻完善。19世紀末20世紀初,液體火箭技術開始興起。1903年,俄國的К.E.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了制造大型液體火箭的設想和設計原理。1926年,3月16日美國的火箭專家、物理學家R. H. 戈達德試飛了第一枚無控液體火箭。 1944年,德國首次將有控的、用液體火箭發動機推進的V—2導彈用于戰爭。1931年5月,德國科學家赫爾曼·奧伯特領導的宇宙航行協會試驗成功了歐洲的第一枚液體火箭。到了1932年,德國軍方在參觀該協會研制的液體火箭發射試驗之后,意識到火箭武器在未來戰爭中具有的巨大潛力,便開始組織一批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集中力量秘密研制火箭武器。到40年代初,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先后研制成功了能用于實戰的V-1、V-2兩種導彈。其中V-1是一種飛航式有翼導彈,采用空氣噴氣發動機作動力裝置;V-2是一種彈道式導彈,采用火箭發動機作動力裝置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蘇聯和美國等相繼研制出包括洲際彈道導彈在內的各種火箭武器。
中國于20世紀50年代開始研制新型火箭。1970年 4月24日,用“長征”1號三級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75年11月26日,用更大推力的“長征”2號運載火箭發射了可回收的重型衛星。1980年5月18日,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地發射了新型火箭。1982年10月,潛艇水下發射火箭又獲成功。1984年4月8日, 用第三級裝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的 “長征”3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地球同步試驗通信衛星。1988年9月7日,用“長征”4號運載火箭將氣象衛星成功地送入太陽同步軌道。1992年8月14日,新研制的“長征”2號E捆綁式大推力運載火箭又將澳大利亞的奧賽特B1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些都表明火箭發源地的中國,在現代火箭技術領域已跨入世界先進行列,并已穩步地進入國際發射服務市場。
在發展現代火箭技術方面,中國的錢學森、德國的馮·布勞恩和蘇聯的S.P.科羅廖夫齊奧爾科夫斯基等都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火箭發展現狀
20世紀50年代以來,火箭技術 得到了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其中尤以各類可控火箭武器(導彈)和空間運載火箭發展最為迅速。從火箭彈到反坦克導彈、反飛機導彈和反艦導彈以及攻擊地面固定目標的各類戰術導彈和戰略導彈,均已發展到相當完善的程度,已成為現代軍隊不可缺少的武器裝 備。
各類火箭武器正在繼續向提高命中精度、抗干擾能力、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方向發展。此外,反導彈、反衛星等火箭武器也正在研制和發展之中,在地地彈道導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運載火箭,已廣泛用于發射衛星、載人飛船和其他航天器等。
80年代初, 蘇、 美兩國已經分別研制出六、 七個系列的運載火 箭。其中,美國載人登月的“土星”5號火箭,直徑10米,長111米,起飛質量約293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127噸。蘇聯的“能源”號火箭,起飛質量約2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約為100噸。中國的“長征”2號E火箭,采用了并聯助推技術,不僅提高了運載能力,還為進一步發展更大運載能力的火箭奠定基礎。運載火箭正向著高可靠性、低成本、多用途和多次使用的方向發展。可多次往返于太空和地球之間的航天飛機的問世就是這一發展趨勢的體現。火箭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僅可提供更加完善的各類導彈和推動相關科學的發展,還將使開發空間資源、建立空間產業、空間基地及星際航行等成為可能。
(1)取兩個金屬小筒(最好是冰箱的廢干燥過濾器)對稱水平地固定在橫桿兩端,在筒的尾部鉆一小孔,筒的下部要能放置酒精棉球,如圖所示。用醫用注射器通過筒的小孔向內部注射適量酒精,點燃筒下面的酒精棉球,很快就可以看到從小孔中噴射出火焰,火箭模型就會飛速轉動,而且發出“呼呼”的響聲,十分生動形象。
(2)也可以取眼藥水玻璃瓶,在瓶蓋中心插入一段去掉珠子的圓珠筆芯管,要使瓶塞緊緊套在瓶口,然后將兩玻璃瓶對稱水平地固定在橫桿的兩端,瓶下面要能安放酒精棉球,用注射器向小瓶內注射三分之一容積的水。當點燃酒精棉球后,很快看到橫桿兩端玻璃瓶口噴出蒸氣,轉架快速旋轉。同樣說明了火箭原理。
火箭相關知識
據韓國《中央日報》報道,從12月10日上午6點開始,美日韓情報當局加強了對朝鮮平北鐵山郡東倉里一帶的集中監視。情報當局計劃仍啟動海陸空一切裝備對這一地區進行監視,直到整個發射結束為止。為進行這一監視活動,預計三國每天至少要花費15.8億韓元(約合941萬元人民幣)的經費。
為進行這一監視朝鮮火箭發射情況的活動,預計三國每天至少要花費15.8億韓元的經費。如果算上搭載有能夠探測到1000千米外飛行物的SPY-1D雷達的宙斯盾艦的油費和飛行員的出動補貼,每天大約需要花費1000萬韓元。如果進入高速機動狀態,所需經費將進一步增加。
據了解,如果預警機“和平眼”從上午6點運行到下午1點,每天僅油費就要耗費2000萬韓元;單次出擊就需要耗費1000萬韓元的F-15K戰斗機和KF-16戰斗機在進行巡邏飛行時需要耗費2到3億韓元;啟動信息收集機需要5000萬韓元等等,每天僅空中監視就需要3到4億韓元。 美國的花費更多。在地面15千米上空進行偵查的U-1機單次作戰需要花費10億韓元;從日本沖繩一直飛行到朝鮮半島的兩架“眼鏡蛇球”每天需要花費超過1 億韓元的費用。
此外,現在美國的宙斯盾艦(7艘)和X-Band雷達(2臺)也已投入活動。日本每天也需要為宙斯盾艦和預警管制支出5000萬韓元以上的經費。 加上24小時對朝鮮地區進行監視的美國多個軍事偵察衛星的費用和許多秘密情報活動的花費,僅用于監視朝鮮火箭發射活動的經費,每天最多就可達到25億韓元(約合1470萬元人民幣)以上。
韓國政府當局者表示,“雖然朝鮮已經表示了延期發射的意思,但直到朝鮮將發射臺上的火箭拆卸下來,我們都不得不進行監視”。隨著朝鮮將發射日程延期一周,偵察費用也隨之增長了100億多韓元以上。
看過火箭是誰發明的的人會看:
1.魯班發明鋸子的故事
2.創新發明的名言
3.魯班根據什么發明了鋸子
5.一個關于想象力與發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