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雄寶殿的名稱由來
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寶殿就是正殿,也有稱為大殿的。大雄寶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眾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寶殿中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佛像。下面給大家介紹大雄寶殿的名稱由來。
大雄釋義
大雄寶殿里,一般供奉釋迦牟尼,而釋迦牟尼的德號(hào)叫“大雄”,所以叫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是佛教寺院中供奉佛像的正殿。“大雄”為佛的德號(hào),為什么叫大雄?是因?yàn)榉鹁咦愦罅Γ芙捣哪В哪侵福浩湟唬瑹滥В澋葻溃軔篮ι硇模拭?其二,陰魔,又云五眾魔,新譯云蘊(yùn)魔,色等五陰,能生種種之苦惱,故名魔;其三,死魔,死能斷人之命根,故名魔;其四,他化自在天子魔,新譯云自在天魔,欲界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之魔王,能害人之善事,故名魔。此中第四為魔之本法,他三魔皆類從而稱魔也。因此,凡是寺院中之大雄寶殿,所供奉之主尊必定是佛像,而非菩薩或護(hù)法像。
大雄,以佛具智德,能破微細(xì)深悲稱大雄,大者,包含萬有;雄者,攝伏群魔;寶者,乃三寶也,皆歸此殿傳持正法,我佛威力,雄鎮(zhèn)大千也。
相關(guān)傳說
相傳有四個(gè)人碰在一起正說大話,而如來佛經(jīng)過時(shí)聽到。一個(gè)叫腰別樹的說“天熱我不怕,三伏天熱很了我拔一棵樹別在腰里,就可以乘涼了”;捶打井說“渴了不要緊,我一拳打下去,把地下打個(gè)井就能飲水解渴了”;路扯直說“走路彎遠(yuǎn)了不怕,兩只手可以扯住兩頭,把路扯直就可以抄近路走了”;扒山轉(zhuǎn)說“走路不需要把它扯直,能把山扒轉(zhuǎn)一圈”。
他們個(gè)自正吹大勁時(shí),如來佛變成一老者說“你們這么大的勁,能抬起一老頭才算你們行。”這四大勁不服。等老翁坐好后,四大勁就來抬,老翁坐在那里動(dòng)也不動(dòng),他們使了很大的勁也抬不起。并給他們個(gè)個(gè)壓的彎腰搭背、眼泛白珠。從古到今,如來佛就把他們壓在大雄寶座臺(tái)下面,供游覽旅客觀看。
塑像特點(diǎn)
大雄寶殿的像設(shè)可分為三部分:一是大殿正中的主尊佛像,二是大殿兩側(cè)的十八羅漢,三是正中佛壇背后的三大士或海島觀音像。各地佛寺因地因事制宜,并不完全相同。
主尊佛像
釋迦佛像
大雄寶殿中的釋迦牟尼佛像主要有三種造型姿勢(shì):
第一種是結(jié)跏趺坐,左手橫置左足上,名為定印,表示禪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為“觸地
印”,表示釋迦在成道以前的過去生中,為了眾生犧牲了自己的一切,這些唯有大地能夠證明,因?yàn)檫@些都是在大地上做的事。這種姿勢(shì)的造像,名為成道相。
第二種是結(jié)跏趺坐,左手橫置左足上,右手各上屈指作環(huán)形名為“說法印”,這是“說法相”,表示佛說法的姿勢(shì)。
另外有一種立佛,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這名為“栴檀佛像”,傳說是佛在世時(shí)印度優(yōu)填王用栴檀木按照佛的面貌身形所作。手下垂名為“與愿印”,表示能滿眾生愿;上伸名為“施無畏印”,表示能除眾生苦。后來仿照此形像制作的也叫作“栴檀佛像”。
一般大雄寶殿還在釋迦牟尼佛像旁塑有兩位比丘塑像,一年老,一中年,這是佛的兩位弟子。年老的名叫“迦葉尊者”,中年的叫“阿難尊者”。佛涅盤以后,迦葉尊者繼領(lǐng)徒眾,后世稱之為二祖。大殿中的這組造像,一般稱為“一佛兩弟子”。
三世佛像
有的大雄寶殿中不是一尊佛像而是三尊,是代表中、東、西三方不同世界的佛。中間一尊是我們這個(gè)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左邊是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藥師琉璃光佛,結(jié)跏趺
坐,左手持缽,表示甘露,右手持藥丸;右邊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結(jié)跏趺坐,雙手疊置足上,掌中有一蓮臺(tái),表示接引眾生的意思。這三尊佛合起來叫“橫三世佛”。
三世佛旁邊各有二位菩薩立像和坐像,在釋迦牟尼佛旁的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在藥師佛旁的是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在阿彌陀佛旁的是觀世音菩薩、大勢(shì)至菩薩。這六位菩薩各是這三位佛的上首弟子(見《華嚴(yán)經(jīng)》、《藥師本愿經(jīng)》、《觀無量壽佛經(jīng)》)。
三世佛又有以過去、未來、現(xiàn)在為三世的,名“豎三世佛”。正中是現(xiàn)代佛,就是釋迦牟尼佛;東邊是過去的燃燈佛;西邊是未來的彌勒佛。不過,大殿常見的是“橫三世佛”,“豎三世佛”罕有設(shè)置。
十八羅漢像
大殿兩側(cè)多供奉有十八羅漢像。據(jù)說,佛涅盤以前,囑咐了十六位大羅漢,讓他們不要涅盤,常住世間為眾生培植福德。這十六位羅漢是:一賓度羅跋羅惰阇、二迦諾迦伐蹉、三迦諾迦跋厘惰阇、四蘇頻陀、五諾矩羅、六跋陀羅、七迦理迦、八伐阇羅弗多羅、九戍博迦、十半托迦、十一羅怙羅、十二那迦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荼半托迦(見《法住記》和《十六羅漢因果識(shí)見頌》)。五代以后,或加上《法注記》的作者難提密多羅和《因果識(shí)見頌》的作者摩拿羅多,成為十八羅漢。或者錯(cuò)將第一尊賓度羅跋惰阇分為二人,加上難提密多羅(慶友)而作為十八羅漢。(以上據(jù)周叔迦考證)
三大士像
在正殿佛像背后,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薩像。一般是文殊、普賢、觀音三大士之像,文殊騎獅子,普賢騎六牙白象,觀音騎龍。海島觀音像 有些寺院于大殿背后修海島,面北而設(shè)觀音像,立海島上,觀音右手據(jù)楊柳,左手托凈瓶。海島四周依據(jù)《法華經(jīng)·普門品》作“觀音救八難”的塑像。在觀音像兩旁有善財(cái)童子(出《華嚴(yán)經(jīng)·入法界品》)和龍女(出《法華經(jīng)·提婆達(dá)多品》)像作為脅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