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時期北周皇帝宇文邕介紹
導讀:宇文邕,自幼孝敬,聰明有才識,他的父親宇文泰說:“繼承我的大業的人,必定是宇文邕。”
南北時期北周皇帝宇文邕介紹
北周武帝宇文邕(543年―578年),字禰羅突,鮮卑族,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人,北周文帝宇文泰第四子,南北朝時期北周第三位皇帝。公元560年—578年在位。宇文邕在位期間,誅殺權臣宇文護,擺脫鮮卑舊俗。整頓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國勢強盛。宇文邕生活儉樸,能夠及時關心民間疾苦。公元575年,宇文邕大舉進攻北齊,并于一年半后滅北齊。公元578年,宇文邕率軍分五道伐突厥,未出發即病死,英年中逝時年僅36歲,謚號為武皇帝,廟號高祖。
宇文邕,字禰羅突,西魏大統九年(543年)出生于同州,是西魏權臣和北周奠基人宇文泰的第四子,北周孝閔帝宇文覺和北周明帝宇文毓的弟弟,母為叱奴太后。
宇文邕,自幼孝敬,聰明有才識,他的父親宇文泰說:“繼承我的大業的人,必定是宇文邕。”
宇文邕電視劇
宇文邕十二歲的時候,被封為輔城郡公。孝閔帝宇文覺稱帝建立北周后,拜為大,出鎮同州。周明帝宇文毓即位后,遷任柱國,授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武成元年(559年),任大司空、治御正,并進封為魯國公,領宗師。甚得明帝的寵愛,朝廷大事,多有參與。宇文邕性格沉穩有遠識,非因顧問,終不輒言。明帝經常感嘆說:“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宇文邕為政舉措:
建德二年(573年),宇文邕確決三教先后,以儒為先,道次之,佛教最后。
建德三年(574年)五月十五日,周武帝不怕死后下地獄的威脅下詔“禁佛、道二教,經書、佛像盡毀,并令沙門、道士還俗為民。并禁諸淫祀,禮典所不載者,盡除之。”一時間,北周境內“融佛焚經,驅僧破塔……寶剎伽蘭皆為俗宅,沙門釋種悉作白衣”。
建德六年(577年),北周滅北齊后,針對繼續發展的佛教實體,立即推行滅佛政策,毀寺4萬,強迫300萬僧、尼還俗,相當于當時總人口數十分之一的人重新成為國家編戶,使寺院占有的大量人口開始向國家納稅服役,這對急需兵源和財力的封建朝廷來講,其意義之重要不言而喻。而在宇文邕禁止佛教之外,起初亦禁止道教。
宇文邕人物評價
總評
《周書》、《北史》:帝沉毅有智謀。初以晉公護專權,常自晦跡,人莫測其深淺。及誅護之后,始親萬機。克己勵精,聽覽不怠。用法嚴整,多所罪殺。號令懇惻,唯屬意于政。群下畏服,莫不肅然。性既明察,少于恩惠。凡布懷立行,皆欲逾越古人。身衣布袍,寢布被,無金寶之飾,諸宮殿華綺者,皆撤毀之,改為土階數尺,不施櫨栱。其雕文刻鏤,錦繡纂組,一皆禁斷。后宮嬪御,不過十余人。勞謙接下,自強不息。以海內未康,銳情教習。至于校兵閱武,步行山谷,履涉勤苦,皆人所不堪。平齊之役,見軍士有跣行者,帝親脫靴以賜之。每宴會將士,必自執杯勸酒,或手付賜物。至于征伐之處,躬在行陣。性又果決,能斷大事。故能得士卒死力,以弱制強。破齊之后,遂欲窮兵極武,平突厥,定江南,一二年間,必使天下一統,此其志也。
宇文邕歷代評價
宇文泰:“成吾志者,必此兒也。”
宇文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虞世南:“周武驍勇果毅,有出人之才略,觀其卑躬勵士,法令嚴明,雖勾踐、穰苴,亦無以過也。但攻取之規,有稱於海內,而仁惠之德,無聞於天下,此猛將之奇才,非人君之度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