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逸待勞的成語典故
以逸待勞,指作戰(zhàn)時采取守勢,養(yǎng)精蓄銳,讓敵人來攻,然后乘其疲勞,戰(zhàn)而勝之。原作“以佚待勞”。韓愈 《論淮西事宜狀》:“若未可入,則深壁高壘,以逸待勞。”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以逸待勞的成語典故。
以逸待勞典故
西漢末年,隴甘軍閥隗囂脫離劉秀,去投靠在四川稱帝的公孫述。劉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器,結果反被隗器打敗。
劉秀再派征西大馮異,前去占領枸邑。隗器得到消息,命令部將行巡立刻去枸邑搶占有利地形。馮異的部將們知道后,都勸馮異不要和行巡大軍作戰(zhàn)。馮異斬釘截鐵地說:“我們必須搶占枸邑‘已逸待勞’。”馮異命令部隊急行軍,搶在行巡之前,占領了枸邑。馮異嚴密封鎖消息,緊閉城門,偃旗息鼓,讓將士們休整。行巡的部隊急匆匆地剛趕到城下,城樓上突然鼓聲大作,亮出了馮異的帥旗。行巡的軍隊毫無防備,嚇得四下逃竄。馮異大開城門,領兵沖出城來,大敗敵軍。
讓自己的軍隊養(yǎng)精蓄銳,以等候從遠方趕來的敵軍,以達到消滅敵人的目的,稱為“以逸待勞”。
《以逸待勞》選自《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于南北朝,成書于明清。它是根據(jù)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jīng)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三十六計”一語,先于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jù)《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后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zhàn)計、敵戰(zhàn)計、攻戰(zhàn)計、混戰(zhàn)計、并戰(zhàn)計、敗戰(zhàn)計。前三套是處于優(yōu)勢所用之計,后三套是處于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其中每計名稱后的解說,均系依據(jù)《易經(jīng)》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系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解說后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zhàn)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辟語句。全書還有總說和跋。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于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癡故,釜空苦遠客,屋梁有美尸,擊魏連伐虢。
用計分析
《孫子兵法》對“以逸待勞”的詮釋表明,凡是先在陣地上等待敵人來的,他就安逸而充滿主動性,而后來到作戰(zhàn)陣地的,必定是被動者和疲憊者,雙方交戰(zhàn),先行者就占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yōu)勢。在雙方作戰(zhàn)力量均衡的條件下,“逸者”取勝“勞者”的勝率較大。而在雙方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力量寡者,如果“以逸”,就可以戰(zhàn)勝力量強勢的“勞者”。
所以,作為一位善戰(zhàn)的指揮員,要充分了解、挖掘和及時掌握對方活動的規(guī)律,善于挑選一到數(shù)個恰到好處的伏擊地點,要善于把敵人引誘到為之布好的“口袋”陣里,而加以殲滅。但是,如果雙方軍事力量(主要是武器裝備)過于懸殊,“逸”者就不一定能戰(zhàn)勝“勞”者。如:在《我的兄弟叫順溜》的電視劇中,新四軍六分區(qū)選擇在村莊伏擊日軍,剛開始交火,日軍被打得暈頭轉向,但,由于日軍人多、武器裝備遠遠強于我軍,幾個回合下來,六分區(qū)就漸漸地敗下陣來,多虧一分區(qū)及時趕到救圍,才避免了六分區(qū)被日軍全殲的敗局。
因此,以逸待勞計,并非萬能的,也并非千篇一律的,尤其是現(xiàn)代戰(zhàn)爭,信息化作戰(zhàn)成為戰(zhàn)爭的主導,“逸”、“勞”之間,相輔相成,而關健在于誰更擁有對戰(zhàn)爭的主導、主創(chuàng)和人文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