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箭是誰發明的 弓箭的發明歷史
弓箭,是古代以弓發射的具有鋒刃的一種遠射兵器。大家知道哪些關于弓箭的知識呢?知道是誰發明的嗎?知道當中的發明歷史嗎?下面跟隨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弓箭的發明者以及發明歷史
在冷兵器時代,弓箭是最可怕的致命武器。弓箭出現的時間,也許可以上溯到遙遠的神話時代。后羿射九曜的傳說,向來膾炙人口,這也是關于弓箭威力的最有效的廣告—— 一個半人半神的英雄,居然將天上的十個太陽射掉九個!
弓箭商代甲骨文中“弓”字的原型,明顯地是一個“反弓”的形象。這就引出了一個直接的結論,即這是一張復合弓。復合弓在保持弓身短小的情況下增大了力量,而在狹小的環境中,例如馬車或馬背上,弓身必須短小。戈也是馬車上使用的專門武器。
另一個例子來自《詩經》中的“骍骍角弓”。這首詩有可能是東周早期的作品。詩中不僅清楚地提到了角制的弓,而且還提到了反弓的特點。制造角弓異常復雜,但是它們在發射力量方面與普通木弓相比并不占優勢,角弓只是占用的空間更小。在馬背上或馬車內需要的就是這樣的弓。由此得出的結論是,商周戰場射術的貴族傳統是同駕馭馬車的技術密切相關的。在靜止的戰車上使用高技術的角弓射箭,只有富有的貴族階層才能負擔得起。
東周時期的制弓業的發展難以考證。雖然弩的發展和應用脈絡清晰,但是東周弓的性質和發展卻難以確考。考古 發掘出土過角弓,但是由于缺失太多而無法拼湊出原來的形狀。雖然歷史文獻中有很多有關楚弓的評論,但是出土文物表明,它們只是涂漆的木質長弓,或是由竹篾制成的弓。許多出土文物都清楚地證明,斯基臺人或薩加人的弓在中國北部和東部邊境非常流行。西周禮器上的圖案顯示許多步兵手持劍和短弓,立姿射箭,待用的箭箭頭朝下,插入周圍地面。同時,中國人很快從他們的北方鄰居那里學會了騎射技術,而保留反角弓有利于騎射。
漢代的圖案仍然反映了騎射和使用弩的情景。但是,根據從科霍坦地區的景厥和樓蘭附近區域出土的弓,可以發現東漢后期和西晉初期引進了一種樣式與以前大不相同的弓。這種弓設計獨特,特別適合在在馬背上使用,尤其是兩軍酣戰之時,因為這時無法使用更多的騎射技術。
明弓制型圖:左是開無弓,中是小梢弓,右是兩番木弓
從唐代到明代,曾經有過成排使用弩手的紀錄。弩手共分為三排,前排射擊,中排準 備,后排上箭。在出土的唐代弩的機械裝置圖中,瞄準對象中就有跪拜的西方人的形象,表明弩是用來對付西部的突厥人的。元、明朝代,是人們廣泛采用的不是蒙古弓而是突厥弓。突厥人在巴勒斯坦用這種弓矢對付過十字軍。據說這是蒙古人大量雇用突厥雇傭軍的結果。在明代李呈芬和高穎的作品中,還能發現在14世紀歐洲的阿拉伯禁衛軍的文獻中提到的技術,甚至能發現他們整句整句地引用文獻中的話。明代軍隊偏好使用輕裝甲的輕騎兵,這一兵種強調速度和在飛奔中迅速取箭和搭箭。
清朝建立后,明代使用的突厥弓被棄用,取而代之的是重型的弓和具備穿甲能力的長箭。清朝使用的弓在前代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已有千年歷史。這種弓的拉力很大,達到30公斤以上,弓身也長,達到1.8米。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用特別長且重的箭來對付裝甲,即使它不能射穿裝甲,三十米內還是能夠輕而易舉地將對手射落馬下。實際上,清代武舉考試的必考科目之一,就是要看能否把放在樁上的重球射落地面。
弓箭僅有一種型制,按等級的高低分為皇帝、親王郡王、侍衛和職官兵丁用等;按用途分為打獵行圍、檢閱部隊以及實戰用。各種弓箭只在選材裝飾上有區別,所配之箭計有41種之多。弩有4種,分別是如意弩、雙機弩、雙機貫鳧神弩和射虎弩,但是未見實際使用的記錄。這些弓弩雖然受到火器的強烈沖擊,卻仍然隨著八旗兵在戰場上縱橫馳騁,表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但是清中后期滿清八旗因承平日久而逐漸腐化,騎射之古風蕩然無存,加之鴉片戰爭后閉關鎖國的舊中國大門被打開了,中國官吏發現了更先進的火器,并很快用它們裝備了自己的部隊,像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等團練武裝中根本見不到弓箭的身影了。至此,伴隨著(中國)軍事發展走過漫長歷史歲月的古弓弩終于像西山落日那樣,不可挽回地消失在軍事革命的地平線以下。
體育比賽所用的弓和箭都用先進復合材料制成,準確性和射擊距離都大大超過前人。箭加裝了鏃還有羽翼,提高了穿透力和穩定性。同時弓也得到發展,由單體弓(一條木頭或竹子為弓臂)最后發展到了復合弓(由竹木干材加上動物角組成的多層弓臂)。
遠在3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在中國境內的人類就開始使用弓箭了。最早的箭很簡單,用一根樹棍或竹竿,截成一定長度的箭桿,在一端削尖就是箭。而矢的真正起源應是原始社會石器時代,人們把石片、骨或貝殼磨制成尖利的形狀,安裝在矢桿一端,這就制成了有石鏃、骨鏃或貝鏃的矢了,比起單用木棍竹竿削的箭可算進了一大步。 由于遠古的箭桿難以保存至今,所以出土實物中往往僅留下箭鏃。新石器時代的石、骨、蚌鏃,有棒形、葉形、三角形等多種,有些已有鏃莖和逆刺。河南省 偃師縣二里頭遺址中最先出土了商朝早期的青銅鏃。商周時期,青銅鏃的主要式樣是有脊雙翼式。春秋戰國時,三棱式鏃盛行,戰國時此類鏃多裝鐵鋌,以節省銅材。漢以后銅鏃開始向鐵鏃過渡,這個過程經歷了約200年。河北省 滿城縣出土的西漢前期的三翼式或四棱式鐵鏃,仍系模鑄成型,鋒利程度不及銅鏃;而四川省新繁縣牧馬山出土的東漢鐵鏃呈扁平的銳角三角形,既適合鍛造,又有較強的殺傷力。這種形制遂為后代長期使用的點鋼鏃所承襲。
箭桿多用竹制,也有木制的。先秦時期,在南方的云夢澤和肅慎族聚居的東北地區,均產制矢之楛。直至明、清,華南制箭還用竹桿,華北用萑柳,東北、西北多用樺木桿。為了較準確地命中目標,必須把握住箭在飛行中的方向,于是人們在箭桿的尾部裝上羽毛,使箭的形制趨于完善。
箭的飛行速度和準確性與尾羽的關系密切。箭羽太多,飛行速度慢;太少,穩定性差。為了使之有恰當的比例,在《考工記》中載有將箭浮沉部分的長短,以求出裝尾羽之比例的方法。箭羽以?翎為最上,角鷹羽次之,鴟梟羽又次之。裝雁鵝羽的箭遇風易斜竄,質量就更差了。在宋朝,當優質羽供應不足時,曾發明風羽箭。據《宋史·兵志》記載,慶歷四年(1044),宋廷“賜鄜延路總管風羽子弩箭三十萬”,可見風羽箭也是一種實戰兵器。這種箭將箭尾安羽處剔空兩邊,利用向內凹進的空槽產生渦流阻力使箭保持飛行穩定,其設計思想是相當科學的。
為增大箭的殺傷效力,后漢時耿恭發明了“毒箭”。三國時,關羽攻打樊城,遭到曹仁500名弓弩手的亂箭阻擊,右臂中一弩箭,箭頭有毒,毒已入骨,右臂青腫,不能運動,遂請華倫醫治。神醫華倫曰:“此乃弩箭所傷,其中有烏頭之藥,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無用矣。”烏頭是一種藥用植物,中草藥名叫“附子”,其莖、葉、根均有毒。那時少數民族習用的弓弩箭頭多帶劇毒,中箭者,皮肉爛,爛到五臟而死。可見毒箭的致殘、致死率是很高的。隨著金鎧鐵甲的出現,要求箭更具穿透力。晉代多用鋼鐵箭鏃。唐代箭分為竹箭、木箭、兵箭、弩箭四種,前兩種用于狩獵,后兩種用于戰斗。用于戰斗的箭鏃用鋼制成,刃部較長,能穿透堅甲。除了毒箭以外,還有在箭桿上縛有縱火物(油脂或火藥)的火箭(中國古代火箭),在戰爭中廣泛應用。
明清時代,出現了一種飛行中帶響的箭叫“鳴鏑”。據《前漢演義》描述,這種箭出自匈奴國太子冒頓之手。冒頓為爭王位,欲收服民心,以便為所欲為,便發明了一種骨箭,上面穿孔,發射時有聲,稱為“鳴鏑”,由他專用。遂傳令部眾:“汝等看我鳴鏑所射,便當一齊射箭,不得有違,違者立斬!”此后,冒頓常率部眾外出狩獵,只要他鳴鏑一發,部眾萬矢齊攢,稍有延遲,立斃刀下。眾人甚是畏懼,不敢怠慢。一日,冒頓牽出自己心愛的好馬,用鳴鏑射馬,部下亦爭相競射,冒頓見狀喜笑顏開,遍加獎賞。然而冒頓并不因此而滿意,又先后用鳴鏑射殺自己的愛妻,射殺了國王頭曼的好馬,部眾聞聲急射,稍有遲疑者,立即喪命。從此,只要嗚鏑一響,眾箭飛至,無一敢違。冒頓認為時機已成熟,這一日,請國王一同出獵,自己隨在馬后,用鳴鏑對準頭曼射去,部眾隨聲同射,匈奴國王頭曼斃于亂箭之下,冒頓弒父自立為王。明清時的“鳴鏑”是在箭鏃上加了一個用骨或獸角制成的小哨。箭的發展,是隨弓弩的不斷改進而發展的,強弓大弩的出現,要求箭具有良好的貫穿力,所以對箭鏃的要求也不斷提高。
弓箭的組成結構
弓面(面向射手的一面)
為角制,角被來加強弓臂部分。游牧民族會選用水牛角或野山羊角。 因為水牛的角相對于其他動物的角比較有彈性, 而且較長,所以兩者以水牛角最受游牧民族歡迎。游牧民族會用魚膠將動物的腿后腱(來自牛、鹿等)黏在木制的弓背部分。原因是腱像橡皮圈, 經拉扯后能夠迅速地回到本來位置, 大大加快箭的飛行速度。一對木制弓臂的末端裝有弓弰。大部分史家認為這是匈奴人的發明。弓弰增強弓弦的蓄勢及減低需要拉弦的力,使經復合弓發射的箭有更強的殺傷力。
弓弦
游牧民族利用動物的腱、馬鬃、或葡萄藤制造弦線。塞西亞人甚至曾用牛腸制造弦線。至于土耳其人, 他們以采用蠶絲制的弦線而聞名。
箭
飄泊于大草原的游牧民族所制造的箭大部分箭鏃有針,有別于在歐洲流行有套的箭鏃。有史家指出這是為了自衛。假如箭鏃只是被插入箭桿,會減低箭桿吸收沖擊力的能力,箭桿很容易折斷,因此騎弓手能夠防止對手使用自己的箭反擊。不過,適合制作箭桿的材料在大草原很缺乏,游牧民族不大可能為了自衛而大量浪費箭。比較合理的解釋是這種箭鏃的制造方法不但簡單,而且所需時間較短,對人力物力不多的游牧民族很有好處。
箭桿通常用蘆葦稈或竹來制造,白樺木及山茱萸木亦是制造箭桿的材料。箭羽會用水鳥的羽毛來制造,例如鵝及鴨的羽毛都是上佳的材料。箭桿有二至四片箭羽,令箭飛行時更穩定。
拉弦工具
騎弓手都會戴上拇指環(或稱扳指),防止拇指被弦線割傷。中緯度草原的游牧民族用皮、骨、角、金屬或石制造拇指環。為了加快射箭的速, 拇指環的內側通常有槽或凹處用來扣著弦線。
弓袋及箭箙
塞西亞的騎弓手會將弓袋與箭箙結合,這種袋名叫gorytos。 Gorytos的前側有一個袋,專門用來放箭。塞西亞的騎弓手用鉤將gorytos吊在腰帶上。早期的薩爾馬提亞人都是采用這種設計。
弓箭的分類
弓有牛角弓,復合弓和滑輪弓,后兩種弓都是現代材料制成,一般是作為比賽用器具。牛角弓是中國古代弓箭的巔峰之作,到目前為止也不亞于現代材料制作的弓。牛角弓由牛角,竹木胎,牛筋,動物膠等材料經過百十道工序加工而成,技術難度高,制作周期長,卻不能長期保存,最長也就能保存百十年。弓箭作為古代戰上的重要武器,最終被槍炮所淘汰,傳統弓箭文化從此成為歷史,現如今會制作傳統弓箭的人寥寥無幾,可能就只有北京聚元號和曲阜徐弓坊的幾位師傅會做了。
英國人皮特·里費斯(Pitt-Rivers)按弓體構造,將世界各民族的弓區分為單體弓、加強弓(又稱合成弓、背襯弓或疊片弓)、復合弓三種。制弓術的一般演進道路是由單體而加強而復合。在東亞、西亞和歐亞草原地區,都是按照這個順序發展的,當然也有例外,歐洲大部分地區就長期使用單體弓。
單體弓以英國長弓為其代表。復合弓的代表有西亞三角弓和雙曲反彎復合弓,后者因為由古代斯基泰人在公元前七世紀左右傳入歐洲,古羅馬人稱之為“斯基泰弓”(Scythicus bow),這個名稱一直沿用到今天。中國最早在公元前兩千年,即商代晚期,在大量使用加強弓的基礎上,就已經發明了雙曲反彎復合弓,到了戰國時期,開始成為軍隊裝備弓具的主體。
弓箭的主要用途
弓箭的發明和改進使得人們能夠在較遠的距離準確而有效地殺傷獵物,而且攜帶、使 用方便,可以預備許多箭,連續射擊。如果說,任何工具和武器都是人手的延長,那么,弓箭堪稱是火器誕生之前,人手的最偉大的一次延長。恩格斯說:“弓箭對于蒙昧時代,正如鐵劍對于野蠻時代和火器對于文明時代一樣,乃至決定性的武器。”如此評價弓箭,仍嫌不足。因為即使在“野蠻時代”,也沒有任何一種青銅或鋼鐵兵器(包括鐵劍),能與弓箭的作用相匹敵。可以說,直至火器誕生,弓箭都是決定性的武器。
看過弓箭是誰發明的的人會看:
1.鉛筆是誰發明的 鉛筆的發明歷史
2.顯微鏡是誰發明的 顯微鏡的發明歷史
3.最早的電腦病毒是誰發明的
4.照相機是誰發明的 照相機的發明歷史
5.五子棋是誰發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