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歷史上的白蓮教
神秘的白蓮教用什么吸引老百姓為其賣命?趕緊來看看學習啦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揭秘歷史上的白蓮教,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能得到解答了喲。
揭秘歷史上的白蓮教:
白蓮教是唐、宋以來流傳民間的一種秘密宗教結社。淵源于佛教的凈土宗,相傳凈土宗始祖東晉釋慧遠在廬山林寺與劉遺民等結白蓮社共同念佛,后世信徒以為楷模。北宋時期凈土念佛結社盛行,多稱白蓮社或蓮社。南宋紹興年間,吳郡昆山(今江蘇昆山)僧人茅子元(法名慈照),在流行的凈土結社的基礎上創建新教門,稱白蓮宗,即白蓮教。
早期的白蓮教崇奉阿彌陀佛,提倡念佛持戒,規定信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它號召信徒敬奉祖先,是一種半僧半俗的秘密團體。它的教義簡單,經卷比較通俗易懂。為下層人民所接受,所以常被利用做組織人民反抗壓迫的工具。在元、明兩代,白蓮教曾多次組織農民起義。流傳到清初,又發展成為反清秘密組織,雖遭到清政府的多次血腥鎮壓,但到了嘉慶元年(1796),白蓮教大起義已發展成嘉慶年間規模最大的一次起義。
嘉慶年間的白蓮教起義,前后持續了九年零四個月,最早參加者多為白蓮教徒。參加的人數多達幾十萬,起義爆發于四川、湖北、陜西邊境地區,斗爭區域遍及湖北、四川、陜西、河南、甘肅五省,甚至還波及到湖南省的龍山縣。白蓮教起義軍在歷時9年多的戰斗中,占據或攻破清朝府、州、縣、廳、衛等204個。抗擊了清政府從全國16個省征調的兵力,殲滅了大量清軍,使清軍損失一、二品高級將領20多人,副將、參將以下的軍官400多人,土豪劣紳1000余人。清政府為鎮壓起義耗費白銀2萬萬兩,相當于當時清政府5年的財政收入,從此,清王朝從所謂“隆盛之世”陷入了武力削弱,財政奇黜的困境,迅速跌入沒落的深淵。
白蓮教作為一種宗教概念,包括的內容很廣。可以說它是一千多年來,發生在中國這塊古老土地上的各種“異端”、“左道”、“邪教”的總括。是除了佛教、道教以外的又一個很重要的宗教,反映的是中國下層社會百姓的生活、思想、信仰和斗爭,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充當著突出的角色。白蓮教教徒主要特征是燒香、誦偈(即寶卷),信奉彌勒佛和明王。他們的經典有《彌勒下生經》、《大小明王出世經》等等,為了適應下層百姓白天勞動的實際情況,白蓮教徒多是“夜聚曉散”,愿意入教的人不受任何限制,不分貧富、姓別、年齡,男女老少只要愿意均可加入,“男女雜處”。到了明末清初,白蓮教逐漸在教理方面趨于完備,教義也更加體系化。
白蓮教教義認為:世界上存在著兩種互相斗爭的勢力,叫做明暗兩宗。明就是光明,它代表善良和真理,暗就是黑暗,它代表罪惡與不合理。這兩方面,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在不斷地進行斗爭。彌勒佛降世后,光明就將最終戰勝黑暗。這就是所謂“青陽”、“紅陽”、“白陽”的“三際”。教徒們侍奉“無生老母”,信奉“真空家鄉,無生老母”的八字真言。無生老母是上天無生無滅的古佛,她要度化塵世的兒女返歸天界,免遭劫難,這個天界便是真空家鄉。無生老母先后派燃燈佛、釋迎牟尼佛、彌勒佛下去。他們分別在每一時期統治著人類世界:
青陽時期是由燃燈佛統治著的初際階段,那時還沒有天地,但已有了明暗。明系聰明智慧,暗系呆癡愚蠢;紅陽時期是由釋迎牟尼佛統治著的中際階段,那時黑暗勢力占上風,壓制了光明的勢力,形成“大患”,這就是所謂“恐怖大劫”的來臨,這時彌勒佛就要降生了,經過雙方的決斗,最后光明驅走了黑暗;白陽時期是由彌勒佛統治著的后際階段,明暗各復本位,明歸大明,暗歸極暗。
初際明暗對立,是過去。中際明暗斗爭,是現在。后際明暗各復本位,是未來。教首們宣傳,人們如果信奉白蓮教,就可以在彌勒佛的庇佑下,在大劫之年化險為夷進入云城,免遭劫難。待徹底摧毀舊制度,破壞舊秩序后,即可建立新的千年福的境界,那時人們就可以過安居樂業的好日子了。白蓮教認為現階段(即中際),雖然黑暗勢力占優勢,但彌勒佛最后一定要降生,光明最后一定要戰勝黑暗。它主張打破現狀,鼓勵人斗爭。這一點吸引了大量貧苦百姓。使他們得到啟發和鼓舞。加上教首們平日的傳授經文、符咒、拳術、靜坐、氣功為人治病等方式吸收百姓昄依,借師徒關系建立縱橫聯系。
白蓮教信徒眾多,主要來自社會下層。各派內部實行家長制統治,尊卑有序,等級森嚴,成為很多農民起義的組織形式。在元末以灤縣為中心,冀東及長城沿邊一直是白蓮教活動的地區,并從這里向全國蔓延,爆發了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的反元大起義。明初永樂年間有唐賽兒領導的起義,明末天啟時期有徐鴻儒、王好賢領導的起義。此外還有很多小規模的農民起義,如明代嘉靖年間的江南太湖流域馬祖師領導的農民起義和山西、內蒙一帶的農民起義等。到清朝乾隆年間在山東一帶爆發了王倫領導的農民起義等。規模最大的一次當屬嘉慶年間,即清代中葉爆發的川楚陜白蓮教大起義。
白蓮教的組織到了清代分布很廣,黃河上下,大江南北到處都有,尤其是直隸、山東、山西、湖北、四川、陜西、甘肅、安徽等最為活躍。各階層人民踴躍參加,在農村中則有“鄉約吃教”,在城鎮、集市則有“差役書辦吃教”。當時教門派別很多,有清茶門教、牛八(朱)教、十字教、焚香教、混元教、紅陽教、白陽教、老君門教、大乘教、清香教、圓頓教、八針教、大陽教等五花八門,其少許多教派都是白蓮教的支派。白蓮教擁有的群眾最多,影響最大。它本身又分為許多別支,各以教主、首領為中心,組織相當復雜。領導人的名稱也很多,有“祖師”、“師父”、“老掌柜”、“少掌柜”、“掌教元帥”、“先鋒”等等。它的這種組織形式,適應于秘密傳教(有時也用經文編成歌詞,配上民間小調,擊漁鼓、打竹板,用說唱的形式傳教),分散活動。
白蓮教的教主和首領們利用白蓮教經文中反對黑暗,追求光明,光明最終必將戰勝黑暗的教義,宣傳“大劫在遇,天地皆暗,日月無光”,“黃天將死.蒼天將生”,“世界必一大變”。他們還號召信徒以四海為家,把教友關系看成是同生父母的兄弟姊妹關系,號召同教互通財物,互相幫助,男女平等。這些口號直接反映了廣大農民的利益和迫切要求。因此對貧苦農民有極大的吸引力,發展非常迅速,成為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
白蓮教簡介:
相傳凈土宗始祖東晉釋慧遠(334~416?)在廬山東林寺與劉遺民等結白蓮社共同念佛,后世信徒以為楷模。北宋時凈土念佛結社盛行,多稱白蓮社或蓮社,主持者既有僧侶,也有在家信徒。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吳郡昆山(今江蘇昆山)僧人茅子元(法名慈照)在流行的凈土結社的基礎上創建新教門,稱白蓮宗,即白蓮教。元、明、清三代在民間流行,農民軍往往借白蓮教的名義起義。
假借“彌勒下生”的民間秘密宗教團體。盛行于元、明、清。教派名目繁多,教內等級森嚴。常被用為農民起義的組織工具,如元末紅巾起義,清嘉慶白蓮教大起義等。
白蓮教的經卷繁多,主要有《金鎖洪陽大策》、《玄娘圣母經》、《鎮國定世三陽歷》、《彌勒頌》和《應劫經》等。
“白蓮社”一名,實際來自“修煉凈土”,先有白蓮社,后有白蓮池、白蓮亭,據北宋陳舜俞著《廬山記卷第一》記載:
少所推重,一見遠公,肅然心服。乃即寺翻涅盤經,因鑿池為后,植白蓮池中。名其臺曰翻經臺,今白蓮亭即其故地。遠公與慧永、慧持、曇順、曇恒、竺道生、慧睿、道敬、道昺、曇詵、白衣、張野、宗炳、劉遺民、張詮、周續之、雷次宗、梵僧佛馱耶舍,十八人者,同修凈土之法,因號白蓮社。
因“白蓮社”的創建者,就是慧遠,又名“遠公”,所以直到宋朝時期,又名“遠公白蓮社”。
例如:北宋《茅亭客話卷三》(黃休復)記載:
偽蜀大東門外有妙圓塔,院僧名行勤,俗姓張氏。……張道者,不聚徒,甚脫灑,不結遠公白蓮社。心似秋潭月一輪,何用聲名播天下。
因“白蓮社”是慧遠創建于“東林寺(北宋初年曾賜名太平興國寺)”,又名“東林白蓮社”。
例如《升庵詩話 卷十》(楊慎):
遠公池上種何物,碧羅扇底紅鱗魚。……何時得與劉遺民,同入東林白蓮社。
“白蓮”名字由來 東晉時,凈土宗始祖慧遠在江西廬山邀集十八高賢,于東林寺結社念佛,立誓死后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們還鑿池種植白蓮花。將念佛之地取名為白蓮社。名士陶淵明、謝靈運亦時來游玩酬唱,東林寺遂成為僧俗雅集之地。清道光十八年(1838),寶光寺方丈妙勝禪師仿效慧遠這段故事,在寺后紫霞山西側鑿池種白蓮花,建白蓮社。詩僧含澈有詩紀之:“白云一塢屋之間,拜佛逃禪傍紫山;又在遠公蓮社外,招他陶謝喜歡顏”。 清同治二年(1863),妙勝禪師的弟子自信禪師見白蓮社地方太小,便改建白蓮社于極樂堂后。這是一座環境清幽的四合庭院,正中為念佛堂,堂前有一蓮花狀的水池,池中長滿白色的子午蓮。此花淡雅馨香,惹人喜愛。在蓮池欄桿外,經常圍滿游人,他們將金屬幣一枚一枚地投在池中,沉底了唉聲嘆息,浮起了興高采烈,那是因為“浮起”和“福氣”諧音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