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牙密使事件介紹
編者按:海牙密使事件發生后,伊藤博文惱羞成怒,他以此為借口追究海牙密使事件的責任,逼迫高宗皇帝于同年7月18日禪位于皇太子(朝鮮純宗)。
大韓帝國高宗統天隆運肇極敦倫正圣光義明功大德堯峻舜徽禹謨湯敬應命立紀至化神烈巍勛洪業啟基宣歷乾行坤定英毅弘休壽康文憲武章仁翼貞孝太皇帝
李熙(1852-1919)字圣臨,初名載晃,字明夫,號誠軒,朝鮮王朝第二十六位國王,大韓帝國開國皇帝。
海牙密使事件介紹
興宣大院君李昰應嫡第二子,母驪興府大夫人閔氏。1852年壬子(朝鮮哲宗三年,清 咸豐二年)七月二十五日生于貞善坊私第(興宣大院君第)。1863年癸亥(清 同治二年)哲宗薨,無子,奉翼宗(編者注:李熙稱帝后追尊翼宗為文祖翼皇帝)神貞大妃趙氏之命入承翼宗大統,封翼成君,行冠禮。十二月十三日即位于昌德宮之仁政門。
李熙
1907年,萬國和平會議在荷蘭海牙召開,大韓帝國皇帝高宗(朝鮮高宗)秘密派遣前議政府參贊李相卨、前平理院檢事李俊與前駐俄公使館書記李瑋鐘持其委任狀及親筆信赴海牙,向和平會議控訴日本侵略韓國罪行,同時表達獨立愿望,并呼吁國際社會聲援韓國。但是,和平會議向高宗詢問的電報落入日本統監伊藤博文之手。日本方面隨后逼迫高宗退位,由其子李坧(朝鮮純宗)繼位,這一事件史稱“海牙密使事件”。
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以后,日本加快了吞并朝鮮的步伐。日本方面唆使朝鮮賣國團體“一進會”發表宣言,聲稱“除委任外交之權于友邦(日本),依其力而保維國權外,別無他途”。同年11月17日夜晚,日本駐朝占領軍突然包圍了朝鮮王宮,日本特派大使伊藤博文帶著武裝人員闖入宮內,逼迫高宗皇帝召開內閣會議,迫使朝鮮政府簽訂了“乙巳保護條約”。規定:朝鮮的一切對外事物均應由日本監理指揮,不經日本同意,朝鮮政府不能簽訂任何國際性條約。為了抗議這個喪權辱國的條約,朝鮮皇宮侍從武官長、議政大臣等人相繼自盡殉國,只有親日派的學部大臣李完用等人對條約表示贊成。1906年2月1日,日本在漢城設立統監府,伊藤博文為首任統監。消息傳出后,朝鮮各地反日的義兵斗爭蜂起。
是年,第二屆萬國和平會議將在荷蘭海牙召開。會議宗旨是各國“遇有交涉之事,皆可往海牙開會,請萬國公斷”。為了請國際社會對日本吞并朝鮮的罪行作出“公斷”。高宗避開日本軍警的嚴密監視,秘密授權愛國志士李俊,身藏大韓帝國皇帝的親筆委任狀,以朝鮮皇帝密使的身份前往荷蘭。
1907年6月15日海牙萬國和平會議開幕。李俊等三名密使于10日后的6月25日到達海牙。除李俊以外,另外兩人分別是前議政府參贊李相卨和前駐俄公使館書記官李瑋鐘。他們拿出蓋有皇帝玉璽的全權委任狀要求參加會議,但他們的行動一開始就沒有成功的希望。日本在俄日戰爭中獲勝以后,美國即簽訂《塔夫脫-桂太郎協定》(1905年7月29日)承認了日本統治韓國的合法性。隨后英國(1905年8月12日)和法國(1907年6月10日)也予以承認。此外,當時俄羅斯已轉向與日本協商的態度,俄羅斯外相向李俊等密使嚴斥“韓國不懂常識”。此后,密使們個別訪問英國、法國、德國、中國(清朝)代表要求幫助,但都遭到了拒絕。
和平會議在向高宗確認這些代表真實身份之前,也表示拒絕這些韓國代表出席會議。同時,和平會議事務局局就信任狀一事發電報給韓國政府,但因當時通信機關早已完全被日本統監府監督,電報于是到了統監伊藤博文及首相李完用手上,伊藤博文以“無派使之事”復電海牙。
海牙密使事件發生后,伊藤博文惱羞成怒,他以此為借口追究海牙密使事件的責任,逼迫高宗皇帝于同年7月18日禪位于皇太子(朝鮮純宗)。另一方面,日本政府派遣林外相及以日本九州小倉第14聯隊步兵為主的一旅立即趕往韓國。起初高宗遲不答應,不過到了7月19日,高宗突然下詔讓位。5天后,日韓兩國締結了第三次日韓協約,韓國的一切內政完全被日本控制。8月1日,新皇下詔:解散韓國軍隊,大韓帝國名存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