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虛無主義的觀點是什么
近期,持歷史虛無主義觀點的人已經從曲解歷史事實和顛覆歷史評價轉向對唯物史觀發起攻擊。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虛無主義的觀點是什么,希望能幫到你。
歷史虛無主義的觀點是什么
第一歷史是過去的一切的總和,它真實地存在過,然而永遠無法被真實、完整地重現,人類只能通過自身具有的、通過理性和經驗形成的認知框架去認識、理解和描繪第一歷史,這就是第二歷史,也是我們能夠獲得的“歷史”。第二歷史是被人敘述出來的“歷史”,它可能無限接近第一歷史,但它永遠不可能是第一歷史,注定會產出隨敘述者的觀察視角、認知框架、意識形態的不同而不同的觀點、結論。
海登懷特認為歷史是混沌的、碎片化的事件的集合體,它在歷史敘事中展現出來的仿佛一本小說般的有頭有尾來龍去脈俱全不過是歷史敘事者的編織。柯文《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運動》這本書的書名我認為有助于本答案的讀者理解這一觀點。無需閱讀此書,讀者即可從此書書名看出,“歷史”至少通過三種不同的敘事方式展現出了三種形態:
1.歷史事件親歷者本人的敘事。它以口述、日記、回憶錄等方式,展現了事件親歷者本人眼中(很難說是心中)的歷史事件,它的“在場感”很強,但是觀察視野通常非常狹窄,帶著強烈的感情色彩(這對于我們認識歷史是利弊同在的),同時,存在著下意識的掩飾、不經意乃至刻意的遺忘,甚至是自我構建的虛假記憶。隨著時間的流失,這些以“回憶”呈現在世人眼前的“歷史經歷”它們同“歷史”到底是什么關系?
2.歷史學家筆下的歷史事件。歷史學家通過廣泛地搜集原始材料,構建起對某一歷史事件或者某一段歷史時間段的宏大敘事,《XX史》是這種敘事典型的命名方式。我們閱讀優秀的歷史著作時,往往會有一種開了上帝模式的感覺。歷史學家的敘事不但擁有全見的上帝視角,而且還能全知般的找出兩個以上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更能從中總結出某種支配性的超越于歷史本身的規律(這種規律到底叫絕對精神還是叫歷史唯物主義抑或其他的啥啥啥倒是次要)。這種歷史敘事的基本要求就是歷史學家必須盡可能客觀中立的敘事,拋棄自身的情感判斷。但這完全是不可能的。歷史學家再怎么開上帝模式,他們也不可能是上帝。因此這種敘事從一開始就是可以被懷疑的。進一步質疑,歷史事件之間存在著時間上的連續性,但不代表著它們之間存在著因果上的相關性。李四打了張三一巴掌,張三把李四殺了,看起來具有強因果性,但存不存在張三完全不在意李四這一巴掌,他只是個神經病,突然起意想殺人而李四離他最近這種可能性呢?十年前研究張三殺人事件的歷史學家告訴你前者,十年后研究深入發展,歷史學家的敘事變成了后者。再過十年歷史學家會怎么說呢?天知道。更何況,歷史學家說的并不是”歷史“。因此從這種因果關系出發寫成的如同小說一般有起因經過結果并總結出太史公曰的敘事到底跟”歷史“有什么關系?
3.官方宣傳口徑中的神話。一般以官方歷史教科書形式出現。歷史神話可能是完全的編造,但更多的是把歷史的某一面告訴給治下人民,并且強調這就是“歷史”,除此之外都是謊言。歷史神話可以被看成是謊言,但說真的,人類認識的歷史可能都是謊言。我不知道謊言重復一千遍會不會成為真理,但是歷史的某一面在長期的宣傳、教育之下會成為接受這一宣傳、教育的群體所擁有的共同記憶,從而成為維系這一群體的超自然聯系和鞏固統治集團地位的強有力武器。這是人類所有政權公開的秘密。
所以我認為,歷史虛無主義的核心問題在于“人類有無可能認識第一歷史”,這更多的是一種哲學性的思辨,我無法判斷對錯,也覺得不可能判斷出對錯。我個人的觀點是,人類永遠也無法真正認識第一歷史,但是第二歷史的不同敘事之間,存在著是否更接近第一歷史的差別。有些人徹底否定了第二歷史的差別,比如我本科一個同學跟我討論歷史,他謬誤太多被我不斷打臉,最后惱羞成怒說誰他媽知道真正的歷史,書上寫的都是作者自己編的,教科書都他媽騙人的;有些人追問認識第一歷史的可能性,比如我本科一個學長嚴肅地告訴我“批判”本身是不可能的,因為批判者永遠不可能真正理解被批判的對象。
至于國內官方針對的"歷史虛無主義”,主要是針對某些否定“中國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TG、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這個官方神話的歷史敘事而言,概而言之,否定近代史上中國必然走向社會主義道路、TG必然成為中國領導者這一結論的,就是官方批判的歷史虛無主義者,也就是持不同歷史觀者。
這種批判當然是扯淡,官方搞的這一套學術政治從出發點上是非常有問題的,但說句實在話,這種打擊針對的對象里面,有些我也想抽幾耳光。
歷史虛無主義么蔣介石為紅軍長征“放水”。
這幾年,有人強調蔣介石為了統一西南,將之建成抗戰的大后方,故意放紅軍突圍,并驅趕其進入云貴川,然后中央軍趁機尾隨而入。如蔣緯國在其口述自傳中說:“當時與其說是沒有包圍成功而被中共突圍,不如說是我們放水。”他還評論:“以當時的情況來說,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政治戰略,我們隨著共軍進入云貴川,使中國達成真正的統一。”海外一位女作者說:“毫無疑問,蔣介石有意放走了紅軍主力、中共中央與毛澤東”,“蔣介石此時的戰略計劃是把四川建成將來對日本作戰的大后方,即他所說的‘復興民族之根據地’”。她甚至徑直斷言:“蔣介石放走紅軍還有一個更秘密的純私人動機:他要斯大林釋放在蘇聯做人質九年的兒子經國。”
不難看出,這種觀點一方面是為蔣介石“追剿”失敗辯解,另一方面的潛臺詞則是認為紅軍長征之所以能成功,是由于蔣介石故意“放水”。這就貶低了紅軍的英勇善戰和毛澤東的軍事指揮。事實上,這一觀點根本不能成立。試想,如果蔣介石有意“放水”紅軍去西南,他為何在西去路上部署多道封鎖線,紅軍又為何會在湘江一戰中損失過半?如果蔣介石有意驅趕紅軍去四川,紅軍為何會北渡長江受阻,不得不四渡赤水,費盡周折地在敵人包圍圈中來回穿梭?如果蔣介石有意放走紅軍,他又為何不斷嚴令部下加緊追剿,并在日記中屢屢對未能“一網打盡”紅軍表示懊惱?顯而易見,蔣介石“放水”長征說是一種牽強附會之臆測。
看了歷史虛無主義的觀點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