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發展歷史簡介
丹陽隸屬江蘇省鎮江市,總面積1059平方公里,人口100萬人,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丹陽發展歷史簡介,希望能幫到你。
丹陽發展歷史簡介
丹陽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新石器時代,丹陽境內就有人類活動。丹陽建置始于戰國時期,初為云陽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天下,實行郡縣制,改云陽邑置云陽縣。不久又更名為曲阿縣。新莽始建國元年⑼改曲阿縣為鳳美縣。東漢初復名曲阿縣。吳嘉禾三年(234)改曲阿縣為云陽縣。晉太康二年(281)復名曲阿縣。
唐天寶元年(742)改潤州為丹陽郡,曲阿縣為丹陽縣,丹陽縣屬丹陽郡。乾元元年(758)改丹陽郡為潤州,丹陽縣屬潤州。后經歷朝,丹陽均屬鎮江。
民國元年(1912)丹陽縣直屬江蘇省。1949年4月丹陽全境解放,屬鎮江專區。1958年9月改鎮江專區為常州專區,丹陽縣屬常州專區。1959年9月又改常州專區為鎮江專區。1983年實行市管縣后,丹陽縣屬鎮江市。1987年12月,丹陽撤縣設市,為丹陽市,仍屬鎮江市。
丹陽發展歷史概述
陽隸屬江蘇省鎮江市,總面積1059平方公里,人口100萬人,樹脂鏡片年產量占全國的80%,世界的50%,是世界最大的鏡片生產基地。丹陽市丹陽市是鎮江市下轄的縣級市。丹陽”是現今江蘇地域在公元前221年秦朝設置的15個縣份之一,當時稱曲阿,后改名云陽。唐天寶元年(742年),因當時境內生長著眾多的“赤楊樹”,“赤”與“丹”同義,“楊”與“陽”諧音,故名“丹陽”,后取“丹鳳朝陽”之意,定名丹陽。
丹陽是齊梁故里在歷史上曾是南朝齊高帝蕭道成、梁武帝蕭衍兩代開國皇帝的故里,現境內文物遺跡豐富,存有南朝帝陵石刻11處26件,散布在胡橋、荊林、前艾、建山、陵口等地,20只石獸是中國石刻藝術中罕見的珍品,已被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季子碑刻相傳為孔子唯一存世手書;公元883年鑄造的唐中和銅鐘被譽為“江南第一鐘”;丹陽是“董永和七仙女”故事的源發地;行宮九里村是“吳”姓祖始地;也是吳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境區存有距今3000年前的葛城、珥城遺址、季子廟、沸井、明萬善古塔、通泰橋、開泰橋、玉乳泉井、海會寺、嘉山寺等名勝古跡,地方戲曲以丹劇為代表受到廣大人民的歡迎。
丹陽市隸屬于江蘇省,由鎮江市代管,位于鎮江東南部,地處長江三角洲、上海經濟圈腹地;東鄰常州市武進區、新北區,西接句容市、鎮江市丹徒區,南與金壇市接壤,北接鎮江新區,并與揚中市隔江相望,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1987年經國務院批準撤縣建市,被列為沿海對外開放城市;丹陽處在鎮江經濟發展的前沿和第一方陣,亦是江蘇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縣(市)之一。我國第一個國家旅游產業創新發展實驗市
看了丹陽發展歷史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