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zhàn)國的文化介紹
春秋戰(zhàn)國時代,社會處于大變革時期,產生了各種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們著書講學,互相論戰(zhàn),出現(xiàn)了學術上的繁榮景象,后世稱為百家爭鳴。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春秋戰(zhàn)國的文化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春秋戰(zhàn)國的文化介紹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 (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戰(zhàn)國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xiàn)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漢書●藝文志》將戰(zhàn)國主要思想學派分為十家——儒、墨、道、法、陰陽、名、縱橫、雜、兵、小說。西漢人劉歆在《七略●諸子略》小說家去掉,稱為“九流”。俗稱“十家九流”就是從這里來的。“百家爭鳴”反映了當時社會激烈和復雜的政治斗爭,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之間的階級斗爭。這個時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由封建領主制向封建地主制過渡的時期,新舊階級之間,各階級、階層之間的斗爭復雜而又激烈。
代表各階級、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企圖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或提出主張。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于是出現(xiàn)了一個思想領域里“百家爭鳴”的局面。
春秋戰(zhàn)國的文化出現(xiàn)的原因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zhàn)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在中國思想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這一時期成為中國歷史上諸子百家政治學術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時期, 這個時期,社會結構急遽變化,社會矛盾異常尖銳,兼并戰(zhàn)爭接連不斷,文化思想空前活躍。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現(xiàn)于這個時代,構成了中華文明的精華和基礎。
這個時期,一個重要的現(xiàn)象,就是知識分子——“士”階層的出現(xiàn)和活躍。
“士”階層是如何產生的呢?西周之時,學校都是官府的。《周禮》明確規(guī)定,“古者學在官府”。那時的史官,既是官府的官吏,又是學校的老師。章學誠先生說:“三代盛時,天廠之學.無不以吏為師,《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學備矣”。說的就是“學在官府”的情形。即夏商周王代,官府完全控制著學校,學必須以官吏為老師,各種各樣的學問,都要向官府有關主管的官吏學習。比如,要學習法律,《周禮·地官》記載“受法于司徒”。即向司徒之官學習法律。但是,并非任何人都可以進學校學習,只有王公貴族的子弟才有資格。一般人是不能掌握文化知識的。周平王東遷,天子的地位衰微,出現(xiàn)了“禮壞樂崩”的形勢。一些“王官”便散入各諸侯國,有的則流落民間。“學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私人辦學蓬勃興起,入學條件西周時大力改變,像孔子所辦的私學提倡“有教無類”,教育的對象不分貴賤等級,只要學生送給他“束俯”(一串臘肉)作為學費,就可以了。這樣便大大擴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圍,因而有學問的人多了起來。這些人就是所謂的“士”。“士”的成分很復雜。他們分屬各個階級。“士”可以經人推薦而擔任官職。很多有經濟基礎的人棄農為士,而私人辦學的發(fā)達,提供了這一條件。
“士”階層的活躍,和當時社會的“養(yǎng)士”之風的盛行,有密切的關系。春秋時代已經開始“養(yǎng)士”,而戰(zhàn)國時期更為盛行。各諸侯或大夫除了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加強自己的實力外,為了逐鹿中原,統(tǒng)一中國,十分需要借重士的力量,因此紛紛“養(yǎng)士”,形成了一種社會風氣。如春秋晚期,齊國的田常,早在齊景公時就施惠于“士”。每殺—頭牛,僅取“一豆(四升)肉”,其余的都用來供士食用。每到年底,田常僅取“二制”,即兩匹布帛,其余的分給“士”做衣服穿。又如戰(zhàn)國初期的魏文侯草賢禮士,他周圍有一大批知識分子。戰(zhàn)國中期.齊威王、宣王之時,在都城臨淄西門外設謖下學宮,招探天下文人學士,在那里講學和著書立說.議論朝政。后來的“四公子”,即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他們“養(yǎng)士”多達幾千人。戰(zhàn)國后期秦國的呂不韋,也有“食客三千“,多為有一技之長者,“士”中許多優(yōu)秀人物受到重用,甚至出為卿相,如商鞅、吳起等,學術活動也受到鼓勵和資助。
此外,當時諸侯各國致力于富國強兵,對學術研究采取寬松的政策也有密切的關系。特別是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對“士”往往都采取寬容的政策,允許學術自由。這就為“士”著書立說、發(fā)表個人的意見,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從而大大促進了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解放。
百家爭鳴的主要基地稷下學宮是最為典型的例證。
戰(zhàn)國時代,由于齊國經濟發(fā)達、政治開明,以及良好的文化政策,齊國君王給予士人的優(yōu)厚物質待遇。吸引了當時幾乎所有的著名學派匯集稷下。而稷下學宮成為百家爭鳴的極其引人注目的學術場所。并使諸侯各國羨慕不已,紛紛效而仿之,幾乎無一例外,成為了當時的一種模式。
稷下學宮的創(chuàng)建與興衰歷史,基本上與田齊政權共始終.隨著田齊的強弱而興衰。學界比較普遍的看法是創(chuàng)建于田氏取代姜族,奪取齊國政權后的第二代國君齊桓公田午時期;發(fā)展于齊威王時期,興盛于齊宣王時期;中衰于齊憫王時期;中興于齊襄王時期;亡于齊王建,秦滅齊時。大約存在了150年,但對后世產生的深遠的影響直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