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顏禍水妺喜介紹
妺喜(“妺”讀作mò;音:末),有施氏,又作妺嬉、末喜、末嬉;有施氏的公主,為舉國第一美女。夏朝第十七位君主桀姒履癸皇后,淳維后母。生卒年不詳,有人稱其胡妹喜。
典故
紅顏禍水
據說,妺喜是后世紅顏禍水的第一例證,此后在三代間又陸續出現商代妲己、周代褒姒。因此,當越王勾踐差范蠡把西施獻給吳王夫差的時候,伍子胥進言:"臣聞:夏亡以妺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夫美女者,亡國之物也,王不可受。"
癖好
妺喜有三個癖好:一是笑看人們在規模大到可以劃船的酒池里飲酒;二是笑聽撕裂絹帛的聲音;三是喜歡穿戴男人的官帽。
酒池
史籍記載夏桀在建造其規模大到可以劃船的酒池時,首先下令處死了阻止其建造酒池的忠諫臣子關龍逢,然后“邀請”三千名飲酒高手在擊鼓聲中下池暢飲,結果他們中的一些人因酒醉而淹死。
撕帛
因妺喜聽到撕扯繒帛的聲音就笑,而桀喜歡看見妺喜笑,于是為此下令宮人搬來織造精美的絹子,在她面前一匹一匹的撕開,以博得妺喜的歡心。在農業時代初期,絲綢織造業剛剛興起,破壞這種稀有昂貴的物品,無異于暴殄天物。
證考
最早記載是《國語·晉語一》,上面也是很少的一段文字,只說:“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妺喜女焉,妺喜有寵,于是乎與伊尹比而亡夏。”并沒有關于妺喜放蕩、惑君、裂帛、裸游等等惡行。只是到了漢代以后,才有了縱情聲色、恣意享受、酒池肉林、裸身嬉戲種種說法。顯然,這都是后人的演義,是封建御用文人的說辭,并不是史實。
《列女傳》:“末喜者,夏桀之妃也。美于色,薄于德,亂孽無道,女子行丈夫心,佩劍帶冠。桀既棄禮義,淫于婦人。置妹喜于膝上,聽用其言,昏亂失道,驕奢自恣……頌曰:末喜配桀,維亂驕揚。”
夏亡
在夏代,如今的蒙陰縣境內,有一個方國(也有的稱作部落),稱作“有施氏”。它原來是臣服夏王朝的,年年納貢,歲歲來朝。后來由于王室衰敗,朝廷腐化,夏王貪得無厭,橫征暴斂,索要的東西(包括美女)越來越多,無法滿足他的私欲。一時天下怨聲載道。在這種情況下,有施氏帶頭不朝不貢。
當時,在位的是夏王朝第十七任國王,也就是最后的一位君王,后來人們稱作“桀”的暴君。他為了穩住自己的江山、遏制四方造反的苗頭,于是決定以武力征服有施氏,殺雞給猴看,他糾集其他方國帶領數萬大軍開始了東征。有施氏占據天時地利,由于物產豐富、農業發達,在眾多的方國之中應該是比較有實力的。不然,他們也不敢公開跟夏王朝叫板。但是“好漢架不住孬兒多”,由于他們面對的夏王朝和其他方國的攻擊,浴血抵抗了幾個月之后,不得不放棄抵抗。媾和的條件之一就是獻出有施國的公主,舉國最美的姑娘——妺喜后來的一些傳說講,夏桀得到妺喜以后,更加荒淫無度。常常把她抱到雙膝上,日夜不停地陪她飲酒。。面對揮霍無度的昏君,老百姓又是敢怒而不敢言。人們實在無路可走,有的人對著太陽指桑罵槐道:“你這個可惡的太陽什么時候完蛋啊,我真愿意和你一道滅亡。”(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
此時,強大起來的商國的湯用了苦肉計也派來一位間諜———伊尹。伊尹很快受到夏桀的信任,并與妹喜配合行動。加之夏桀受妹喜這三個奇怪癖好的蠱惑,終被商湯所滅,結束了長達近500年的夏王朝。從這個意義上說,妹喜曾幫助商滅掉了夏,也可以算是我國有史以來第一位女間諜。
多行不義必自斃,最后夏王朝終于滅亡了。由于朝廷中有一個妖冶的女子,人們便把夏王朝滅亡的緣故歸結到妺喜的身上。
世人評價
古代
《列女傳》:“女子行丈夫心,佩劍帶冠。”
《列女傳》“美于色,薄于德,亂無道”
《帝王世紀》中的記載:“妺喜好聞裂繒(zēng)之聲而笑,桀為發繒裂之,以順適其意。”
《列女傳》:“酒池可以運舟,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其頭而飲之于酒池,醉而溺死者,末喜笑之,以為樂。”
《尚書》上說:“桀云‘天之有日,猶吾之有民,日有亡哉,日亡吾亦亡矣”
《說文》上說:“比,密也”,也就是說妺喜和伊尹是密謀將夏朝滅掉的。
《史記夏本紀》云:“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桀大興土木,營造宮殿,又廣收美女,伎樂之人,充陳后宮。桀寵愛妹喜,不惜大量撕扯貴重的絲織品,甚至造酒池行舟,以博取妹喜的歡心。
《列女傳夏桀末喜傳》云:“桀既棄禮義,淫于婦人,求美女積之于后宮,收倡優,侏儒,狎徒能為奇偉戲者,聚之于旁。造爛漫之樂,日夜與妹喜及宮女飲酒,無有休時,置妹喜于膝上,聽用其言。昏亂失道,驕奢自恣,為酒池可以運舟……醉而溺死者,妹喜笑之以為樂。”《帝王世紀》云:“末喜好聞裂繒之聲而笑,桀為發繒裂之,以順適其意。”
現代
對于妺喜,今人有許多客觀的評價。
柏楊在《中華古籍之皇后之死》中,介紹妺喜一段,就以“一個可憐的女俘”為題,他說:“施妺喜是個可憐的女孩子,她的身份是一個沒有人權的俘虜,在她正青春年華的時候,不得不離開家鄉,離開情郎(假如她有情郎的話),為了宗族的生存,像牛羊一樣地被獻到敵人之手。”
琥珀在《中國女性沉冤錄》說:“歷朝歷代,從夏朝開始,好像人們已經習慣了為每一個王朝興亡,找出一個替罪羊來,夏有妺喜,商有妲己,周有褒姒,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紅顏禍水,這樣的詞語在歷史中到處可見,就好像一個王朝的滅亡,一場動亂的發生,全是由女性造成的一樣。但實際上呢?人們卻往往忽略了背后的真相--要不是帝王們昏庸好色,將相的腐敗無能,又何至于斯呢?”
《是“女禍”還是“男禍”?》一文說:“不可將歷史上許多王朝之衰亡都歸咎于女人,蓋縱情淫樂的罪魁禍首在于作為帝王之男子,中國歷史上舉凡一國之統治者罕有不荒淫者,后宮佳麗無算實乃司空見慣之現象。不過如果荒淫而無道、國衰仍荒淫,那就非亡國不可了。”可以說,妺喜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背負最大“黑鍋”的滕地女子。大概是由于爭議頗多,秉筆直書的老書迂們,即使了解有關的史實,不敢也不愿將妺喜紀入滕縣的地方志,所以至今關于她的故里,仍然是一個謎。我們今天所能知道的,就是:她的故里在今日的滕州市境內,她是出身于有施氏的一個美女,是夏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后”。
至今為止,還有很多以妺喜為原型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