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開國君主禹的軼事典故
夏禹是為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偉大歷史人物。他的重大功績不僅在于治理洪水,發展國家生產,使人民安居樂業,更重要的是結束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的社會組織形態,創造了“國家”這一新型的社會政治形態。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夏朝開國君主禹的軼事典故,希望能幫到大家。
夏朝開國君主禹的軼事典故
三過家門而不入
傳說禹與涂山氏女嬌新婚不久,就離開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來,他路過家門口,聽到妻子生產,兒子呱呱墜地的聲音,但一想到開山導流刻不容緩,便顧不上回家,又走上了治水一線。第三次經過家鄉的時候,其子啟正被母親抱在懷里,他已經懂得叫爸爸,揮動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兒揮揮手,表示自己看到他們了,還是沒有停下來。
涂山之會
夏建立后,大禹在陽城東南的涂山盡早召開諸侯大會,以檢討自己的過失。這次涂山之會一般被認為是中國夏王朝建立的標志性事件。到了正式大會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執玄圭,站在臺上,四方諸侯按著他國土的方向兩面分列,齊向大禹稽首為禮,大禹在臺上亦稽首答禮。禮畢之后,夏禹大聲向諸侯說道:“我德薄能鮮,不足以服眾,召集大家開這個大會,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懇切的責備、規戒、勸喻,使我知過,使我改過。我胼手胝足,平治水土,雖略有微勞,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個驕字。先帝亦常以此來告誡我說:‘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如果我有驕傲矜伐之處,請大家當面告知,否則就是教我不仁啊!對大家的教誨,我將洗耳恭聽。”大家都明白禹受命于天,原本對大禹有意見的諸侯看到大禹這種態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慮。史書記載“禹會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
鑄造九鼎
涂山大會之后,為表示敬意,各方諸侯常來陽城獻金(即青銅),后來,九州所貢之銅年年增多,大禹想起從前黃帝軒轅氏功成鑄鼎,為了紀念涂山大會,就準備將各方諸侯進獻的金,鑄造成幾個大鼎。后九鼎(即冀州鼎、兗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鑄成,鼎上鑄著各州的山川名物、禽異獸。九鼎象征著九州,其中豫州鼎為中央大鼎,豫州即為中央樞紐。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陽城,借以顯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從此一統。九鼎繼而成為“天命”之所在,是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征。
夏朝開國君主禹的來源考證
故里爭議
關于大禹故里有三說,分別為大禹出自中原、出自東夷、出自西戎,隨著一些考古活動如喇家遺址的發現,西戎說漸占上風[38] 。
禹王來源
與禹王同時代的出土文物及商朝甲骨文中尚未發現關于禹王的記載。所能找到的最早提到禹王的文物是約一千年以后西周的遂公盨,此外還有齊侯鐘、秦公簋 。顧頡剛經過考證,認為“禹”這個字的字源與龍有一定的關系,但被人夸張成“禹是一條龍”。這種觀點在當時受到史學家柳翼謀等人的指誤。
看了“夏朝開國君主禹的軼事典故”還想看:
1.夏朝酒圣杜康的典故介紹
2.夏朝歷史
3.大禹是怎么出生的
4.大禹治水的故事
5.同舟共濟的成語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