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養生注意事項和禁忌
秋分為24節氣之一,秋分一到,意味著秋天過去一半,深秋即將來臨,那么為了方便大家,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秋分養生注意事項和禁忌,歡迎閱讀!
秋分養生注意事項和禁忌
一場秋雨一場寒,添衣保暖是關鍵
一場秋雨一場寒,幾場秋雨下來,原來單薄的衣服就顯得冷了,特別是早晚溫差較大,注意跟隨氣度變化增減衣服。適當“秋凍”,但不可過度。
寒氣漸重注意合理起居
秋分節氣夜愈深,寒氣愈重,而寒氣很容易入侵體內,所以此節氣提倡大家早睡早起,不要熬夜。臨睡前可以進行足浴,喝杯熱牛奶則更容易安眠。
秋分節氣預防疾病侵襲
秋季是一個“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進入秋分節氣后,咽喉疾病、心腦血管類疾病和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會有所增加。晝夜溫差將會加大,血管容易收縮,血壓就會升高,對于已有心腦血管病的中老年人來說,目前正是復發高峰。專家提醒,有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者應盡量減少酒、鹽、油的攝入,適度增加鍛煉。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應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
天涼好個秋,適合運動鍛煉身體
秋高氣爽,碧空萬里,在這個時候很適合登高望遠,有效地放松身心、掃除抑郁心情。秋季養生以“收”為主,在運動量的選擇上,注意不要劇烈,以身上舒適、不出汗為宜。如果在戶外運動,則要注意防御秋風。
秋分節氣飲食養生
早上喝粥
中醫養生學家提倡在秋分節氣每天早晨吃粥,尤其是初秋時節,不少地方仍然是濕熱交蒸,以致脾胃內需,抵抗力下降,這時若能吃些溫食,特別是喝些藥粥對身體很有好處,其原因是作為藥膳重要成分的粳米或糯米,均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功能,前人對此頗多贊譽。在秋季6節氣,目前較為推崇的粥有甘蔗粥、玉竹粥、沙參粥、黃精粥等。 推薦閱讀: 節后讓你快“瘦”的食物 晚餐政策四不要 讓你健康活到老。
平衡營養
營養學家指出,只有食物的多樣化才能提供給人體全面的營養。如谷類,主要供給熱能和維生素B1;豆及豆制品,主要供給植物蛋白質;蔬菜水果,主要供給維生素C,無機鹽和食物纖維等。秋季更應注意飲食中食物的多樣性,營養的平衡,才能補充夏季因氣候炎熱、食欲下降而導致的營養不足,特別應多吃耐嚼、富于纖維的食物。
秋季的飲食養生原則應在平衡飲食五味的基礎上,根據個體的具體情況,適當增加甘、淡、酸、滋潤的食物的進食,但不可太過。進食時,應細嚼慢咽,既利于食物的充分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完全吸收,又能通過纖維食物保持腸道的水分的作用和咀嚼,以生津潤燥,達到防治秋季咽喉干燥、腸燥便秘等不良反應的目的。
少辛增酸
少吃一些辛味的蔥、姜、韭、蒜、椒等辛味之品。
所謂少辛,是指要少吃一些辛味的食物,這是因為肺屬金,通氣于秋,肺氣盛于秋。少吃辛味,是要防肺氣太盛。中醫認為,金克木,即肺氣太盛可損傷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加肝臟的功能,抵御過剩肺氣之侵入。根據中醫營養學這一原則,在秋季這6節氣期間一定要少吃一些辛味的蔥、姜、韭、蒜、椒等辛味之品,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 此外還要謹記“秋瓜壞肚”。在夏季,西瓜是消暑佳品,但是立秋之后,不論是西瓜還是香瓜、菜瓜都不能多吃,否則會損傷脾胃的陽氣。中醫養生學家還提倡在秋分節氣期間每天早晨吃粥,如明代李挺認為“蓋晨起食粥,推陳致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
應忌苦燥
中醫學認為,苦性燥,苦燥之品易傷津耗氣。《素問-五臟生成篇》中言:“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秋季燥邪當令,肺為嬌臟,與秋季燥氣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許多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往往從秋季開始復發或逐漸加重。所以,《金匱要略-禽獸魚蟲禁忌并治第二十四》中以五臟之病,五味和四時之間的生克制化關系,提出“肺病禁苦……秋不食肺”的觀點。因此,秋令飲食養生應忌苦燥。
甘淡滋潤
多吃些具有潤肺潤燥的新鮮瓜果蔬菜,水果如梨、柿、柑橘、香蕉等;
古人有云:“厚味傷人無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師,三千淡薄從此始,淡食多補信有之。”可見素、淡結合的飲食,對健康是有益處的。《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說“甘先入脾”。在五行中脾胃屬土,土生金,肺腸屬金。甘味養脾,脾旺則金(肺)氣足。甘味食物又有生津的功效,而咸味食物則易使人出現口渴之象。《遵生八箋》還指出:“秋氣燥,易食麻以潤其燥。”就是說秋分節氣干燥,應當多進食些如蜂蜜、芝麻、杏仁等性滋潤味甘淡的食品,既補脾胃又能養肺潤腸,可防止秋燥帶來肺及腸胃津液不足常見的干咳、咽干口燥、腸燥便秘等身體的不適癥候或肌膚失去光澤、毛發枯槁的征象。
因此,秋分節氣飲食應當以甘淡滋潤為宜。可多吃些具有潤肺潤燥的新鮮瓜果蔬菜,水果如梨、柿、柑橘、香蕉等;果蔬則可多食胡蘿卜、冬瓜、銀耳等以及豆類及豆制品,還有食用菌類、海帶、紫菜等,經科學加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也可制成佐餐或飲料食用,如蜜煎銀耳、各種新鮮果蔬汁液等。或加工制作成羹粉湯粥,如香菇豆腐湯、扁豆粥、藕粉羹等,既有營養,又能潤燥。且瓜果蔬菜中含有的豐富水分、維生素、纖維等,對預防秋分節氣期間最易出現的口鼻目干、皮膚粗糙、大便秘結等現象大有裨益。
秋分養生保健要點
一、秋分養生起居:早睡早起
秋分到來,此時要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適時增添衣服,夜晚睡覺蓋好被子。添衣也不要過多過快,以使人體有抗御寒冷的能力,所謂“春捂秋凍”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兒童和老年人體質較弱,不同于青壯年人,對冷的敏感性較高,在秋季尤其要注意衣服的增減,早、晚應多穿些衣服,避免受涼感冒。特別要注意讓腳保暖,別讓腳部仍處于夏天中——光腳穿涼鞋,這樣很容易著涼,引起腸胃不適,甚至由此招來感冒。除了白天讓腳暖和外,晚上回來用熱水泡一會兒腳也很不錯。
秋季尤其要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哪怕比以往早10分鐘,也是進步。尤其是女性朋友,更要注意早睡早起。夜愈深,寒氣愈重,寒氣很容易入侵體內,給以后腰腿疼痛埋下隱患,還會導致咳嗽等疾病。
二、秋分養生飲食:清潤溫潤為主
需要提醒的是,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涼燥,而白露的“燥”是“溫燥”,因此,在飲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潤、溫潤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種花色多樣,其中藕、荸薺、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蘋果、葡萄、百合、銀耳、柿子、芝麻、蜂蜜等,都是此時調養佐餐的圣品。
秋分時節的鮮梨、蘿卜都具有行氣的功效,可以抵達人體各處潤燥。梨盡量熟食,可滋五臟之陰。秋燥易傷大腸,所以經常有便秘、痔瘡等出現,此時應多食芭蕉、香蕉、芝麻、核桃與何首烏等。
三、秋分養生運動:以輕松平緩項目為主
秋高氣爽,也是鍛煉的好季節。但由于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階段,運動也應遵循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尤其是老年人、兒童和體質虛弱者,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運動宜選擇輕松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
秋天是鍛煉的大好時機,但此時因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階段,因此運動也要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
四、秋分養生防病:秋分灸
秋分過后,天氣逐漸轉涼,此時艾灸可以扶助陽氣,提高機體免疫力,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反復呼吸道感染、咳嗽、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慢性咽炎、過敏性鼻炎、虛寒性胃腸病、虛寒性腰腿痛、肩周炎、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凍瘡等患者艾灸更為有效。如果居家秋分灸,一般在秋分節氣當天以及前7天、后7天,共15天,每天操作,不要有間隔,這樣療效比較好。
秋分時節民間忌諱什么
1、江淮、廣西忌不下雨
秋分之日,江淮地區的人們最希望能下雨,倘若天晴將會發生旱情,有民謠“秋分天晴必久旱”。在廣西一帶也有秋分祈盼下雨的習慣,民間有一句諺語說的是:“秋分夜冷天氣旱。”顯然是說秋分之日夜里寒冷,將會發生旱情,危害農作物生長發育。
2、華北平原忌刮東風
秋分時節,在華北平原最忌諱刮東風,有讀語云:“秋分東風來年旱。”若秋分時節刮起了東風,那么第二年會發生干旱,影響農作物生長發育。
3、秋分忌諱電閃雷鳴
秋分之日民間忌諱電閃雷鳴。有謗語云:“秋分只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據說秋分之日要是遇到電閃雷鳴,那么就會影響到秋天莊稼的正常生長發育,導致農作物減產,稻米的價格就會飛漲,因此要提前做好預防自然災害的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