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田制的概況及影響
屯田制指的是利用士兵和農民墾種荒地,以取得軍隊供養和稅糧.又有軍屯,民屯和商屯之分.商屯亦稱鹽屯,明鹽商為了便于在邊境地區納糧換鹽而辦的屯墾.這是在明朝了,而民屯和軍屯就是所說的屯田.而屯田制就是以屯田為目的而建立的一種制度,由曹操建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屯田制的概況及影響,希望對你有用!
屯田制圖片
屯田制的概況
以軍隊戍邊屯田,西漢時就常用于開拓和駐守西北邊疆。漢文帝時,大臣晁錯就曾建議"徙民實邊"。漢武帝時,趙充國建議「屯田」於邊防,戍衛與墾耕并顧,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臺和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此一方法用意,既可解決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之下自力更生,又可使兵力在守防時亦不白花人力,乃一舉兩得之構想。但是直到東漢末年,所有屯田的構想與實施都只限于避免從異地長途運輸糧食,解決邊境守備軍隊之需,并不作為經濟和社會制度。
而最早提出屯田制度的則是曹操麾下的棗祗,此外還有韓浩,而實行者包括任峻和曹魏時期的鄧艾等。曹操與他奠基的曹魏政權整合軍屯與民屯,在各地設立田官專門負責屯田。屯田制逐步確立后,成為了國家政權的錢糧收入來源,同時也解決了屯田軍民本身的生計。
早在隨曹操鎮壓黃巾軍馀部時,棗祗就對亦戰亦耕、兵農合一的做法產生了極大興趣,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擊敗了潁川汝南的黃巾軍,奪得了一大批耕牛、農具和勞動力。棗祗建議曹操利用這些農具,在許昌一帶開墾土地,實行屯田,以解決糧食問題。曹操采納了他的建議,并任命他為屯田都尉,全權負責屯田事宜。棗祗首先將荒蕪的無主農田收歸國家所有,將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軍隊的編制編成組,由國家提供土地、種子、耕牛和農具,由他們開墾耕種,獲得的收成由國家和屯田的農民按比例分成。屯田實施的第一年,就得谷百萬斛,曹操于是下令郡國都置田官,招募流亡百姓屯田。后來又接受棗祗的建議,下令軍隊屯田,屯田制得到廣泛推行。
曹魏時期實行屯田制
屯田制自古有之,并非曹操首創。但曹魏屯田的規模和作用之大卻是空前絕后的。關于曹魏興辦屯田,史書皆有記載:
是歲(建安元年),用棗祗、韓浩等議,始興屯田。(《三國志》)
公曰:"夫定國之術,在于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歲,乃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魏書》)
起初招募人民屯田時,人民一怕得不到實惠,二怕軍事編制的束縛,因此多有逃亡之舉。于是曹操采納了袁渙的建議,即變強迫為自由應募,新政策受到了百姓的歡迎,屯田得以順利進行。
近代史家把曹魏屯田分為軍屯和民屯,二者都是戰爭時期的產物,為供應軍糧而興辦,必要時參加民屯的勞力同樣需執戈對敵。不同之處在于,屯田民主要從事農墾生產,而軍士以攻防為主。從時間來看,民屯始于建安元年(196年),軍屯始于建安之末,所以本文主要介紹的是民屯。
王夫之對屯田制的評價:
曹孟德始屯田許昌,而北制袁紹,南折劉表;鄧艾再屯田陳、項、壽春,而終以吞吳;此魏、晉平定天下之本圖也。屯田之利有六,而廣儲芻糧不與焉。戰不廢耕,則耕不廢守,守不廢戰,一也;屯田之吏十據所屯以為己之樂土,探伺密而死守之心固,二也;兵無室家,則情不固,有室家,則為行伍之累,以屯安其室家,出而戰,歸而息,三也;兵從事于耕,則樂與民親,而殘民之心息,即境外之民,亦不欲凌轢而噬龁之,敵境之民,且親附而為我用,四也;兵可久屯,聚于邊徼,束伍部分,不離其素,甲胄器仗,以暇而修,卒有調發,符旦下而夕就道,敵莫能測其動靜之機,五也;勝則進,不勝則退有所止,不至駭散而內訌,六也。有此六利者,而粟米芻槀之取給,以不重困編氓之輸運,屯田之利溥矣哉!諸葛公之于祁山也,亦是道也;姜維不能踵之,是以亡焉 。
雖然,有其地,有其時矣。許昌之屯,乘黃巾之亂,民皆流亡,野多曠士也;兩淮之屯,魏、吳交爭之地,棄為甌脫,田皆蕪廢也;五丈原之屯,秦、隴、階、文之間,地廣人稀,羌、胡據山澤而棄平土,數百里而皆艸萊也。非是者,可屯之地,畸零散布于民田之間,而分兵以屯之,則一散而不可猝收矣。奪民熟壤以聚屯,民怨而敗速矣。此屯之必以其地也。 屯之于戰爭之時,壓敵境而營疆場,以守為本,以戰為心,而以耕為余力,則釋耒耜、援戈矛,兩不相妨以相廢。若在四海蕩平之后,分散士卒,雜處民間,使食利于耕,而以戰守為役,則雖有訓練鉗束之法,日漸月靡于全軀保室、樸鈍偷安之習,而天下于是乎無兵。故唯棗祗、鄧艾、諸葛可以行焉,而后此之祖以安插天下之兵,是弭兵養懦之術也,故陵夷衰微而無與衛國。此屯之必以其時也。 法有名同而實異,事同而效異,如此者多矣。謀國者不可不審也。
屯田制的影響
東漢末年蝗災為患,社會亦十分動蕩。農耕設施受到戰爭破壞,更兼壯丁被軍閥強徵入伍,農作收成大為減少,糧食供應十分短缺,甚至傳聞有人吃人的事件發生,曹操此一制度抒緩當時中國北方糧食需求的壓力。
棗祗首倡屯田制的實施,使長期遭受戰爭破壞的北方農業生產,在短期內得以恢復并穩定了下來。失去土地的農民又重新回到土地上來,許多荒蕪的農田也被開墾,政府積存了大量的糧食。"數年中所在積粟,倉稟皆滿",使曹操"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屯田制的實施,不僅為曹操解決了令人頭疼的軍糧問題,而且還為他爭取了大量的人口,加快了統一北方的進程。
由棗祗首倡實施的"屯田制",不僅在當時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而且為后世開創了一種大規模的寓兵于農、兵農合一的先例,為歷代封建統治階級所不同程度地仿效,在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曹魏時期的名將鄧艾,在屯田實踐亦有重大貢獻。
屯田制的評價
香港首富及著名企業家李嘉誠在其為《世紀三國-曹操之霸者勝出》一書所作的序言中分析:「『屯田制』使魏國大大提高糧食產量,一年收獲百萬斛,使軍糧不再短缺。令曹操有雄厚的資本作支援,而在軍事上占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