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野史趣聞:關于秋瑾的審訊
“秋風秋雨愁煞人”確為秋瑾口供 物證為何被焚毀?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歷史野史趣聞:關于秋瑾的審訊,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歷史野史趣聞:關于秋瑾的審訊
據《舊夢重溫———民國先知的道路探尋》披露,對秋瑾的審訊有兩次。
第一次是被捕的當天晚上,紹興知府貴福、山陰知縣李鐘岳、會稽知縣李瑞年一起審訊秋瑾等人。秋瑾并不是沒有口供,而是沒有官府所需要的口供。她承認文稿、日記等都是她的,卻宣稱“革命黨之事,不必多問”。她承認自己與徐錫麟相識,但被問到還與哪些人往來時,她首先說的是貴福。貴福的確去過大通師范學堂,而且為學堂寫了對聯。于是貴福不再審問,把審訊交給了李鐘岳。
第二天,也就是7月14日,貴福干脆令李鐘岳將秋瑾押回山陰縣審訊。據說李鐘岳是在花廳審訊的,而且破例為秋瑾設座,簡直就是與朋友交談。李鐘岳一再詢問,秋瑾則縷縷陳述,可惜只有兩人對話,沒有筆錄。李鐘岳隨手遞給秋瑾一支筆,讓她寫下來。秋瑾提起筆,卻只寫了一個“秋”字,就停下了。李鐘岳讓她繼續寫,秋瑾乃順筆寫成“秋風秋雨愁煞人”。
兩人談話達兩個小時,寂靜異常,“不知者疑為會客”,最后竟然沒有口供。
有一種說法是:李鐘岳在與秋瑾交談的過程中,請秋瑾題字。“秋風秋雨愁煞人”并非口供,而是秋瑾題贈李鐘岳的。此說顯然不大可信,無論李鐘岳如何同情和敬慕秋瑾,也不大可能在這種時候請她題字。
陶成章在《浙案紀略》中說:“‘秋風秋雨愁煞人’七字不知系何人造作,登之報上。”他不承認這是秋瑾所為。但據秋宗章《大通學堂黨案》所引,浙江巡撫張曾女致貴福電詢問:“又報紙中載‘匪’當堂書‘秋風秋雨愁煞人’。有無其事?有即送核。”貴福當天回電說:“七字在山陰李令(即李鐘岳)手,已晉省。”
可見秋瑾手書“秋風秋雨愁煞人”是確有其事的。只是杭州光復時浙江巡撫署被焚,物證就難再出現了。
歷史人物秋瑾簡介: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 士,原名秋閨瑾,字璇卿,號旦吾,乳名玉姑,東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別號)競雄,自稱“鑒湖女俠”,筆名秋千,曾用筆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生 于福建閩縣(今福州),其蔑視封建禮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蘭、秦良玉自喻,性豪俠,習文練武,曾自費東渡日本留學。積極投身革命,先后參加過三合會、光復會、同盟會等革命組織,聯絡會黨計劃響應萍瀏醴起義未果。1907年,她與徐錫麟等組織光復軍,擬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事泄被捕。7 月15日從容就義于紹興軒亭口。
秋瑾出生于一個官宦家庭。1881年9月,秋瑾祖父秋嘉禾離云宵,赴“鹿港廳同知”任。1885年,父秋壽南在福建提督門幕府任內,以勞積保知縣,分發臺灣。初赴臺北府某縣任,卻被人捷足先得,改除“臺灣撫院文案”。1886年,秋壽南在臺灣,囑親戚何祿安護眷赴臺。秋瑾隨母親兄妹道經上海,耽擱數月;后搭糧船成行。海上遇臺風;數日后,安抵臺北。三月后,隨母親兄妹返回廈門。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由父母做主與湖南省雙峰縣荷葉神沖老鋪子富紳子弟王廷鈞結婚。秋瑾在婆家雙峰荷葉時,常與唐群英、葛健豪往來,“情同手足,親如姐妹,經常集聚在一起,或飲酒賦詩,或對月撫琴,或下棋談心,往來十分密切”。后來3個人被譽為“瀟湘三女杰”。
光緒三十年五月,赴日本留學,同年秋,在上海創辦《白話報》,倡導婦女解放,提倡男女平等,揭露清政府的腐敗。十月間,參加馮自由等在橫濱組織的“洪門天地會”。同時結識魯迅、陶成章等人。三十一年三月回國籌措學費,經陶成章介紹,在上海認識光復會會長蔡元培;回紹興后結識徐錫麟。經陶、徐介紹加入光復會。七月,再次東渡日本,入東京青山實踐女校學習;八月,在黃興寓所會晤孫中山,經馮自由介紹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同盟會浙江主盟人。
年底,因反對日本文部省頒布《清國韓國留學生取締規則》,率領同學回國。次年二月,由陶成章等輾轉介紹,到湖州南潯鎮潯溪女校任教。兩個月后辭職去上海,與陳伯平、尹銳志等密商,準備組織江浙會黨,發動武裝起義。
八月,在上海試制炸彈,不慎炸傷,險遭逮捕。同年冬,創辦《中國女報》,宣傳革命。為策應同盟會發動的萍、瀏、醴起義,回浙江聯絡會黨。萍、瀏、醴起義失敗后,與徐錫麟共謀發動皖浙起義,由徐赴皖活動,自己主持浙江軍事。
三十三年初,接任大通學堂督辦,以大通學堂為立足點,往返滬杭,運動軍學兩界,同時又到金華、處州等地,聯絡龍華會、雙龍會、平陽黨等會黨組織。研究整頓光復會組織辦法,草擬光復會軍制,撰寫了《普告同胞檄》、《光復軍起義檄》等文告;對聚集在大通學堂的革命志士和會黨頭目進行軍事訓練。
是年夏,將浙江光復會員與會黨群眾組成光復軍,以“光復漢族,大振國權”八字為序,編為八軍,推徐錫麟為統領,自任協領,約定安徽、浙江同時舉義。安慶起義失敗后,謝絕王金發等人要其暫時離開紹興的勸告。六月初四在紹興大通學堂被捕。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和嚴刑拷打,僅寫了“秋風秋雨愁煞人”7個大字以對。初六(7月15日)凌晨,秋瑾就義于紹興城內古軒亭口。遺骸幾經遷葬,后建墓于杭州西泠橋側。
工詩詞,作品宣傳民主革命、婦女解放,筆調雄健,豪放悲壯,感情深沉。有《秋瑾集》。
1930年,于紹興軒亭口建立了秋瑾烈士紀念碑,至今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