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吃什么傳統美食
人們利用中元節的機會為自己的已故先人燒紙祭祀,誦經超度。那么中元節吃什么傳統美食?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中元節吃什么傳統美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元節吃什么傳統美食
1.吃鴨
俗話說:七月半吃只鴨,萬事不用怕。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傍啞敝C音“壓”,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鬼魂。在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
福建人的中元節,是和蒸糕,紅粿還有熏鴨一起過的。水煮好的鴨子放在架子上,一架之隔就是糯米、茶葉之類的,隔著架子開始熏蒸。
鬼節吃鴨辟邪自然是為了求得心安,不過吃飽肚子才是正經事。這時候吃鴨子最能滋五臟,潤秋燥。
2.吃瀨粉
在中元節那天,東莞有吃瀨粉的習俗,而且幾乎在整個東莞都通用。當然,不同片區,吃瀨粉的方法還是有所不同的。
瀨粉,把粉漿壓成條狀,下到熱水里,這個動作叫“瀨”,瀨粉由此而來。東莞最出名是燒鵝瀨粉。
3.吃湯圓
浙江衢州龍游縣的北鄉人做本地湯圓,不在元宵節,而是每年農歷七月十五的中元節,以及冬至日。
北鄉湯團,個頭較大,咸味,尖頭圓肚,三個就能裝滿一個小碗。里面的餡料,并不是傳統的芝麻等甜味料,而是如餃子一般,是咸味兒的,刨成絲的蘿卜、剁成小塊的豆腐,以及家庭自制剁辣椒醬。
4.吃扁食
在江蘇省的東縣鄉,很多人會在中元節當天吃扁食,一種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它與餃子、餛飩同源,比餃子更精致、比餛飩更有料。中元節煮扁食吃,象征趕走霉運,消除負能量。
5.餃餅筒
在浙江臺州市的天臺,要吃餃餅筒,一種類似于春卷的食物。
餃餅筒,以其外形而名。它裹著菜餡像“餃”,外面裹的是“餅”,卷的形狀像“筒”,餃餅筒在臺州各地叫法不同,又稱食餅筒、麥餅筒、米筒、麥油脂、麥焦、五虎擒羊、濟公卷餅、錫餅等,是臺州特有的傳統小吃。
餃餅筒做得講究點,人們稱之為“五虎擒羊”,是以肉片、豬肝、蛋皮、魚肉、豆腐等分別與金針、木耳、粉絲、筍絲、紅蘿卜、豆芽、芹菜等依照一定順序放在糊拉拖皮上卷制而成,也有人喜歡加點海帶、小魚干等。 餃餅筒包好了要放在“鏊”上煎一煎,要煎到外表皮呈金黃色并油光發亮為止。
6.蒸面羊、吃花饃
中元節正好趕上秋季五谷豐收的季節,北方很多很多人家會用新下來的小麥磨制的面粉蒸各式各樣的花饃,用來分給家里的親友或自己食用。
在山西,有中元節蒸面羊的習俗。因為“羊”音似“祥”,取其吉祥之意。中元節蒸面羊,寓意平安順遂。在河北清河縣,以蒸面羊贈送女兒。廣平縣中元節會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
花饃,則是瓜、果、梨、桃等造型的面點,以圓形的居多,通常還會放上紅棗。中元節蒸花饃,象征蒸蒸日上,寓意保佑平安,日子越過越順意。
7.蒸米糕
人們常把莆田和仙游,合稱為“莆仙”,莆仙中元節前,每年農歷七月十一十二,家家戶戶都要做一種用糯米磨漿加“金水”蒸成的粿。“金水”實際上用干稻草、干黃豆枝葉燒成灰,沖水過濾后形成含堿的水。因為蒸出來的粿,顏色金黃,所以稱這種食物為“金粿”。
還制作“寶糕”,其以冬米舂細、過篩、拌上白糖,放置模具上壓實后,置于蒸籠中蒸制而成?!敖鸺@”和“寶糕”都是中元節最主要的節日食品。
除了金粿,七月半也是莆田人吃“馬糕”的日子。馬糕,實則米糕,也稱作“薄荷糕”,是一種以冬米舂細、過篩、拌上白糖壓實后蒸熟的米制品,食用時口感粉糯。印糕是馬糕的子體,在內容上做了更新,馬糕由內到外都是細米粉,印糕在制作時添加花生碎和白糖作為餡料。
8.狗舌粑
“油茶當飯,莫忘粑粑”,每逢佳節吃粑粑的廣西,會在中元節吃狗舌粑。
狗舌粑里沒狗舌,芝麻、糯米、花生、黃糖倒是不少,碾成細粉的糯米和黃糖揉搓成團,壓扁做成狗舌模樣,滾入芝麻花生粉中,用高粱葉包好蒸熟,是七月半(中元節)的餐桌主角。
9..茄餅
民間認為,茄餅可以成為已故祖先前往盂蘭盆會的干糧。每到中元節這天,老南京人家家戶戶做茄餅,把新鮮茄子切成絲,和上面粉,用油煎炸。
10.吃粗茶淡飯
在山東的獨陵縣,中元節被當地人稱為“掐嘴節”,家家都有吃粗茶淡飯的習俗。
中元節燒紙錢什么時間好
一般晚上9點以后,12點之前。
中元節燒紙時間一定要選在天黑透時再去,一般是晚上9點以后,12點之前。
燒紙錢是期間最為隆重的祭祀活動,根據地域的不同,燒紙錢的時間各有不同,有的地區會提前燒紙錢,在七月十四這天燒。但一般來說,七月十五晚上的燒紙錢活動最為隆重。
傳說七月十五晚上子時,閻王爺就要把鬼門關上,因此那些孤魂野鬼們就會趁機搗亂,人們為了防山神野“鬼”入屋,家家戶戶在屋里屋外燒紙錢,點上香和蠟紙將自家房屋圍住,小孩晚上不得出門,以防亂中被野鬼抓走。
中元節燒紙錢有什么講究
一、買燒紙時,不要買那種成摞的印刷品,最好要買黃草紙。
二、在要燒的地面畫個圈,西北角要留個缺口,方便下面的親人進來拿錢。
三、燒紙時要表情嚴肅,不要嘻笑打鬧,而且要念念有詞,如:__,給您送錢花來了。
四、一定要堅持看著把紙燃盡才可以走,這樣既可以防止火災,也是為了保證親人能夠拿到錢。
五、去燒紙的來回路上,遇到燒紙盡量繞開,不要踩到。
燒紙錢的數量多少并不在乎,主要是紙錢上面打的錢多少的個數,有很大的講究,單憑一個“錢”字,是“金戈戈”三個字組成,所以紙錢上面的錢數,也應該用“金銀銅鐵錫”來計算,一為金、二為銀、三為銅、四為鐵、五為錫,六為金、七為銀、八為銅、九為鐵、十為錫,十一為金。
一般求神、還愿、解災、過節、人逝世燒老福紙,以用六個眼(六個錢)和十一個眼(十一個錢)一排的錢紙為最佳。而祭神、開靈、做齋應該用七個眼(七個錢一排)的最好。送鬼送花盤,七月半燒,應該用八個眼(八個錢)一排的最妥,這就是所謂的“神七鬼八”。
在燒紙的時候,若遇到不燃的情況,不可把錢紙撥亂了,這樣鬼神很難齊整,又要來索取,燒紙錢的主人家庭就人口難安。
中元節需要去墓地燒紙嗎
中元節是否要上墳要根據本地風俗習慣。
中元節一般是在農歷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四日,這一天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讓他們重返陽間與親人相聚,所以民間在這一天普遍進行祭祀鬼魂活動,上墳、燒香、燒紙。
如果是提前燒紙、上香、上墳,那么,親人的鬼魂還沒有返回陽間,會收不到你的心意,所以,一般規矩而言,中元節不可以提前上墳、上香、燒紙。
中元節的傳說
有關中元節的傳說很多,最主要的有—閻羅王於每年農歷七月初一,打開鬼門關,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 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關鬼門之前,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陰間。所以七月又稱鬼月。 目蓮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惦念過世的母親,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時的貪念業報,死後墮落在的惡鬼道,過著吃不飽的生活。目犍蓮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咽。目犍蓮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說:“七月十五日是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盆羅百味,供巷僧眾,功德無量,可以憑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边@便是臺灣普渡拜“好兄弟”的由來。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有些地方又州俗稱“鬼節”,“施孤”。本是印度一種佛教儀式。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
中元節,即民間俗稱的“鬼節”,因在每年農歷七月十五,又稱七月半、七月望。中元節的節名來源于道教,佛教稱為盂蘭盆節。盡管有著濃厚的道、佛兩教色彩,但中元節的最初來源,卻帶有深刻的儒家印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