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為什么餓死在寺廟
毛澤東對蕭衍有兩段著名的評論:“蕭衍善攝生,食不過量,中年以后不近女人。然予智自雄,小人日進,良佐自遠,以至滅亡,不亦宜乎”、“‘專聽生奸,獨任成亂’,梁武有焉”。那么到最后梁武帝為什么餓死在寺廟?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是唐代詩人杜牧的名作,詩中以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南朝佛教的興盛。南北朝時,佛教大盛,南朝梁武帝蕭衍是位吃齋信佛、極力倡導發展佛教的皇帝,他曾四次舍身到同泰寺(今南京雞鳴寺)當和尚。
所謂舍身,一是舍資財,即把自己的所有身資服用,舍給寺廟。還有一種是舍自身,就是自愿加入寺廟為眾僧服役。梁武帝于公元527年、529年、547年三次舍身。舍身第一次是4天,最后一次長達37天。而每一次都是朝廷用重金將其贖回。寺廟因他又獲得了可觀的收入。他在位時,佛教在梁朝盛極一時,光當時的建康城內外就有佛寺500多所,僧尼10萬余人。公元504年,他親自率領僧俗2萬人在重云殿的重云閣,撰寫了《舍道事佛文》。
梁武帝一心崇佛,荒廢了朝政,社會矛盾不斷激化。梁武帝早年無子,過繼侄兒蕭正德為嗣子做太子,后來梁武帝生了個兒子,取名蕭統,隨即被立為太子,而侄子蕭正德被改封為西豐侯。這讓蕭正德心里憤憤不滿。正在此時,東魏大將侯景因與政敵高歡不合,轉投了梁朝,梁武帝封他為河南王。侯景為人陰險奸詐,他看到皇族矛盾重重,認為有機可乘,于是勾結蕭正德起兵發動政變,答應事成之后讓蕭正德做皇帝。
最后叛軍攻進了建康城,困住了宮城,后又引武湖水去漫宮城。梁武帝這位和尚皇帝被困在宮里。一籌莫展,也沒有人去過問他,這位皇帝最后竟被活活餓死在宮里,無獨有偶,《中華野史鏡鑒》上也曾記載:“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三月,侯景攻下宮城。蕭衍飲食斷絕,口中苦澀,連呼:“蜜!蜜!”最后餓死于凈居殿,時年86歲,蕭正德最終也沒做成皇帝,事成后就被侯景殺死了。
人物評價
《梁書·本紀第三·武帝下》:“齊季告終,君臨昏虐,天棄神怒,眾叛親離。高祖英武睿哲,義起樊、鄧,仗旗建號,濡足救焚,總蒼兕之師,翼龍豹之陣,云驤雷駭,剪暴夷兇,萬邦樂推,三靈改卜。于是御鳳歷,握龍圖,辟四門,弘招賢之路,納十亂,引諒直之<矢見>。興文學,修郊祀,治五禮,定六律,四聰既達,萬機斯理,治定功成,遠安邇肅。加以天祥地瑞,無絕歲時。征賦所及之鄉,文軌傍通之地,南超萬里,西拓五千。其中瑰財重寶,千夫百族,莫不充牣王府,蹶角闕庭。三四十年,斯為盛矣。自魏、晉以降,未或有焉。及乎耄年,委事群幸。然朱異之徒,作威作福,挾朋樹黨,政以賄成,服冕乘軒,由其掌握,是以朝經混亂,賞罰無章。‘小人道長’,抑此之謂也。賈誼有云‘可為慟哭者矣’。遂使滔天羯寇,承間掩襲,鷲羽流王屋,金契辱乘輿,涂炭黎元,黍離宮室。嗚呼!天道何其酷焉。雖歷數斯窮,蓋亦人事然也。”
魏徵:“布澤施仁,悅近來遠,開蕩蕩王道,革靡靡商欲,大修文學,盛飾禮容,鼓扇玄風,闡揚儒業,介胄仁義,折沖樽俎,聲振寰區,澤周遐裔,干戈載戢,凡數十年,濟濟焉,洋洋焉,魏晉以來,未有若斯之盛也。”不過武帝并非沒有缺點,魏徵亦曾不客氣的批評道:“慕名好事,崇尚浮華,抑揚孔墨,流連釋老,或終夜不寐,日旰不食,非弘道以利物,唯飾智以驚愚,且心未遣榮,虛廁蒼頭之位。高談脫屣,終戀黃屋之尊。”
朱敬則:“梁高祖聰明文思,寬厚通博,生而神異,動多奇怪,此天表也。永元之初,群賢受命,竭懷輔正,盡力康衢。細隙未開,纖塵不動,而雄圖英算,孤識獨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