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王在位的政策
長壽王(394-491),名高巨連或高璉,高句麗第二十代國王(413年至491年在位)。長壽王在位時期是高句麗的全盛時期。427年,他將高句麗的都城遷至平壤,這標志著高句麗將其擴張的方向從中國遼河以東地區轉移至朝鮮半島。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長壽王在位的政策,希望對你有用!
長壽王圖片
長壽王的早期政策
長壽王即位初期,主要是鞏固和穩定其父好太王迅速擴張后的國家。長壽王為其父修建了宏大的陵墓并立6.39米高的好太王碑記錄其功績。長壽王命令330名來自高句麗不同地區和部落的人常年看護好太王的陵墓,以象征高句麗的內部團結和高句麗君主的至高權力。
427年,長壽王為躲避北魏的威脅以及鞏固在朝鮮半島上的勢力,將都城從東北的國內城遷至平壤城(即今朝鮮平壤市東北六七公里處的大圣山城和安鶴宮城)。遷都平壤后,加強對百濟和新羅的控制。長壽王繼續了好太王的擴張政策,并使國家達到全盛局面。
長壽王發動的西北戰役
位于遼寧的后燕因常年與好太王的的戰爭,國力大降從而最終于407年滅亡。漢人將領馮跋、馮弘兄弟和高云取代后燕國建立起北燕。不過與統一中國北方的鮮卑北魏相比,北燕還不是北魏的對手。北燕于是尋求能與北魏抗衡的高句麗結盟。后燕滅亡時,高句麗乘機進占北燕據有的遼西。
436年,高句麗派兵援助北燕攻打北魏。馮弘于五月乙卯日,馮弘帶領子女、后宮、宗族,及龍城之百姓,隨高句麗援軍從都城龍城(今遼寧朝陽)撤退,臨行焚其宮室、城邑,大火一旬不滅,北燕亡。
馮弘在高句麗號令如在本國,引起長壽王嫌惡,長壽王將其侍衛撤走,又將其太子馮王仁押回興京,扣作人質。馮弘復有歸南朝宋之意,于是又派其子馮業帶著三百人出使建康,請求宋文帝允許其全家移居建康;宋文帝答應,并派遣王白駒,率兵七千,北上迎接。當時,高句麗也向南朝宋稱臣。高句麗王不欲馮弘南下成仇,好言規勸,而馮弘不聽。長壽王遂于438年遣人殺馮弘及其妻子,并為其上謚號曰昭成皇帝。高句麗乘機兼并了北燕一部分遺民,并穩固了在遼東的地位,從中原內戰中漁利。
這一時期與北魏對峙的劉宋,原打算指望與北燕和高句麗一同對付北魏,但沒能成功。因為長壽王殺了馮弘,宋隨后想要發兵打高句麗,但礙于北魏阻隔,未能成行。次年,由于長壽王想集中精力攻打百濟和新羅,于是派人送800匹駿馬給劉宋, 雙方和解。459年,長壽王向宋進貢弓箭和金銀,以作為北伐的軍需。
高句麗與北魏435年曾建交,旨在對付百濟。436年,長壽王收留馮弘,使得北魏和高句麗外交關系緊張。但由于北魏忙于對付劉宋和柔然也不得已繼續與高句麗維持友好關系。后馮弘被殺,北魏與高句麗關系緩和。
到長壽王末年時,高句麗人口增加到九萬戶,疆域也空前擴大,其南境自牙山灣經鳥嶺、竹嶺到平海與百濟、新羅相接,擴大到今朝鮮大同江、載寧江、臨津江、漢江沿岸,為高句麗全盛時期。據《魏書·高句麗列傳》載,其"民戶三倍于前魏時,其地東西二千里,南北一千余里"。即東臨日本海,西濱黃海,南到漢江流域,北抵遼河為界,是東北亞地區最為強大的王國之一,此時的高句麗聲震中原,與中央政府分庭抗禮。但由于其擴張方向已經轉向朝鮮半島,故未見于后世的中國歷史中。
長壽王的南部擴張
百濟雖然因好太王的攻擊國力大減,但仍然是朝鮮半島三極之一。472年, 百濟蓋鹵王派信使到北魏說由于高句麗的頻頻阻擾百濟無法與北魏來往,并提議雙方一起攻打高句麗。為了瓦解百濟,長壽王派了一名和尚到百濟宣揚佛教。百濟蓋鹵王對長壽王的和尚很欣賞,每天都與他下棋。在這名和尚的勸說下,蓋鹵王花巨資修建佛教工程,使百濟資源得到浪費。
475年,長壽王從陸海兩路全面大規模攻打百濟。蓋鹵王對此毫無防備。長壽王因此輕松拿下百濟都城,處死了蓋鹵王并燒毀了百濟的王宮。百濟被迫遷都到熊津。此次戰爭高句麗拿下了朝鮮半島具有戰略意義的漢江流域。百濟由于占據該地區近500年才得以成為朝鮮半島的一極。 百濟喪失這一地區后,也就基本上失去了對朝鮮半島的控制。
成功擊敗百濟后,長壽王將目標對準了新羅。長壽王還在今韓國忠清北道忠州市建立石碑歌頌好太王和他取得的功績,并以此碑作為高句麗與百濟和新羅的界碑。
長壽王在位70余年,壽近百歲,死后,其孫文咨王繼位。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發掘的安鶴宮遺址被認為是長壽王平壤城的早期建筑。而吉林集安的墳被認為是長壽王的陵墓即承認長壽王死后又歸葬"故國",這是一種可能,盡管無文獻記載。另外還有一種可能,即長壽王遷都之平壤并非大同江之平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