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白露養生原則
白露是處暑之后的節氣,而天氣逐漸變得涼爽,但是還是會有炎熱的感覺,那么在白露要如何養生呢?白露養生的注意事項是什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24節氣白露養生原則簡介,歡迎參閱。
24節氣白露養生原則
添衣加被
過了白露節氣,天氣漸漸轉涼,暑氣漸漸消失殆盡。俗語云“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氣溫下降速度逐漸加快。此時應注意保暖,以免著涼。俗語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是告誡人們到了白露節氣就不要再赤膊露體,否則容易著涼。此季冷暖變化多端,尤其是一早一晚更添幾分涼意,應及時添加衣被。
飲食清潤
秋季對應的是肺,因此白露時節要注意養肺。但肺喜潤不喜燥,所以白露季節不能一味進補,建議在飲食上宜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維生素的素食為主,多吃梨、銀耳、蜂蜜、百合、枸杞、蘿卜、豆制品等,多吃橙黃色蔬菜,比如南瓜、紅蘿卜等。另外,吃一些綠葉蔬菜補足維生素C也很有必要,如芥蘭、菠菜、綠菜花等,盡量少吃帶魚、螃蟹、蝦類、韭菜、生冷食物、腌制菜品和過于甘肥油膩的食物。同時,白露季節,早晨喝碗粥,能防秋燥,如銀耳粥、蓮米粥、芝麻粥、紅棗粥、紅薯粥、玉米粥等。
少吃魚蝦防呼吸道疾病
白露時節,還要避免鼻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發生。凡是因過敏引發的支氣管哮喘,應少吃或不吃魚蝦,如帶魚、螃蟹、蝦等。
早睡早起
如今我們會發現,天亮的越來越遲,陽氣逐漸收斂,而陰氣開始盛行,因此您的起居也要順應這種變化,盡量能夠做到早睡早起,并且在起床后進行適當的活動,能夠幫助肺氣的宣發。還有就是,秋天的早上空氣清新,早起有利于使肺部呼吸新鮮空氣,保持肺部活力。
動靜結合
白露之后是一年中鍛煉身體的好季節,此時選擇運動項目應因人而異,量力而行并持之以恒。老年人可散步、慢跑、打太極拳、自我按摩等;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跳舞、爬山等。在進行以上運動鍛煉的同時,還可配合一些“靜功”,如呼氣、閉目養神,做到動靜和諧。另外,進入秋季容易出現低沉甚至抑郁的情緒,應注意心理養生,保持愉快的心情,笑可以使肺吸入足量的清氣,呼出濁氣,加速血脈運行,能使心肺的氣血調和。常笑還是一種健身運動,能使胸肌伸展,增大肺活量。
溫水泡腳
白露開始之后,天氣就逐漸的轉涼了,而此時不少的人會出現手腳冰冷的情況,或者是四肢發冷、乏力等等癥狀,這都是腎氣不足的表現,因此,白露要注意補腎氣。這時候晚上堅持泡腳,時間掌握在十五分鐘到三十分鐘之間,是一種非常好的養生方法。
白露節氣露的形成是什么現象
這在物理界來說,是水的形態發生了液化。“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白露是一年中早晚溫差最大的季節,白天能達到二十_度、晚上只有十幾度。在這樣的氣溫條件下,白天形成的濕熱之氣到晚上遇冷形成露珠結于草木,好像掛上了白色的珠子。進入白露時節,夏季風逐漸為冬季風所代替,多吹偏北風,冷空氣南下逐漸頻繁,加上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時間變短,日照強度減弱,夜間常晴朗少云,地面輻射散熱快,故溫度下降速度也逐漸加快。由此可見,“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氣溫變化的節令。小朋友在這天要多注意保暖。
白露三候要知道
三候,說的是白露這個時間段的一些變化。白露后五日為初候,鴻雁來。秋重,鴻雁自北而南遷徙,大者為鴻,小的稱雁。再五日為二候,玄鳥歸。燕子是春分而來,秋分而去,它是北方之鳥,南飛帶來生機。如今紅花半落燕歸去,秋風蕭瑟,要白露滿山葉飛墜了。再五日為三候,群鳥養羞。這個“羞”同“饈”,是美食之義。“養羞”是指諸鳥感知到肅殺之氣,紛紛儲食以備冬,如藏珍饌。自然界在發生著奇妙的變化。
白露時節的養生保健
在白露時節,氣溫漸涼,人們需要注意養生保健,以保持身體的健康。
首先,白露時節的天氣較濕,人們容易受到寒濕的侵襲。因此,可以適當增加身體的運動量,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身體排出濕氣,同時保持室內通風,保持空氣的流通。
其次,白露時節人們的胃口也會增加,但要避免暴飲暴食,以免對消化系統造成負擔。適當多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瘦肉等,同時避免過多的油膩食物。
此外,白露時節容易出現口干舌燥的情況,因此要多喝水,保持身體的水分平衡。可以選擇溫水或淡茶來飲用,同時可以適量攝入一些具有潤肺作用的食物,如梨、銀耳等。
白露有什么講究和禁忌
宜裝修房屋
白露時節非常適合拆舊建新,比如有的業主一直覺得臥室空間太大,那么恰逢白露節氣,就可以在臥室里建個小房間;如果家中的衛生間與臥室的門相對,就可以在這個時候修改一下衛生間或臥室的門向;此外,這個時節秋高氣爽、空氣干燥,裝修時還有利于油漆涂料等有機物的揮發。
未婚男女宜談情說愛
這個季節是女性最容易心動的時節,也是女性的“桃花季”,大齡未婚男女若是能夠把握好這個機會,一定會告別單身。
宜擺放植物旺財
白露節后,買一盆葉莖多、圓葉的植物放在客廳或臥室的流年適合方位,可以起到旺財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能買帶刺的植物和尖狀的植物,因為這樣的植物帶有煞氣,反而會破壞旺財的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