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東征日本的趣聞
忽必烈東征日本的時候,曾想派遣使臣去通好了事?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忽必烈東征日本的趣聞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忽必烈東征日本的趣聞:
自唐代遣唐使以來,中日兩國關系逐漸發生了微妙變化。日本逐漸從向中國學習、遣使示好,轉而自立門戶、反客為主。到明代倭寇屢屢騷擾東南沿海時,中日兩國關系已經開始惡化。那么,在明代之前的元代,兩國之間又是何種關系呢?
“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樸,曾作有《木蘭花慢》詞一首,詞中提到“伏波勛業照青編。薏苡又何冤?笑葺爾倭奴,抗衡上國,挑禍中原。分明一盤棋勢,漫教人、著眼看師言。為問 鵬瀚海,何如雞犬桃源。”詞中有“倭奴”二字,又稱其“抗衡上國”云云,顯然說明在元代,中日兩國即有不睦乃至戰事了。所謂“伏波勛業”,是以漢代伏波馬援征伐越南事,概指元軍諸將東征日本。整首詞隱約表達了元代征伐日本的戰事,但“薏苡又何冤”之句又是何意呢?這就需要進一步聯系《元史》,來作一番史料探尋與揣摩了。
據《元史》卷二○八《外夷一》載:“日本在東海之東,古稱倭奴國。或云惡其舊名,故改名日本”。事實上,白樸詞中所言的“倭奴”古名,源自漢代。公元57年,日本列島南部的“倭王”遣使朝貢,欲借臣屬于漢王朝樹立自己權位和王位,故求漢皇賜封,而光武帝賜其為“倭奴王”。直到唐代咸亨年間,這受封于漢朝的“倭奴國”才改稱“日本”,漸有自立門戶之意。
繼續查閱《元史》,不難發現,白樸詞中的中日之戰,有過兩次,且發生在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間。原本,忽必烈沒有打算東征日本,至元三年到九年間(1266—1269),還屢屢派使臣出使日本,有通好睦鄰之意。當時,對于鐵蹄踏遍歐亞、一條馬鞭征服世界的大元帝國而言,根本沒有把彈丸之地的日本國放在眼里,以為日本必將臣服。于是乎,他沒有揮動馬鞭進軍,而是派遣使臣去通好了事。
豈料好幾次使臣東渡,要么因風浪巨大無法抵達,要么則因日本方面不作回應而不了了之,到后來,日本更直接拒絕忽必烈的使臣登陸,并明確聲稱不會向元朝納貢稱臣。忽必烈原本只是圖一“虛名”,讓所謂“海內之國無不臣服”的聲名成為事實,并非真心想要日本的朝貢之禮;所以還一直耐著性子,按兵不動。多次遣使東渡,卻屢遭拒絕之后,忽必烈忍無可忍,終于發兵日本了。
至元十一年(1274)十月三日,元軍大小戰艦900艘、28000名士兵、15000名水手等,在都元帥蒙古人忻都、左副元帥高麗人洪茶丘、右副元帥山東人劉復亨等的率領下進攻日本。高麗國王也派金方慶率領大軍隨同出征。這次戰役以元軍占領日本兩島后,又莫名奇妙地撤軍而草草結束。至元十八年(1281),元軍再次東征日本,用兵達十萬之眾。而這一次則更為詭異,因為海上突起風暴,元軍尚未登陸,已全軍覆沒。還有一種說法,則是稱元軍諸將不和,無法統令行軍,最終不得不以全線撤軍收場。這兩次東征日本,元軍撤軍原因至今眾說紛紜,無法確定。而白樸詞中的“薏苡又何冤”,就正是認為元軍東征日本之所以失敗,源于諸將失和、群臣猜忌而致軍心瓦解。
“薏苡”的典故,仍是出自漢代伏波馬援的史事。《后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傳》稱,馬援征伐越南時,曾聽說當地有一種“薏苡”的植物,其果實(即薏仁)可食用,有輕身健體的功效;服用后還可以避南方瘴氣之害。于是歸國途中,他便將這種植物的種子載了整整一車回來,以便在國內種植推廣。可當時卻有大臣向皇帝誣告,稱馬援載回國的車子里,曾經載有滿滿一車的珠寶。白樸詞中的“薏苡又何冤”,正是以馬援之冤代指元軍內部的猜忌失和,也間接地暗示了元軍東征日本失敗之因。
此后,忽必烈雖還有東征之意,但因種種客觀原因,及群臣諫勸,最終未能再舉戰事。元朝人大都認為,沒有必要為此彈丸之國大興討伐之事;且元軍只擅騎兵攻伐,并不擅海上征戰。白樸曾作有《西江月》詞一首,為之感嘆道:“白石空銷戰骨,清泉不洗飛埃。五云多處望蓬萊,鞭石誰能過海。”
歷史人物忽必烈簡介:
孛兒只斤·忽必烈(Хубилай хаан,1215年—1294年),蒙古族,元朝的創建者。是監國托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蒙古尊號“薛禪汗”,他青年時代,便“思大有為于天下”。孛兒只斤·忽必烈建立了幅員遼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元朝。他在位期間,建立行省制,加強中央集權,使得社會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他也曾多次派兵侵略鄰國,但多遭失敗。同其祖父成吉思汗一樣,忽必烈是蒙古民族光輝歷史的締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在位35年,1294年正月,在大都病逝,謚號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
忽必烈生于1215年9月23日。那一年,成吉思汗攻克了金中都。有關忽必烈的童年、所受教育以及他早期生活的資料很有限。忽必烈生活于蒙古帝國的黃金時代。他出生之時,蒙古人開始開疆擴土;他長成之時,蒙古大軍已經無遠弗屆,把疆域遠遠地擴張到了北方和西方。在這段蒙古史上最輝煌的時期里,忽必烈和他的祖父成吉思汗無疑是兩個最顯赫的蒙古人。歐亞的歷史是從蒙古人開始的。在13世紀最初的幾十年間,他們經過不斷的蠶食,建立了世界歷史上最龐大的帝國。其疆域北部從朝鮮半島一直延伸到俄羅斯西部;南部從緬甸一直到達伊拉克。他們的軍隊曾一路打到今天的波蘭和匈牙利。在此過程中,他們消滅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王朝,包括統治中東和波斯的阿巴斯王朝、金朝和南宋王朝、中亞的花剌子模等。在幾十年間,蒙古人統治了歐亞大部分地區,并對其他地區形成威脅之勢。
忽必烈從青年時代就已結識中原文士,熟悉中原漢地的情況。1251年蒙哥即位后,忽必烈受命治理漢地,在以后十年間,繼續聚集流落的儒生和地方軍閥的門客,在他周圍組成一個幕僚集團。1252年,宋軍攻打河南邊地。忽必烈請準蒙哥在河南設經略司,任命蒙哥、史天澤、楊惟中、趙璧為經略使。1253年,蒙哥分賞諸王,忽必烈得到京兆封地。忽必烈建立京兆宣撫司。1254年夏,忽必烈駐六盤山。1256年,忽必烈又增受懷孟州封地。1260年,忽必烈派幕僚覃澄為懷孟路總管。
1252年六月,忽必烈去曲先腦兒(蒙哥駐夏之地)進見蒙哥汗。蒙哥命忽必烈率軍征云南。1253年,忽必烈率領大軍在六盤山度夏。秋天,大軍經過臨洮進入藏族地區,到達忒刺(今四川松潘)地方。1254年初,忽必烈軍包圍了大理城。大理軍民出城迎戰失利。段興智和高祥棄城逃走,大理城陷。忽必烈派大將也古和霸突魯追擊高祥,斬于姚州。
忽必烈勢力的發展,引起蒙哥的疑忌。1257年,蒙哥命阿藍答兒等在關中設鉤考局,查核京兆、河南財賦。阿藍答兒等從河南經略司、京兆宣撫司的官員中,羅織一百余條罪狀,旨在除滅忽必烈所信用的官員,削弱他的勢力。這年十二月,又親自去朝見蒙哥。蒙哥見忽必烈來朝,相對泣下,要他不必再作表白。
蒙哥汗去世了,遺留下三個弟弟: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忽必烈成為未來蒙古帝國的大汗。旭烈兀自1256年成為波斯汗后,由于遠離蒙古高原,而沒有要求繼承大汗位。剩下的只有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阿里不哥作為幼子,已經成為蒙古汗國本土上的統治者,并在蒙古都城哈拉和林扎營。作為蒙古地區的統治者 ,他準備在蒙古召開庫里勒臺,以確保他被舉為大汗。而忽必烈搶在他之前行動。他率軍從武昌北上,在中原的開平上都府(位于今察哈爾和熱河之間的多倫諾爾附近)建大本營 ,早些時候,他只是在這兒建起了他的夏季駐地。1260年6月4日,他在此被他的黨羽,即他的軍隊,擁立為大汗,當時他44歲。
忽必烈在晚年遭遇了一連串打擊。他最鐘愛的妻子察必于1281 年先他去世。五年之后,他最喜愛的兒子真金,也是他親自選定的皇位繼承人,英年早逝。或許由于這些個人悲劇的刺激,他開始酗酒,并且毫無節制地暴飲暴食。他的體重迅速增加,越來越肥胖,并被因酗酒而引起的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與此同時,他的一些政策也遭到了失敗,至公元1294年2月18日(元至元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忽必烈病逝。
這個時期忽必烈最大的失敗是對外遠征的失利。在此之前,他的對外遠征也曾遭到過挫折,但卻從沒有經歷過像13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那樣完全徹底的失敗。1274年他的軍隊在遠征日本時就曾遭受過挫折,但是這次失敗是由無法預見的自然災害造成的,因此還可以解釋為一次偶然的事件。而后來的失敗則純粹是由于政策不恰當的改變而造成的,因此他就無論如何也難辭其咎了。新政策完全背離了蒙古人傳統的擴張主義觀點。蒙古軍事力量從未嘗試過向海外擴張,因此蒙古人普遍缺乏海上作戰的經驗。同時,他們也不具備在亞洲南部地區地面作戰的經驗。由于不熟悉地形,他們的作戰遇到了巨大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