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梁山好漢的趣聞
為什么說梁山好漢也都是些“小人物”?這其中有什么樣的原因?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水滸傳梁山好漢的趣聞,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水滸傳梁山好漢的趣聞:
因為,在當今之中國,人物的確是有大小之分的。盡管從法律上講,每個公民的權利都是平等的。既然說到“小人物”,當然也就有所謂的“大人物”了。
一般情況下,“小人物”是普遍性的,“大人物”卻是代表性的。其實,在我們所處的時代,從來都不乏對“大人物”的謳歌與贊頌(只要是還沒被逮起來),唯獨“小人物”最普遍、最廣大,卻也最容易被人遺忘。如果沒有多少理由,或者不鬧出點動靜來,通常是少有人問津的。這是因為,“小人物”都被“大人物”代表了,盡管“小人物”從來也不知道自己已經被代表了。
固然,歷史的慣性使然,“大人物”是很愿意代表別人的,尤其是面對光彩奪目的榮譽光環。既顯示了一種權威,又表明了一種態度。體現在權威,就是足以向外界表明和展示,這些“小人物”都歸我管。體現在態度,往往就是讓老百姓能夠感受到自己的真實存在。而事實卻是,“小人物”一旦被代表了,基本上也就被莫名其妙的“強奸”了,不是被人牽著鼻子走,就是稀里糊涂地墜入彀中。這種現象帶來的直接效果(也是后果)就是,只能低頭干活,不必抬頭看路。
其實,被代表也不是現代人的發明和專利,古來有之。
你看《水滸傳》中的弟兄們就先后被代表了多次,前幾次雖然是盲目的,但終究不是致命的。自從宋頭領上了梁山之后,山寨日漸興旺,出師也更加有名(替天行道)。一群得了道的“小人物”興風作浪,險些將朝廷掀翻在歷史的舞臺上。很顯然,宋頭領不僅是個喜歡替兄弟們未來著想的好頭領,同時也是個夢想成為“大人物”的問道者。于是后來,一再背著(或者說是代表著)弟兄們向朝廷示好,暗送秋波。自此之后,招安就成了梁山兄弟們永遠都揮之不去的噩夢!
實際上,上了梁山的好漢們,大多都是被逼無奈,很少有人會心甘情愿的將命運懸之于江湖。環境使然,盡管其中不乏雞鳴狗盜之徒,同樣也不乏武藝高強之輩,就因為僅僅都是些“小人物”,如果沒有被逼出來的那些轟轟烈烈的故事,他們與常人也并無二致。
只是,在那個環境和年代,“小人物”通常是沒有多少地位的。一是因為處在社會的最底層,除了接受剝削和壓榨之外,朝堂之上的貴族們是從來都不會正眼瞧他們一眼的。二是那些曾經在衙門里混飯吃的小吏們,平時看似威嚴,但為了“向上爬”,保飯碗,有時難免會屈膝低頭。稍有氣節的人不屑于這么做,得罪權貴也只是朝夕的事了。
這兩部分人,在上梁山之前,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的生活狀態。
從本質上看,其實都是“小人物”大同小異的生存模式。這種生存模式,往往要面對更多的社會現實與世態丑陋。平常人倒也罷了,可他們骨子里面的反抗精神卻是與生具有的。一旦時機成熟了,或者被逼急了,就必定要搞出一些不大不小的動靜來。問題是動靜雖然有了,“小人物”的歷史命運卻是難以改變的。像梁山好漢,即便是那么大的能量,在接受招安之后,朝堂之上的奸臣賊子們也沒有真正把他們當回事。
水火不相容的矛盾勢力決定了,得了道的“小人物”一旦不再顯赫于江湖,就必將滅亡于朝堂之上。
這是一種歷史現象,并不單純是小說家們的杜撰。
只不過,在施耐庵老先生的筆下,那些小人物更顯得熠熠生輝并淋漓盡致!
相關資料介紹:
《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以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被后人歸為中國古典四大文學名著之一。其內容講述北宋山東梁山泊以宋江為首的綠林好漢,由被迫落草,發展壯大,直至受到朝廷招安,東征西討的歷程。又名《忠義水滸傳》,初名《江湖豪客傳》,一般簡稱《水滸》,全書定型于明朝。作者歷來有爭議,一般認為是施耐庵所著,而羅貫中則做了整理,金圣嘆刪節為七十回本。
宋江起義故事為線索創作出來的。宋江起義發生在北宋徽宗時期,《宋史》的《徽宗本紀》、《侯蒙傳》、《張叔夜傳》等都有記載。從南宋起,宋江起義的故事就在民間流傳,《醉翁談錄》記載了一些獨立的有關水滸英雄的傳說,《大宋宣和遺事》把許多水滸故事聯綴起來,和長篇小說已經很接近。元代出現了不少水滸戲,一批梁山英雄作為舞臺形象出現。《水滸傳》是宋江起義故事在民間長期流傳基礎上產生出來的,吸收了民間文學的營養。
《水滸傳》是我國人民最喜愛的古典長篇白話小說之一。它產生于明代,是在宋、元以來有關水滸的故事、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由作者加工整理、創作而成的。全書以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為主要題材,藝術地再現了中國古代人民反抗壓迫、英勇斗爭的悲壯畫卷。作品充分暴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和殘暴,揭露了當時尖銳對立的社會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殘酷現實,成功地塑造了魯智深、李逵、武松、林沖、阮小七等一批英雄人物。小說故事情節曲折,語言生動,人物性格鮮明,具有高度的藝術成就。但作品歌頌、美化宋江,鼓吹“忠義”和“替天行道”,表現出嚴重的思想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