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讀歷史:項羽為何一敗就垮
項羽為何一敗就垮?是因為農民老伯騙他迷路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趣讀歷史:項羽為何一敗就垮,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趣讀歷史:項羽為何一敗就垮
垓下在哪里?這地方其實離劉邦的老家不遠,在安徽省固鎮縣一條名為沱河的南岸(也有說在沱河北岸的靈壁縣),有一塊隆起的高岡絕巖,正是垓下古戰場。相傳當年的項羽退守垓下,利用垓下的有利地形,率軍士和當地百姓用衣襟兜土修筑起一道簡陋的防御工事,與劉邦作最后的抗衡。
漢軍兵多將廣,在韓信的指揮下,將項羽重重包圍。到夜晚,項羽在營帳中輾轉反側,不能入眠,依稀聽得遠處有歌聲由遠及近,飄揚過來。這歌聲時高時低,一聲長,一聲短,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項羽不覺愕然:“這是我們楚地的歌聲啊,難道楚地已經被漢軍都占領了嗎?”
項羽更加郁悶,起來喝悶酒,虞姬為了開解他,為他起舞。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在這個關頭,誰也沒必要再裝腔作勢,弄些虛情假意。項羽在垓下被圍之時,聽著營帳外的四面楚歌,想必也該真情流露吧!
面對一生的愛人虞姬,項羽用渾厚的聲音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悲歌慷慨,嗚咽欷歔!虞姬聽了,也是泣不成聲。據說虞姬也回了一首:“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唱罷就從項王腰間拔出佩劍,向頸一橫頓時血濺珠喉,香銷玉殞。
這一出動人情節,后來演繹為一折《霸王別姬》。將這悲情一瞬,定格在中國戲曲的舞臺上,成為古典愛情中最經典、最蕩氣回腸的燦爛傳奇。
項羽葬了虞姬,抹去眼淚,跨上烏騅,帶了八百親信騎兵,趁著天色未明的時候,銜枚疾走,潰圍向南而去。項羽逃到淮河邊,沒有找到船只及時過河,七繞八拐,迷失了方向。恰好看到一個農民老伯出來早鍛煉,項羽向他問路。不曉得這農民老伯認不認識西楚霸王,或許是不喜歡霸王的粗暴,騙他:“向左!”
結果項羽就進入了一大片霧氣彌漫的沼澤地。這時差不多天亮時分,漢軍聽說項王逃走,千軍萬馬,追殺過來。等到發現上當,從沼澤里退出來,項羽已經發現了追兵。
最后,項羽只剩下二十八騎,被數千漢軍騎兵包圍。項羽對部下作最后的演說:
“我跟隨叔父從江東起兵,到現在已經八年了,大小戰役70多次,沒有輸過一場,因而能夠稱霸于天下。然而今天卻搞到這步田地,這是天意,不是我的錯啊!”
項羽遙指一名漢軍軍官說:“諸位看我親自擊殺那個人。”說著項羽大喝一聲,直沖敵陣,將那名倒霉的漢軍軍官斬于馬下。
這支漢軍的指揮官姓楊,他猶豫了一下,想上去和項羽單挑,以示武勇。拍馬向前幾步,楊某看見項羽瞪大了眼睛看著自己。“算了吧!”
“你想單挑么?”項羽忽然大喝道。楊某大吃一驚,連座下戰馬也亂了腳步嘶叫起來,一連往后退了好幾步。
這時項羽又向新的目標殺去。據說當場被項羽及其28騎殺死砍傷的漢軍有數百人之多,而楚軍只折損兩人而已。
項羽殺出重圍,前面就是烏江(今安徽和縣東蘇皖界上有烏江鎮),烏江亭長備了一條船等在江邊。“請大王速速上船!漢軍追兵到了,就來不及了!”
項羽猶豫了一下,烏江亭長又說:“江東地方雖小,縱橫也有千里,人口數十萬,割據一方,繼續做王,毫無問題!”
江東!?項羽抬頭看看彼岸,秦二世元年的秋天,他和叔父在吳縣招募了八千子弟兵,勇赳赳、氣昂昂地渡過烏江,挺進中原,逐鹿天下,是何等氣吞山河如虎!現如今呢?叔父在哪里?八千子弟兵在哪里?
一滴淚,從項羽的重瞳中滾落。
烏江亭長驚訝地看著這淚水流淌在猛將的面容,正想說些什么安慰西楚霸王,項羽卻又仰天長笑起來,只是這笑聲,凄厲得可以刺穿長空,令人側目。
敗了!那就是敗了,又何須死不承認呢?在項羽的邏輯中,此時一切便該畫上句號
歷史人物項羽簡介: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項梁陣亡后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于巨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后稱西楚霸王,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而后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后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后反被劉邦所滅。
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壁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人物評價:
司馬遷:“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 ’,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豈不謬哉!”
楚國諸老將:“項羽為人僄悍滑賊,諸所過無不殘滅。”
陳平:“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酈食其:“項王有倍約之名,殺義帝之負;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無所忘;戰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得用事;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賂,積而不能賞:天下畔之,賢才怨之,而莫為之用。故天下之士歸於漢王,可坐而策也。”
高起、王陵:“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劉邦:“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韓信:“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叱咤,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王充:“項羽惡微,號而用兵,與高祖俱起,威力輕重,未有所定,則項羽力勁。”
郭嘉:“昔項籍七十馀戰,未嘗敗北,一朝失勢而身死國亡者,恃勇無謀故也。”
諸葛亮:“昔項籍總一強眾,跨州兼土,所務者大,然卒敗垓下,死於東城,宗族如焚,為笑千載,皆不以義,陵上虐下故也。”
劉邵:“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則能長世;高祖、項羽是也。然英之分,以多于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則智者去之,故項羽氣力蓋世,明能合變,而不能聽采奇異,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陳平之徒,皆亡歸高祖。”
段灼:“秦失其鹿,豪杰競逐,項羽既得而失之,其咎在烹韓生,而范增之謀不用。假令羽既距項伯之邪說,斬沛公于鴻門,都咸陽以號令諸侯,則天下無敵 矣。而羽距韓生之忠諫,背范增之深計,自謂霸王之業已定,都彭城,還故鄉,為晝被文繡,此蓋世俗兒女之情耳,而羽榮之。是故五載為漢所擒,至此尚不知覺悟,……甚痛矣哉!”
蔡漠:“夫以白起、韓信、項籍之勇,猶發梁焚舟,背水而陣。”
李德林:“項羽誅秦摧漢,宰割神州,角逐爭驅,盡威力而無就也。”
房彥謙:“故蚩尤、項籍之驍勇,伊尹、霍光之權勢,李老、孔丘之才智,呂望、孫武之兵術,吳、楚連盤石之據,產、祿承母弟之基,不應歷運之兆,終無帝主之位。”
司馬貞:“秦鹿走,偽楚狐鳴。云郁沛谷,劍挺吳城。勛開魯甸,勢合碭兵。卿子無罪,亞父推誠。始救趙歇,終誅子嬰。違約王漢,背關懷楚。常遷上游,臣迫故主。靈壁大振,成皋久拒。戰非無功,天實不與。嗟彼蓋代,卒為兇豎。”
蘇洵:“項籍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
范浚:“若籍則無能有是,得范增不能用,得陳平不能用,得韓信不能用,皆使之怨僨棄去,徒以匹夫小勇,欲決雄雌于挑戰間,至力蹙勢窮,猶將馳殺一二漢將,以見枝能,此楚所以失天下也。然則籍之亡也,又胡望乎天哉?”
何去非:“項羽之于力嘗強矣,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此所以亡。彼項羽以百戰百勝氣蓋于一時,手襲天下以王豪杰而宰制之,自以天下莫能抗也。觀其所賴以為資,蓋有類乎力者矣。雖然,彼之所謂力者,內恃其身之勇,叱咤震怒足以威匹夫;外恃其眾之勁,搏捽決戰足以吞敵人而已。至于阻河山,據形便,俯首東瞰,臨制天下,保王業之固,遺后世之強,所謂真力者,彼固莫或之知也。是以輕指關中天險之勢,燔燒屠戮逞其暴,卒舉而遺之二三降虜,反懷區區之故楚而甚榮。......惟其知奪而不知其有,此所以亡耳。”
劉叔友:“項王有吞岳瀆意氣,咸陽三月火,骸骨亂如麻,哭聲慘怛天日,而眉容不斂,是必鐵作心肝者。然當垓下訣別之際,寶區血廟,了不經意,惟眷眷一婦人,悲歌悵飲,情不自禁。”
朱元璋:“項羽南面稱孤,仁義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遜,濟以寬仁,卒以勝之。”
李晚芳:“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太史公以神勇之筆,寫神勇之人。亦千古無二。迄今正襟讀之,猶覺喑嗯叱咤之雄,縱橫馳騁于數頁之間,驅數百萬甲兵,如大風卷籜,奇觀也。”
蔡東藩:“惟觀于項王之坑降卒,殺子嬰,弒義帝,種種不道,死有余辜,彼自以為非戰之罪,罪固不在戰,而在殘暴也。彼殺人多矣,能無及此乎!天亡天亡,夫復誰尤!”
周恩來:“時勢之英雄,固若是其眾也,然非吾之所論于項羽、拿破侖也。夫二氏,世界之怪杰也。具并吞八荒之心,叱咤風云之氣;勇冠萬夫,智超凡俗;戰無不勝,攻無不取;敵邦聞之而震魄,婦孺思之而寒膽;百世之下,猶懔懔有生氣,豈僅一世之雄哉!是猶其勇之著于外也。若其關系于世界之進退,人類之盛衰,又非一時豪俊、二三學者所可同日而語。雖以帝王之尊、宗教之力、金錢之勢,莫以易之。故二氏者,吾之所謂造時勢之英雄也。”
毛澤東指出項羽戰敗的三個錯誤:鴻門宴不聽范增的話,放走劉邦;機械遵守鴻溝協定;以及建都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