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妙答提案的趣事
明成祖妙答搞笑“提案” ,這其中有著什么樣的有趣故事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明成祖妙答提案的趣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明成祖妙答提案的趣事:
古代官員上書皇帝,是其參政議政的一個重要方式。官員上呈皇帝的書面報告,名稱很多,有奏報、奏章、題本、奏本、題奏等等。上奏帝王的各類文字,總稱奏疏或奏議,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提案”。
明成祖朱棣十分重視民情、輿情。他認為治理天下,須全面掌握民情,“雖細微事不敢忽”。“自古昏君,其不知民事者多至亡國”。他曾對掌管奏疏的通政司官員說:地方官來朝,我都命他們報告民間疾苦,他們總是說,“田谷豐稔,閭閻樂業”,只講贊頌太平盛世的話,不說真話,不說實情。最近聽說山西饑民有吃樹皮草根的,然而沒有一個官員向我報告這件事。
為了讓官員們上書言事有“樣板”可學,明成祖就曾命黃淮、楊士奇等編纂《歷代名臣奏議》一書。永樂十四年(1416年),此書編成,共350卷。全書分為君德、圣學、孝親、敬天、郊廟、法祖、儲嗣、宗室、經國、用人、選舉、考課、水利、賦役、御邊等64門,輯錄包括晏子、管仲、李斯、陳平、賈誼、諸葛亮、魏徵、柳宗元、富弼、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王禹僻、辛棄疾、完顏素蘭等名臣奏疏八千余篇。該書取材廣泛,所收奏議,上自商周,下迄宋元,舉凡歷代政治得失、典制沿革、用人賞罰,無不收錄。《四庫全書提要》稱此書為“古今奏議之淵海”。
讓明成祖郁悶的是,他曾遭遇了大量無關宏旨、不著邊際、平庸瑣屑、無補于政之“提案”。對此他啼笑皆非,不得不果斷駁斥之。如:
提案一:野蠶結繭,建議開慶祝會。明永樂初,禮部尚書李至剛上奏皇帝:今年山東一些地方野蠶結繭,繅的絲送到禮部,請率領百官慶賀此事。
明成祖對此的回復只有一句話:“野蠶成繭亦常事,不足賀。”
提案二:陰云遮住日蝕,提議祝賀。永樂四年(1406年)夏歷六月初一,據預報這一天應當發生日蝕,因陰云遮蔽而不見。禮部尚書鄭賜認為此為吉兆,提議祝賀。
明成祖回復說:在天的這一方,因陰云蔽日見不到日蝕,不等于他處也見不到。天空很大,能見到日蝕的地方,多得很哪。
提案三:皇帝講話多了,勸諫皇帝少說話,養養精神。明成祖與群臣討論政事,一談就是老半天,有的官員便進言:皇上啊,您講話這么多,可不利于身體調養啊。作為君王,貴在“簡默”(講話簡約,有時不發一言)。
明成祖不領該官員的情,說道:天下這么大,百姓的苦樂,措施的利弊,必須廣詢博訪才能有透徹了解。并非我喜歡多講話,而是不得不如此。不敞開講,官員們怎能言無不盡?
提案四:據說山谷中傳出“萬歲”聲,要求慶賀。永樂十三年(1415年)春,貴州布政司向朝廷報告:有人在太巖山聽到山中連續發出“萬歲”的呼聲,這是皇上威德遠播,感動山川的明證。尚書呂震請求慶賀。
明成祖說:在山谷呼喊,會聽到回聲,這是常識,哪里是什么奇異的事情?
提案五:有兔唇缺陷的人不能擔任武官。永樂年間,兵部提議,在有資格世襲武官的人當中,凡有“兔缺”(兔唇、唇裂)缺陷的,均不得世襲武官。
明成祖斷然拒絕采納兵部的提議,說:“武臣當察其智勇怯弱及武事如何,豈當論相貌?孫臏既刖,智尚可用。”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戰國時軍事家孫臏雖然被削掉了膝蓋骨,但他的智謀可用。
提案六:天上見到壽星,要求慶賀。永樂十五年(1417年),壽星現,群臣上書請賀。
明成祖說:往年壽星出現,你們以為是祥瑞,紛紛致賀。然而四方旱澇、蝗災、流行病比比皆是,卻很少有人向我報告。他對群臣的提議不予采納。
明成祖遇到的這些搞笑提案,其他皇帝也多次遇到過。如清代嘉慶年間發洪災,嘉慶皇帝下詔,征求解決自然災害的法子,一時間群臣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其中一位是這么上奏的:大家分頭行動,把全國婦女集合到操場到廣場到演兵場,每人發一條黃色的褲帶子,系到女同胞的腰間,然后叫她們沿長江游行,沿黃河示威,沿中國七大水系喊口號,用上這法子,則可以戰天斗地,戰無不勝了。其科學原理是:黃屬土,土能克水。
對此提案,嘉慶皇帝不僅沒有采納,而且還發了一頓脾氣,“下詔求言,求得此種之言,令人浩嘆而已。”
明成祖很勤政,經常批看奏折。批閱奏折時,皇太孫朱瞻基(即后來的明宣宗)常常隨侍一旁。一天,明成祖一時高興,把幾個奏折遞給他。年方十一二歲的朱瞻基批答的內容洞中竅要,讓祖父非常滿意,只發覺一樁疏忽,沒有把奏折上的錯訛字圈出。成祖問:為何不留心文字?朱瞻基答:只要大事不差,這些無心之誤,又何必苛求。成祖不答,又問:天降災眚,是該祈禳還是該修德?朱瞻基答:為君的修德該隨時留意,等見了災難,修德都已經晚了,還去祈禳它作甚。明成祖聽后,天顏大悅。
雄才大略、勵精圖治的明成祖,十分注重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認為“家給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發展和完善軍事屯田制度和鹽商開中則例,保證軍糧和邊餉的供給。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吳淞。在中原各地鼓勵墾種荒閑田土,實行遷民寬鄉,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進生產,并注意蠲免賑濟等措施,防止農民破產,保證了賦役征派。通過這些措施,永樂時“賦入盈羨”,達到有明一代最高峰,史稱“永樂盛世”。
明成祖朱棣簡介: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漢族,明朝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第4子,受封為燕王,后發動靖難之役,奪位登基,1402年7月17日(明建文四年六月十七日)即位,在位22年,年號永樂。在位期間營建并遷都北京,作為歷史上第一個定都北京的漢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1405年7月11日派遣鄭和下西洋, 組織學者編撰長達 3.7 億字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是功績累累的一代雄主。明成祖的統治時期被稱為“永樂盛世”。明成祖駕崩后謚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圣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葬于長陵。
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應天(今江蘇南京),時事征伐,并受封為燕王,后發動靖難之變,起事攻打建文帝,奪位登基。死后原廟號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為“成祖”,明成祖的統治時期被稱為“永樂盛世”。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受封燕王。曾居鳳陽,對民情頗有所知。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先后死去,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后,繼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實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發動靖難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奪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樂(1403~1424年)。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自稱“靖難”。四年,破京師(今江蘇南京),奪取帝位,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他統治期間社會安定、國家富強,由于成祖年號為“永樂”,后世稱這一時期為“永樂盛世”。
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追擊蒙古殘部,緩解其對明朝的威脅;疏通大運河;遷都并營建北京,作為歷史上第一個定都北京的漢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組織學者編撰長達3.7億字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設立奴兒干都司,以招撫為主要手段管轄東北少數民族。更令他聞名世界的是鄭和下西洋,前后七次,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溝通了中國同東南亞和印度河沿岸國家。明成祖可謂功績累累的一代雄主。
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南京為留都。極力肅整內政,鞏固邊防,政績頗著。在文化事業上,加強儒家文化思想的統治,大力擴充國家藏書。永樂四年(1406年),至御殿觀覽圖書,問大學士解縉:“文淵閣內經史子集全備否?”解縉回答:“經史粗備,子集尚多闕。”他又說,士從家稍有余資,便欲購書,況于朝廷?遂召禮部尚書鄭賜遣使購訪天下遺書。又指示購奇書要不惜代價,“書值不可計價值,唯其所欲與之,庶奇書可得”。永樂元年(1403年)命解縉等人編纂“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于天文、地志、陰陽、醫卜、技藝之言,各輯為一書,毋厭浩繁。”動用文人儒臣3000余人,輯古今圖書8000余種,謂“纂集四庫之書,及購天下遺籍,上自古初,迄于當世”。于永樂六年(1408年)編成,共22877卷,裝成11095冊,定名為《永樂大典》。藏于“文淵閣”中,對保存古代文化典籍,有重要貢獻。遷都后,在宮內東廡南,又建,“文淵閣”,南京之書,大量北運,把《永樂大典》運至北京后,專貯于“文樓”。使明代國家藏書建設發展迅速。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實為中華文化的一大貢獻。現僅存世3%。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葬于長陵,廟號太宗,明世宗嘉靖時改成祖。謚號啟天弘道高明肇運圣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簡稱文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