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菲律賓是怎樣的
古代菲律賓人的祖先是亞洲大陸的移民。根據菲律賓文化考古論證,早在25萬年前的冰河時代,菲律賓群島上已有人類活動。這些原始人通過當時連接亞洲大陸和菲律賓群島的“陸橋”進入菲律賓。
他們住在洞穴里,以原始石器作為主要工具,采集野果和捕捉動物充饑,過著原始的采集生活。后來,這種原始人連同當時生活在菲律賓群島上的象、 犀等大型哺乳動物都滅絕了。
在2.5萬年以前,又有一批亞洲矮黑人通過“陸橋”來到古代菲律賓。若干世紀以后,由于巨大的冰川溶化后增加了水量,使海水上洗,淹沒了陸橋,矮黑人被迫永久定居在群島上。
約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先后有兩批馬來人移居到菲律賓,帶來了新石器時代文化。這些移民在菲律賓群島上繁衍生息,開創了菲律賓歷史和文化的淵源。
公元前1000年,菲律賓群島出現了青銅工具,隨后又有了鐵器。金屬工具的使用,使生產力得到了很大發展,農業生產增長,有了剩余產品,這為私有制和剝削制度的出現創造了物質條件。
據菲律賓文化史料的記載,在10~16世紀,菲律賓群島上出現了許多由土著部落和馬來族移民建立起來的割據王國。如中國宋代史籍中就記載了麻逸、山均、白蒲延、蒲里晰、沙華公、薄端等國。元、明代史籍記載了麻里嚕、 民多朗、蘇祿呂宋、合貓里(在今呂宋島南部)、馮嘉施蘭、沙瑤、 古麻刺朗(在今棉蘭老〉等國。
延伸閱讀:
菲律賓在很早以前,是以呂宋、麻逸、蘇祿、胡洛等地的名稱聞名的。公元三世紀左右,同中國友好往來。14世紀前后,菲律賓出現了由土著部落和馬來族移民構成的一些割據王國,其中最著名的是14世紀70年代興起的海上強國蘇祿王國。[4]
早在唐朝時期中國人就與菲律賓各地有貿易往來,在菲律賓當地,考古發掘甚至發現有日期在3世紀的中國瓷器。西元1417年明永樂十五年,蘇祿群島上的三位國王東王巴都葛叭哈喇,西王麻哈喇葛麻丁、峒王巴都葛叭喇卜率領家眷一行340人組成友好使團,前來中國進行友好訪問,受到明永樂皇帝朱棣的隆重接待。辭歸時,永樂皇帝又加封三王黃金、白銀、玉帶、錦帛等,派專員沿京杭大運河南下。鄭和下西洋艦隊多次至菲律賓。
蘇祿是今天菲律賓的蘇祿群島。1726年(雍正四年),蘇祿國王再次遣使到清廷朝貢。1754年,蘇祿國王上表乾隆帝請以蘇祿國土地、丁戶編入中國版籍,乾隆帝婉言謝絕。
1713年清世宗雍正九年,根據東王后裔入籍中國的請求,摺奏清廷,題定以漢字溫、安二姓入籍中國,成為中華大民族中的一員,東王后裔迄今已傳至21代。
政治動向
菲律賓增兵南沙中業島 加強對南海7座島嶼掌控
從2014年1月4日起,菲律賓軍隊開始輪換部署于南沙群島中業島上的空軍和海軍分遣隊。《菲律賓星報》5日報道稱,菲“卡拉延市”奧農證實要在這個島部署新的部隊。菲律賓西部軍區司令部已用海軍飛機為中業島往返運送新的空軍部隊。
菲軍駐扎中業島,主要是為了加強對其占據的南海7座島嶼和2個沙洲的掌控。事實上,菲軍增兵南海自2013年12月起就已陸續展開,當時菲軍第二艘“漢密爾頓”級巡防艦被部署到巴拉望島附近海域。
菲律賓鼓勵漁民繼續到南海捕魚 稱后面有人保護
2014年1月12日,日本防衛大臣小野寺五典在出席自衛隊演練時稱,中國要求外國漁船進入南海須經批準的法規“威脅國際秩序”,還稱“這不僅是我個人,而且是整個國際社會的看法”。而在南海爭議中與中國激烈對抗的菲律賓則表示,不承認中國的該法規,鼓勵該國漁民繼續到南海捕魚,“必要時將提供保護”。菲律賓總統府副發言人瓦爾特稱,菲律賓漁民在南海“菲律賓專屬經濟區和公海”捕魚無需中國批準,“沒有人能在國際法下將公海隸屬于本國主權下”。《菲律賓每日問詢者報》報道,一個“左翼”菲律賓漁民組織寫信給將離任的中國駐菲大使馬克卿,“謙遜地”要求中國撤銷南海法規,還要求“中國政府在處理‘西菲律賓海’(即南海)沖突時格外慎重。如果北京尋求同其他聲索國雙邊和國家間對話,而非忙于鐵定斷言,這將是更好的。”該信還呼吁南海所有國都應該團結起來,“挫敗美國的干預——從國際視野來看,美國是對全球和平的最大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