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傳承發展介紹
《周易》在西漢時期就被列為六經(易,詩,書,禮,樂,春秋)之首。在我國文化史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秦始皇焚書時亦不敢毀傷它。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周易的傳承發展介紹,歡迎大家閱讀:
周易的傳承發展介紹
在中國文化的領域中,自經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之后,由他編著了六經,贊述《周易》以來,關于《周易》易學的傳承,在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以及范曄的《后漢書》中,都記載有孔子以下的易學傳承的系統。但自詔、宋以后,我們所讀的《周易》,關于《十翼》的排列程序,事實上,大多都是根據漢末王弼的排列的。他把乾、坤兩卦的文言,拿來放在本卦下面。同時把《系列》的中間次序,有些地方也照他自己的意思來顛倒安排。等于我們現在讀的《大學》一書,那是經過宋儒的安排,并非原本的《大學》的次序?,F在對于研究《周易》來計,這點應當注意及之。自孔子至戰國末期的易學:孔子授商瞿。商瞿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臂子弓(其人是荀卿之子)。子弓授燕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莊。此其一。又,孔子歿,子夏也講易學于河西。但受到孔門同學們的駁斥,認為他對于易學的修養不夠,所以子夏以后的傳承,并沒有太準確的資料。唯所世留傳有《子夏易傳》一書,真偽難辯,但確具有古代“易學”思想上的價值。此其二。西漢的易學:田何授(東武)王同子中、(洛陽)周王孫、(梁)丁寬、(齊)服生,四人皆著《易傳》數篇,但后世已散佚。其次,自(東武)王同子中一系,再傳楊何,字元敬。無敬傳京房。房傳梁丘賀。賀傳子臨。臨傳王駿、丁寬一系,又再傳田王孫,王孫傳施,傳張禹,禹傳彭宣。以上都是著名專長易學學者的傳承。至于陰陽、納甲、卦氣等易學,自田何到丁寬之后,又另有一系。主陰陽、卦氣之說的,由王孫孟喜。喜再傳焦贛,字延壽。著有《易林》一書,迥然打破《周易》的蹊徑。又另一京房,承傳焦延壽的易學,著有《京房易傳》一書,開啟象數易學的陰陽“納甲”之門。東漢與后漢的易學:西漢的易學,到了東漢時期,其間的傳承似乎已經散失不備。因此象數之學與易理的分途,也便由此而形成了。后漢的易學,傳承的系統更不分明。此時的著名易學大家,便有馬融、鄭玄、荀爽、劉表、虞翻、陸績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其中以荀爽的易學,曾經有后人采集當時的九家易學合成一編的論友誼賽,故在后世研究易學中,經常有提到“九家易”或“荀九家”的名詞,就是對此而言。鄭玄的易學,開始是學京房的象數。后來才舍離京學,專學費直之說,以孔子《易傳》來解說易學。漢末的易學,大概都跟著荀爽、虞翻的腳跟而轉,愈來愈加沒落,因此才有青年才俊的王弼的起來別走一途,專從老、莊玄學的思想而說《易》了。最為遺憾的,后世的易學,大體上又一直跟著王輔嗣的腳跟在轉,不能上窮碧落,下極黃泉,直迭羲皇之室。
“東方古文化”是以中國為發源地,流傳及盛行于東南亞國家,至今被世界各國所接受,它是經久不衰的一種古文化,已經歷3—5千年,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化體系,不但是哲學思想體系,也包含科學體系。
古文化稱為“東方文化”核心,從它創造形成至今,是中國文化遺產。但至今,大部份在東南亞國家弘揚和應用更為廣泛,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促進了歷代社會進步和經濟的發展。
李瑞環主席在紀念孔子誕辰2550周年大會上講過: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所創建的儒家學說博大精深,包括了政治、經濟、哲學、倫理、教育、藝術等方面的思想和主張。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對于中華民族的形成、繁衍、統一、穩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于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做了極其重要貢獻,有著超越時代,超越國界的深遠影響。儒學的許多重要論著,特別是做人、處事、立國的至理名言,至今還被人們廣泛引用。
道教源于中國,佛教源于印度,在東南亞一帶流傳不息,它們教義宗旨,都是以勸善為主,解除人生私欲心,且能超脫凡人,解脫人生痛苦,面對世間復雜矛盾,并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明理論,它更有科學一面,特別道教中科學含量之高??梢杂谜軐W和倫理道義去解決它,把人類引向文明豁然的前景,是人生文明的標志,它發放出世界人民信仰的不可磨滅的光環。如《老子》學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理論,為世界破譯生物遺傳密碼起了作用,DNA的堿基由三聯體組成才64個排列順序,形成八卦三聯體規律性。
《周易》包含著象數和義理兩方面,但實際上象與數,義與理還可細分?!吨芤住芬棕苑从呈挛镞\行規律的分類,爻反映各類的不同發展階段,這相對應宇宙信息發生使天、地、人、事的演變和發展規律。20世紀80-90年代曾邦哲從系統綜合理論發展了結構論提出“太極圖是元氣本原、陰陽變易、卦序組織和道、器觀念的綜合”,認為是中國文化特有的一種同型、同構數學模型的圖式邏輯體系,涉及到宇宙的本原論、演化論與建構論以及“道”精神與“器”物體觀念的模型化邏輯思維方法體系。
《周易》的發展方向應該從預測學、認識學和行為學三個方面進行研究運用:
1.預測學
“義”反映了倫的意義,64卦六親關系,體現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差別。“理”是對事物規律和道理的探討,是易理、易道的分析,應用《周易》提出的道理對事物如何形成和發展進行解釋。
2.認識學
現代思維科學把人類大腦的思維方式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理性認識思維,也就是邏輯思維,一類是感性認識思維,也就是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從認識學角度研究《周易》,我們應該從感性思維上認識她?!吨芤住芬宰詈唵蔚年庁?、陽爻兩上符號來概括和演繹萬事萬物,充分體現了萬事萬物辨正統一和矛盾統一的現代哲學思想。“一陰一陽謂之道”《周易》的發展離不開對易學哲學體系研究,真正結合“學”與“術”兩方面一起進行研究,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3.行為學
《周易》歷代是人們修身、齊家、平天下的哲學之書,這也是我們研究和應用《周易》的最終目的——指導學習、工作、處世等日常行為。根據《易傳 系辭上》所講:“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我們就應該肯定:《周易》的象數理義在結構上是一個一氣呵成的,具有連續性和完整性。應用和發展《周易》的占筮性質和哲學性質,發展《周易》成為一部行為學經典?!吨芤住?4卦、384爻解說其實就是一部行為學經典,如易卦《乾為天》初爻:初(注:初指初爻)九(注:九為陽爻,六為陰爻),潛龍勿用。講明事物正處在一個將要發生而沒有發生的時期,如龍在潛伏之中,不能動也不宜動。人們處在這一時期的時候,需要晦養、需要等待時機,不宜輕舉妄動,以免招惹不必要的麻煩。
周易的主要貢獻
聶文濤老師說,《易傳·系辭上》第九章是對《易》最重要的講解,通過這里的講解可以了解《易》對世界文明所作的貢獻。聶文濤老師認為,《易》對當今世界文明的重要作用沒有被充分認識,是因為對這一章內容的解讀不夠。本章的譯文和解說是至關重要的。
1.《易》確立了二進制和十進制數。
離開了十進制和二進制,今日世界的科學技術就沒有了根基。可以參見聶文濤老師的網文《走出加法的世界》,全文短小精練,描述了從加法運算到高等數學的數字計算規律。天數和地數是二進制,由此確立十進制數。
2、《易》確立了數學的任務。
數學是用了描述世界和預見世界發展的。因此,才有數字對方位、對季節、對變化的計算。
3.《易》開始了對除法和余數的研究。
用四個四個數,然后觀測余數,這種對數字規律的研究是從多久遠的上古開始的啊!
4.《易》啟蒙了中國古代生命哲學。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黃帝內經》把這里的數字清晰的表達為萬物的生成描述。由此出現了被無數中國人視為最神秘的河圖。
[原文]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于扐以象閏,故再扐而后掛。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
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譯文](數一下)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奇數)五個,地數(偶數)五個,五個方位擁有這些數字并且與特定的數字吻合(構成河圖)。天數累加起來是二十五,地數累加起來是三十,天地之數總和是五十五,據此形成的變動和轉化可以施展鬼神莫測的運算。
計算大衍的數字用(蓍草)五十,用其中的四十九,分成兩份憑此取象兩儀,再掛出一個取象三才,把這兩部分四個四個的數取象四季,如果有不夠四個的剩余用手指夾起來取象閏月,所以要重新用手掛起來。(這樣兩部分如有剩余,在手指所夾的和就是四)。
計算乾卦的數字用二百一十六,坤卦的數字用百四十四,兩項一共三百六十,正是一年的日子。
計算《易》上下兩篇的數字用一萬一千五百二十,正是天地萬物的數字。
因此,用四來衡量就形成易數,天地之數(十)的存在和八個方位的變化就形成了卦象,八卦成為天地之道的縮小版。把八卦用以拓展,遇到類似的問題就延伸八卦的作用,天下具有生機活力的事情都可以推算了。
(八卦)彰顯道的神妙和德的作用,因此可以用來應對一切,可以用來保佑自己如同神靈一樣??鬃诱f:“了解變動和轉化規律的人,難道了解神靈的所作作為嗎?”
看了“周易的傳承發展介紹”還想看:
1.玄學和玄學家
2.中國茶文化的傳承精神
3.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選修政治試卷考試卷的內容能夠檢測出學生們對...
4.學傳統文化心得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