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節氣的寓意及特點
秋分節氣的寓意及特點是什么?秋分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也是秋天的都四個節氣,一般在公歷的9月22~24日,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秋分節氣的寓意及特點,供大家參考,快來一起看看吧!
秋分有什么寓意
我國古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為“半”之意。“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晝夜時間均等,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大部分地區這一天的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
秋分過后,太陽直射點開始由赤道進入南半球,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一天之內白晝開始短于黑夜;北極附近也即將迎來一年中連續6個月的漫漫長夜與連續6個月不滅的星空。二是,氣候由熱轉涼。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秋分在每年公歷的9月22日,23日或24日,為中國傳統節日中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80度。
秋分,“分”即為“半”。秋分時,地球絕大部分地區這一天晝夜均分,各12小時;在北極點與南極點附近,這一天可以觀測到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上。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晝短夜長,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秋分的特點秋分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比較特殊的。
秋分節氣的特點
秋分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比較特殊的,主要有2個特點:
一是,日夜時間均等,并由日長夜短逐步日短夜長。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的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
二是,氣候由熱轉涼。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秋分在每年公歷的9月22日,23日或24日,為中國傳統節日中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80度。秋分的含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見春分”。“分”示晝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樣,此日陽光直射地球赤道,晝夜相等。此后,陽光直射位置更向南移,北半球漸趨晝短夜長,氣溫降低,在全國具有普遍意義。秋分,“分”即為“半”。秋分時,全球晝夜等長。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晝漸短夜漸長,南半球各地晝漸長夜漸短。”秋分的特點秋分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比較特殊的。秋分的氣候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們常所說的那樣,已經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會很大。此時,南、北方的田間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國的華北地區有農諺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諺語中明確規定了該地區播種冬小麥的時間;而“秋分天氣白云來,處處好歌好稻栽”則反映出江南地區播種水稻的時間。此外,勞動人民對秋分節氣的禁忌也總結成諺語,如“秋分只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
秋分可以分為三候
初候"雷始收聲",對應春分的是"雷乃發聲"。秋分后,氣溫下降,空氣中水分減少,雨水漸漸少,雷聲也就漸漸消失;
二候"蟄蟲坯戶"。"坯"指細土,這句話的意思是到了秋分,天氣漸冷,昆蟲開始挖洞、貯存食物,為冬眠做準備。
三候"水始涸"。秋分后,氣溫迅速下降,江河水位又將漸漸低下去。
這是古人對于節氣里物候規律的總結,一樣一樣,都是秋天的標志。即使你不關注這一些,你也會自然而然地發現,接下去的日子,天黑得越來越早,夜晚變得越來越長。
秋分這一天,太陽移至黃經180度,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所以,秋分和春分一樣,都是晝夜平分的日子。不過,春分過后,白天會越來越長,天氣越來越熱;秋分剛好反一反,雷收聲,燕飛走后,夜晚會一天長過一天了。
大自然對人們生活的調節,總是不動聲色,天漸冷夜漸長,夏天那種躁動的情緒也會慢慢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寧靜和厚重。所以,再也不要還是像夏天那樣忙著吃夜宵、玩通宵不想睡覺了,現在應該是"長夜漫漫好睡眠"的時候了。
秋分時節怎樣養生保健
1陰陽平衡不生病
中醫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腠,其氣必虛”一說,意思是,若體內陰陽平衡,則身體的各項機能就能很好地運作,心理狀態極佳,而且對外界不良善的適應力、抵抗力都非常好,忍耐力強,天氣變化強烈的時候也不容易生病。因此,我們秋分養生,一定要注意“謹察陰陽之所在,以平為期”。
要想更好地調整體內的陰陽平衡,我們就要在日常飲食上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并結合自身需求,考慮時間、地區、年齡、身體狀況等各方面因素,選擇適宜的食物搭配,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證機體“正氣旺盛”。
2秋分一到防秋涼
到了秋分,天氣便會轉冷,如果人體抵抗力差,不適應氣候變化,寒邪之氣就會刺激皮膚和呼吸系統,引起感冒。很多人覺得感冒是小病,其實不然,感冒對我們的健康有非常大的影響。人在感冒時,抵抗力通常都會下降,如果感冒嚴重,還容易罹患其他疾病,甚至誘發腫瘤。
有些末梢血液循環較差、體溫調節能力弱的人,比如偏瘦、體虛的人以及老年人等,在秋分時節容易手腳冰涼。這種現象是自由律神經功能調節不暢、血管變細引起的,而手指、腳趾等部位運動較多,脂肪的儲備較少,血管分布也比較少,因此很容易散失熱量。
到了秋分,我們一定要隨著氣溫的降低及時添加衣物,尤其老人、孩子和體質虛弱的人,更要注意保暖,天冷的時候,可以把外套、帽子、手套、口罩等穿戴好,防寒保暖。除非是天氣熱或是到了溫暖的地方,否則不要輕易因為心理煩悶、緊張、潮熱或是運動后身體發熱就立即脫去御寒的衣物。
3精神調養是養生的重要方面,秋天尤其要保持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收斂神氣,避肅殺之氣。建議多選擇登高遠眺,可使人心曠神怡,消解憂郁、惆悵等不良情緒。
4隨著天氣漸涼,就容易出現疲軟、困乏等情況。
為擺脫這種“秋乏”,最好在晚上10時前睡覺,早睡早起,適應“秋冬養陰”的原則,能夠使人體盡快適應季節變化,保持充沛精力。
5無病就不需要進補
如果無病隨意進補,既增加開支,又傷身體。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能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還會引起發胖。此外,血液中膽固醇增多,還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6進補要分清虛實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癥的病人不宜用補藥。而虛病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只有對癥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將適得其反。
秋分飲食注意什么
飲食溫潤,宜食辛酸
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涼燥,而白露的“燥”是“溫燥”。“燥令傷肺”,因此,在飲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潤、溫潤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
秋分時節還可適當多吃些辛酸味、甘潤或具有降肺氣功效的果蔬,特別是白蘿卜、胡蘿卜。但也不可吃得太飽太撐,以免造成腸胃積滯。
進補有度,切勿過量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現在正是秋季進補的好時節,但秋分時節進補,不可太過,要適量。忌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忌慕名進補,過量濫用滋補品反而可能會導致過度興奮、血壓升高等;進補應分清虛實,虛病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只有對癥服藥才能補益身體。
胃部保暖,防止寒涼
秋分以后,氣候漸涼,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護不當,就容易引發胃腸道疾病而出現反酸、腹脹、腹瀉、腹痛等癥,或使原來的胃病加重。
故此時要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適時增添衣服,夜晚睡覺蓋好被子。此外,還要注意忌口,不吃過冷、過燙、過硬、過辣、過黏的食物,戒煙戒酒,忌暴飲暴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