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和親”的趣聞
和親第一人婁敬作為送嫁人,所嫁公主竟然是假冒?這是怎么回事?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古代“和親”的趣聞,看完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古代“和親”的趣聞:
婁敬原本是個齊國人,他曾經當過齊國的小兵,被發往陜西駐守,見過劉邦。他挺有個性,有那么一點牛氣。公元前202年,他初見劉邦時,劉邦已經不再是小亭長,而是已經掌控天下的大人物了。進見劉邦,總得有那么些場面上的意思,但是婁敬他就敢把朋友送的好衣服扔一邊,粗布短衣坦然進宮。劉邦也給推薦人面子,見了他一面。這一見,婁敬讓劉邦刮目相看。原來這會兒劉邦正為都城的事煩惱,大臣們多傾向于定都洛陽。在他們看來,洛陽是好地方,周朝建在這,一旺八百年,秦朝倒是建在關中,只是傳了二世就沒了,明顯風水不行。婁敬認為形勢比人強,周朝早期靠仁德治國,后期禍患極多,關中地理形勢非常好,易守難攻,何況還有秦朝經營的底子,建在關中,有利條件很多。建都不比其他,關系著能否延襲萬世基業,對此,劉邦也是考慮得很多,最后,他去問張良,張良贊同定都關中,于是,劉邦高興地賜婁敬劉姓。
婁敬建議定都長安,是穩定了國家的根本。對于北方的老鄰居匈奴,他的主張也不可打。這話當然是經過實地考證后得出來的結論,漢高祖七年,韓王信(不是韓信喲)叛漢,與匈奴勾結。為揚我大漢國威,必須得給化外之民一點顏色瞧瞧。對此,劉皇帝派了十多波使臣前去摸底,這些人無一意外的都認為可以狠狠地打。但是婁敬回來后,卻帶來了不一樣的分析。他倒也不是看到了精兵強將,同樣的,他看到的也是老弱成行,他憑著超乎常人的嗅覺,敏感地意識到了這里面的不一樣。兩國交兵,從來都是炫耀居多,這明顯的示弱就是要埋伏奇兵來著。只可惜,婁敬的話被視為無能,劉邦罵他:“齊國孬種!”關押在廣武的大牢,就等著提匈奴單于的頭來,讓他好好見識下我劉皇帝的厲害。
可惜白登山一戰,劉邦差點就命喪黃泉,最后用了點不光彩的手段才逃回來。這一戰自然證明婁敬的眼光,匈奴是不能隨便打的。劉邦也是好樣的,自己也知道錯了,并沒有惱羞成怒,殺婁敬滅口,而是把他放出來,還封他為關內侯,賜食邑二千戶。
后來,韓王信逃跑了,而冒頓手上有三十萬大軍,經常來邊境侵擾。大漢剛平定,糧少兵殘的,打是打不過了。冒頓為人兇殘,跟他講道理是講不通了,怎么能才能讓他安分點?這的確是個大難題,想當初劉邦興沖沖地率大軍去打,那會兒軍隊數量士氣都不差,卻也差點被人給煮了,現在殘兵敗將的,一聽說打匈奴,都腿軟了,還去打,那不就是雞蛋碰石頭嗎?
得想個辦法,穩住他,不讓他鬧騰,單送東西肯定不行,容易助長他貪得無厭的心理。為此,婁敬提議把大公主嫁給冒頓,除嫁妝外,每年給點咱用不著的剩東西。這些外族人沒見過世面,一定會把公主當正妻,會把公主生的兒子提為太子。冒頓這輩子看著大漢朝每年送的禮物不好意思反悔,到了下一代,太子即位后肯定不會跟外公對著干,再下一代也還是親戚,自然不會對著干,這不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嗎?雙方邊境平安,做個生意賺點軍馬錢財,有利的是我大漢王朝呢。
劉邦一想也是這個理,女兒終歸是要嫁人的,能達到最大利益化,那肯定就是最好的招。只是要把大公主嫁過去,呂后第一個不答應。自然,在她的哭訴下,魯元公主肯定是不能去的。后來,情勢緊急了,呂后就從宮里隨便找了個宮女,冒充大公主之名嫁給了冒頓。
婁敬作為送嫁團團長,簽了和約后,順便幫劉皇帝做了一件大事。關中地區經過戰亂,早就是人丁稀少了,為充實關中,婁敬提議將六國后裔,豪門名家移民前往,放在劉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既可防止他們造反,又可防備匈奴,劉皇帝自然同意。雖然充實關中也發生不少事,但意義深遠。從此,關中得到了恢復,婁敬居功至偉。
婁敬首提和親,是非常有遠見的。和親給大漢王朝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從此得已穩定發展。對付“殘暴”的對手,既然沒辦法打過,那就換一種方法來,改用婚姻手段,讓邊疆蠻族順服。嫁皇女于冒頓,不是為改造冒頓,而是把效果放在他的子孫上,利用他們的愛子之情,達到共存的目的。當然,在國家利益面前,親情不過幾代就會泯滅,最好的辦法就是憋足了勁,迅速發展,看誰在這段時間跑得更快,相較而言,大漢族擁有超強的繁衍能力。到漢武帝能把匈奴打趴下,東漢更是直接把匈奴給打走了,或多或少的,都和和親有關系,都沾了婁敬的光。后來的唐朝,最愛用這招。當然,用得最好的還是清朝,不得不承認,清朝在對付蒙古上,是對和親的極大發展。大批皇女嫁給蒙古王子,生下的兒子也都住在皇宮,既可當人質,又可聯絡感情。這些王子成人后再當權,與中國關系異常親密,何況就算他有異心,他的兄弟,兒子,親友們的妻子,全都是皇女,他到哪反去?自然就只能乖乖聽話了。
婁敬的簡介:
婁敬(生卒年不詳),后因劉邦賜姓改名劉敬,西漢初齊國盧人。婁敬作為齊國的戍卒,正被發往隴西戍邊,同鄉虞引薦他見劉邦,力陳都城不宜建洛陽而應在關中。劉邦疑而未決,張良明言以建都關中為便,遂定都長安。賜姓劉,拜為郎中,號奉春君。
漢高祖七年,出使匈奴,認為不可擊匈奴,劉邦非但不聽,反將他押在廣武。劉邦先到平城,主力未至,冒頓單于傾全國4之兵,乘劉邦巡視白登之際,將劉邦團團圍住。陳平解白登之圍后,高祖復歸至廣武,特赦劉敬,當面認錯,封二千戶,為建信侯。婁敬建議與匈奴和親,并徙六國后裔和強宗豪族十余萬人至關中。
人物評價:
司馬遷:語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臺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際,非一士之智也"。信哉!夫高祖起微細,定海內,謀計用兵,可謂盡之矣。然而劉敬脫挽輅一說,建萬世之安,智豈可專邪!叔孫通希世度務,制禮進退,與時變化,卒為漢家儒宗。"大直若詘,道固委蛇",蓋謂是乎?
班固:高祖以征伐定天下,而縉紳之徒聘其知辯,并成大業。語曰:"廊廟之枝材一木之材,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信哉!劉敬脫挽輅而建金城之安,叔孫通舍枹鼓而立一王之儀,遇其時也。酈生自匿監門,待主然后出,猶不免鼎鑊。朱建始名廉直,既距辟陽,不終其節,亦以喪身。陸賈位止大夫,致仕諸呂,不受憂責,從容平、勃之間,附會將相以強社稷,身名俱榮,其最優乎!
陸機:建信委輅,被褐獻寶。指明周漢,銓時論道。移帝伊洛,定都酆鎬。柔遠鎮邇,實敬攸考。
楊慶:婁敬之于漢高,殊非血胤;呂布之于董卓,良異天親。芝焚蕙嘆,事不同此。
司馬貞:廈藉眾干,裘非一狐。委輅獻說,釂蕝陳書。皇帝始貴,車駕西都。既安太子,又和匈奴。奉春、稷嗣,其功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