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雜曲趙氏孤兒
《趙氏孤兒》,元朝雜劇,作者為紀君祥。本劇全名或作《趙氏孤兒大報仇》(見于明人臧懋循所編《元曲選》),或作《冤報冤趙氏孤兒》(見于《元刊雜劇三十種》)。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元代雜曲趙氏孤兒。
趙氏孤兒背景
元代雜劇《趙氏孤兒》非常典型地反映了中國悲劇那種前赴后繼、不屈不饒地同邪惡勢力斗爭到底的抗爭精神。雜劇《趙氏孤兒》背景取自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純真和無所顧忌的時代,也是想象力勃發的時代。以戰功起家的晉國貴族趙氏家族,權勢和聲望不斷膨脹,甚至讓國王晉靈公都艷羨恐懼不已。心高氣傲的屠岸賈,一直遭趙氏的輕視和排擠,在國王的默許下將趙氏一家三百口誅殺。
趙氏孤兒劇情
為了趙氏孤兒的安全,一批舍生取義的壯士犧牲了。先是趙氏孤兒的媽媽(晉靈公的女兒)把孤兒托付給一位經常出入駙馬府的民間醫生程嬰,為了消除程嬰對于泄密的擔憂,自己立即自縊身死;程嬰把趙氏孤兒藏在藥箱里,企圖帶出宮外,被守門韓厥搜出,沒料到韓厥也深明大義,在韓厥遲疑當中,他指揮程嬰把嬰兒帶了出去,為趙氏留下唯一的血脈放走了程嬰和趙氏孤兒,自己拔劍自刎;屠岸賈得知趙氏孤兒逃出,竟然下令殺光全國一月以上、半歲以下的嬰兒,違抗者殺全家誅九族;程嬰為了拯救趙氏孤兒,決定獻出自己的獨子,以代替趙氏孤兒,并由自己承擔“窩藏”的罪名,一起赴死;原晉國大夫公孫杵臼硬要以年邁之軀代替程嬰承擔隱藏趙氏孤兒的罪名,然后撞階而死……20年后,程嬰告訴了趙氏孤兒這一切,他就把復仇的烈火射向了血債累累的屠岸賈。
歷史故事
在對《趙氏孤兒》的研究中,曾涉及作者寫作本劇是否有反元復宋的民族意識的問題。宋王室自認是春秋晉國趙氏的后裔,因而對保存趙孤的程嬰、公孫杵臼等多次加以追封。南渡之際,徽、欽二帝被擄,趙宋王朝風雨飄搖,“存趙孤” 更被賦予了強烈的現實政治意義。宋室覆亡之后,人們仍把一些忠臣義士、遺民故老反元復宋的行動直接與歷史上程嬰、公孫杵臼等人保存趙孤的行為相聯系。
如文天祥曾寫詩贊揚抗元忠臣家鉉翁云:“程嬰存趙真公志,奈有忠良壯此行。” 元世祖至元年間,元江南釋教總統楊璉真珈發掘南宋六代皇帝的陵墓,棄骨草莽,唐玨等人暗中收拾遺骨埋葬。羅有開在《唐義士傳》中對此事評論道:“吾謂趙氏昔者家已破,程嬰、公孫杵臼強育其真孤;今者國已亡,唐君玉潛匱藏其真骨。兩雄力當,無能優劣。”可見,“存趙孤”一事,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確是一個敏感的、具有強烈政治暗示的話題。
我們雖然難以考察紀君祥撰寫此劇的真實動機,但在宋亡不久的元代舞臺上演出這一歷史故事,而且讓主人公高唱“憑著趙家枝葉千年詠”,“你若存的趙氏孤兒,當名標青史、萬古留芳”等曲辭,至少在客觀上與當時廣大漢族人民普遍存在的反元復宋的思想情緒是相吻合的。當然,我們注意到此劇具有民族意識的一面,并不代表此劇的意義僅僅局限在這一點。在邪惡勢力黑云壓城、風雨如磐的黑暗年代,呼喚正義,謳歌為正義而獻身的自我犧牲精神,并堅信正義必將戰勝邪惡,應該是此劇廣受歡迎、流傳久遠的更重要的原因。
歷史真相
趙盾死了,他的兒子趙朔承襲了爵位,晉景公三年。趙朔作為晉國的大將率兵救援鄭國,并在與河上與楚莊王大戰一場,因為這場戰爭,趙朔娶了晉成公的姐姐趙莊姬做了夫人。而后面的故事,分為了兩個版本,《左傳》版和《史記》版。
趙盾死后,趙朔襲職輔佐晉景公,屠岸賈準備發動對趙氏的攻擊,大將韓厥讓趙朔逃亡,趙朔不肯,說道:“只要答應我你不絕我趙氏后代,我死而無憾。”(子必不絕趙祀,朔死不恨。)可是他自己都沒有想到這個后果有多嚴重。屠岸賈不經晉景公允許便帶著軍隊圍攻趙朔居住的下宮,殺死了趙朔和他的幾個叔叔(趙同、趙括、趙嬰齊等),并且盡滅其族。而這場大災難中,只有三個人僥幸活了下來:趙朔的夫人,趙朔的門客公孫杵臼和趙朔的好友程嬰。程嬰把一個天大的秘密告訴了公孫杵臼:“趙朔的老婆懷孕了。”
而趙朔妻在晉宮中躲了幾個月后,終于分娩,生下了一個男嬰。屠岸賈很快知道了這個消息,便向宮中索要這個孩子。很顯然,此時的晉景公已經沒有任何權力可言,屠岸賈守住宮門,自己親自進來搜索,趙朔妻毫無辦法,只好行了一步險棋,她把男嬰夾在胯下,禱告說:“如果天要滅趙氏,你就哭吧,如果天不想滅趙氏,你就別哭。”一頓徹底的搜查后,屠岸賈只看到了一旁默默佇立的趙朔妻,卻沒有搜到嬰兒。屠岸賈認為孩子肯定被偷偷轉移走了,便向城外搜去,這樣趙氏母子才得以幸免。程嬰得知此事趕快找來公孫杵臼商議。公孫杵臼突然對程嬰發問:“撫育這孤兒成人與死,兩者哪件難?”(立孤與死孰難?)程嬰回答說:“死容易,撫育孤兒難。”
公孫杵臼堅定地說:“那請你承擔難的那件事,我去承擔容易的,讓我先死去吧。”二人找了一個嬰兒,將其穿上趙氏孤兒的衣服……一切安排妥當后,程嬰突然向參與這次殺戮的告密:“誰能給我千金,我馬上把孩子的藏匿之處告訴他!”這些非常高興,最高興的當屬屠岸賈,屠岸賈馬上拿出千兩黃金給了程嬰,程嬰二話沒說帶著這些叛亂的軍人到了公孫杵臼的家門前。公孫杵臼見到程嬰便破口大罵:“程嬰你這個小人!當初下宮之難你沒死,口口聲聲說要與我好好撫養趙氏孤兒,今天又把我賣了。你縱然是不能撫養孤兒,又怎能忍心出賣他呢!”說完公孫杵臼抱起孤兒大哭道:“天哪天哪!這個孩子有什么罪?請你們放過他吧,只殺我公孫杵臼就可以了。”這出雙簧演到這個程度怕是沒人會相信此中有詐了,而公孫杵臼最后的那次求情也是一種懺悔,雖然死的不是趙氏孤兒,卻也是個無辜的孩子。
可是那些們沒有給公孫杵臼留下這個希望,殺死了公孫杵臼和這個可憐的嬰兒。諸將以為趙氏孤兒已死,皆喜,趙氏孤兒就這樣被留存了下來,被程嬰藏匿在了山中,這個孩子就是日后的趙武。晉景公十五年,晉景公突然病了,韓厥把一切實情和盤托出。當年參與殺趙氏的諸位來問安時,都被韓厥的人拿下。不久趙武率軍攻打了屠岸賈,屠岸賈就此被滅了族。趙武成人后,程嬰辭去公職,向諸大夫辭行,然后告訴趙武說:“當年你家遭遇大難,我沒有死,就是因為要撫育你成人,今天這個愿望達到了,趙家也復位了,我有臉去見趙朔和公孫杵臼了。”趙武哭著對程嬰說:“您怎么能忍心離我而去呢?”程嬰說道:“公孫杵臼把生的希望留給我,他自己選擇了死,就是認為我能把你養育成人,今天事情辦完了,我也該履行我之前的承諾了。”說完,程嬰就自殺了。《史記》上稱:“趙武服齊衰三年,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絕。”
《史記》趙氏孤兒(原文) 趙朔妻,成公姊,有遺腹,走公宮匿。趙朔客曰公孫杵臼,杵臼謂朔友人程嬰曰:“胡不死?”程嬰曰:“朔之婦有遺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無何,而朔婦免身,生男。屠岸賈聞之,索于宮中。夫人置兒绔中,祝曰:“趙宗滅乎,若號;即不滅,若無聲。”及索,兒竟無聲。已脫,程嬰謂公孫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復索之,奈何?”公孫杵臼曰:“立孤與死孰難?”程嬰曰:“死易,立孤難耳。”公孫杵臼曰:“趙氏先君遇子厚,子強為其難者,吾為其易者,請先死。”乃二人謀取他人嬰兒,負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嬰出,謬謂諸曰:“嬰不肖,不能立趙孤。誰能與我千金,吾告趙氏孤處。”諸將皆喜,許之,發師隨程嬰攻公孫杵臼。杵臼謬曰:“小人哉程嬰!昔下宮之難不能死,與我謀匿趙氏孤兒,今又賣我。縱不能立,而忍賣之乎!”抱兒呼曰:“天乎!天乎!趙氏孤兒何罪?請活之,獨殺杵臼可也。”諸將不許,遂殺杵臼與孤兒。諸將以為趙氏孤兒良已死,皆喜。然趙氏真孤乃反在,程嬰卒與俱匿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