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梁海戰歷史戰役背景
時間:
翠梅2
中華雜談
鳴梁海戰歷史戰役背景
壬辰倭亂、加藤清正
1592年閑山島大捷后,日本海軍屢戰屢敗,主力喪失殆盡。特別是丟掉制海權后,日軍的陸上攻勢因為缺乏補給而被迫減弱,在占領平壤后,日軍停止了攻勢。后于1593年開始議和。李舜臣也因為閑山島等一系列戰功,被朝鮮王封為二品正憲大夫、三道水軍統制使。據說,"三道水軍統制使"是朝鮮專為他而第一次設置的官職。
但好景不長,日本為了拔去這顆眼中釘,使用反間計誣李舜臣居功自傲,陰謀篡權。1597年1月,小西行長用豐臣秀吉的計策,利用朝鮮的黨派之爭,派人在漢城散布謠言,陷害朝鮮水軍名將李舜臣。朝鮮國王李昖中計,將李舜臣下獄。幸虧一些愛國將領出面死保,李舜臣才得以免死;但被貶為士兵,白衣從軍。得知反間計成功后,豐臣秀吉立刻于2月21日再度下令,調動14萬陸軍和2萬水軍入侵朝鮮。從動員到集結,共花費5個月時間,在7月集結完畢。
1597年3月,日本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率領14萬陸軍、萬余海軍以及戰船數百艘,再次大舉侵朝。
此次豐臣秀吉的日軍是從水陸兩路進犯朝鮮,7月7日,日鳴梁海戰是壬辰倭亂中的一場海戰,發生于1597年10月26日(萬歷二十五年/慶長二年九月十六日),地點是朝鮮全羅道海南郡之鳴梁峽。在這場戰役中,朝鮮三道水軍統制使李舜臣指揮12艘戰船,擊退日本水軍,擊斃日本將領來島通總等,因此被朝鮮半島方面稱為“鳴梁大捷”。但是在戰役后,李舜臣鑒于“水勢極險,勢亦孤危”,當日就退至唐笥島(今新安郡巖泰面),其后又撤至更遠的于外島、七山海、古群山島等地。日軍最終達到了占領朝鮮水師基地的戰略目的,所以,從最終的結果來看,實際上是日本獲得了戰略上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