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不為人知的秘密
在三國中有個不為人知的秘密:劉備能使雙股劍,而且還是一等一的高手,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三國不為人知的秘密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三國不為人知的秘密:
大家細想,劉備屢次成功地在千軍萬馬軍中全身而退,而且連根毛也沒少過!無數次單人匹馬闖敵陣,竟毫無閃失,武功肯定也并不是常人能比的!
現在說起三國高手,人們老在嚷嚷什么方天戟、青龍刀,或什么張飛矛、子龍槍,其實只要略知武藝常識,皆當知“百日練刀、千日練槍、萬日練劍”的道理。刀槍練精,其根底實力基本相當,所以武林中人無不以刀槍做為根基,但劍則不然,由于它的特殊性,練成者多是高手!
劍好比是武藝寶塔頂上的明珠。一個劍手要有堅忍的毅力與決心、高度的冷靜與智慧,他要心細如發、感覺極度靈敏,并且在一瞬間就得做出適當的反應,劍往往是一個劍手的靈魂。
一個劍手還要具備充沛的體能,他握劍的手臂必須堅實有力,特別是手腕更得如鋼澆鐵鑄!大家都見過西洋劍吧,那么細細的一條還需要腕力與技巧的千錘百練,況我華夏三尺清霜!
劉備用得是雙劍,武林中能用雙劍的人很少,能者多為絕世高手!過去行走江湖的武林豪客,一般都不愿結怨于劍俠,更不愿去面對雙劍!
劉備的雙劍什么樣?他是在馬上使用的,絕非普通的三尺青鋒,應是長而闊厚而重的“大劍”,現在的武術器材店還能見到。我敢打包票,關羽雙手掄他的大刀很輕松,但這種雙劍他玩不了幾下。
關羽、張飛是何等身手?當初有的是好主子可投,何以屈從這個織席販履的市井,內情很不簡單!
想一想虎牢關吧,劉備唯一的一次主動出劍,如不是為了他兩個兄弟,他根本不屑對呂布出劍!他從不愿顯露真實的武藝,因為他不想被人看作武夫。知道真相的只有兩個半人,關張和呂布。呂布一直想一窺全豹,可劉備不給他機會,他幾次努力都白費了,即使他抓了劉備的家屬,想以此要協劉備與他切磋,劉備還是沒答應,呂布最終也不敢殺他的家人,他不敢真正地惹惱劉備。
在白門樓,呂布原本打算掙斷繩索劫持曹操,但他看到劉備在座,只好改為搖尾乞憐了。
這么說來,劉備完全有可能是一個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
劉備簡介: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謚號昭烈皇帝,史家又稱為先主。根據《三國志·先主傳》,劉備是漢朝的宗室,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他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志向遠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為世人稱贊,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年3月15日(農歷二月初五)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史稱蜀或蜀漢,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貴州全部,陜西漢中和甘肅白龍江一部分。公元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終年63歲,謚號昭烈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劉備寡言少語,喜怒不形于色,能謙恭待人,城府極深。劉備年輕時師從東漢大儒盧植不愛讀書,喜歡弄狗騎馬,喜歡結交豪爽之士。因此,青年時代就有不少年輕人爭相依附他,這是他性格的優點。
劉備寬仁、忠厚、慈善、好施、善于收買、籠絡人心。劉備入蜀后,實行拉攏當地豪門士族的政策,發還他們的田地和房屋,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因而深得民心。
劉備禮賢下士,慧眼識才。在愛才、用才上,盡管劉備、曹操、孫權三人有共同的特點,但劉備比他們兩人更勝一籌,在用人方面,毛主席曾對人評價:“劉備這個人會用人,能團結人,終成大事。這是他成功的關鍵。”[2]
陳壽也評價劉備為:“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劉備創業之初,勢單力薄,顛沛流離。雖然兩次占據徐州,但都最終失敗,但是他注意收買人心,不論什么情況,他都以民為先。后來,三顧茅廬得諸葛亮,有了著名的“隆中對”,形成自己的立國綱要。他一生重用諸葛亮,如魚得水,共謀大業。他在鄉黨之中得到后來勇冠三軍的關羽、張飛,重用行伍出身的魏延,成功地鎮守了漢中這個戰略重地……從另一方面說明劉備知人善任的本色,很會籠絡人心。
劉備性格中還有堅韌不拔、屢敗屢戰的優點。劉備創業之初,艱辛異常,東奔西走如喪家之犬,依靠袁紹時,受到節制,依附曹操時,曹操眾謀臣想誅殺他。曹操兩次都免殺,并以禮相待,后他又趁機逃脫,聯吳拒曹。他也曾依賴劉表,卻被劉表暗地里提防,忍辱存身,以圖稱霸。可見他有堅韌不拔、鍥而不舍的精神,是一個打不敗、拖不垮的硬骨頭。
夷陵之戰中,劉備大軍潰敗,部將黃權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率軍投降曹魏,當時大臣們都勸劉備將黃權全家滿門抄斬,劉備卻說,黃權投降曹魏是不得以的舉動,還說:“黃權并沒有辜負我,是我辜負了黃權!”,身居高位,有如此廣闊的胸襟,實為難得,所以后世人都以寬以待人評價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