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貞觀之治”是指中國唐太宗在位期間的清明政治。唐太宗繼承唐高祖李淵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并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唐朝的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貞觀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現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賢,知人善用;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寧的局面。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盛世,同時為后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貞觀之治簡介
“貞觀”為唐太宗李世民年號,出自《易·系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貞,正,常;觀,示,意即以正道示人[1]。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績一直為后世所傳頌。唐太宗即位后,因親眼目睹大隋的興亡,所以常用隋煬帝作為反面教材,來警誡自己及下屬。
他像荀子一樣,把人民和君主的關系比作水與舟,認識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因此留心吏治,選賢任能,從諫如流。他唯才是舉,不計出身,不問恩怨。在文臣武將之中,魏徵當過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舊臣,曾議請謀殺太宗;尉遲恭做過鐵匠,又是降將,但都受到重用。太宗鼓勵臣下直諫,魏征前后諫事二百余件,直陳其過,太宗多克己接納,或擇善而從。魏徵死后,太宗傷心地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鏡矣。”
太宗在經濟上特別關注農業生產,實行均田制與租庸調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使人民衣食有余,安居樂業。在文化方面,則大力獎勵學術,組織文士大修諸經正義和史籍;在長安設國子監,鼓勵四方君長遣子弟到來留學。此外,太宗又屢次對外用兵,經略四方,平東突厥、定薛延陀、征高句麗、聯姻吐蕃、和高昌,使唐之國威遠播四方。太宗則被西北諸國尊為“天可汗”,成為當時東方是世界的國際盟主。
總之,在太宗執政的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現了一個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武功興盛的治世,史稱“貞觀之治”。
唐太宗在位23年,勵精圖治,對內則整頓國家制度,尊重黎民百姓,安定民生,對外則擊敗北方強權東突厥,擴大了唐帝國對周邊國家的政治及文化的影響。以下分述貞觀之治在各方面的治績:
1.亡隋為戒
隋末民變,使太宗認識「民依於國,國依於民」的道理。隋末之混亂,使二十七歲登基、英氣勃發的太宗時時引以為戒,叮嚀自我克制欲望,囑臣下莫恐上不悅而停止進諫,致力糾正前朝君臣猜疑之失,這是貞觀君臣共濟致治的基本因素。
2.君主賢明
太宗即位後,勵精圖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整飭吏治;經濟上,薄賦尚儉,為政謹慎;亦致力復興文教,令隋末動湯之局得以穩定下來。
3.賢臣輔國
太宗為歷史上少有的英主,因有既往不咎的前提,群臣多為賢能之輩,勇於上諫。賢臣中尤以房玄齡、杜如晦最著,時人稱「房謀杜斷」,其他如李靖、魏徵、尉遲恭等,人才輩出,均名重一時。
4.吏治清明
太宗十分重視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齡省并冗員,派李靖等十三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國,考察風評;規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以便隨時延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勵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
5.平定四夷
太宗對外武功成就顯赫,曾多次對外用兵,先後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谷渾等,由是唐朝聲威遠播,四方賓服,西北各族共尊太宗為「天可汗」。由是國家得以步入安康之世。
太宗即位時年僅27歲,唐王朝在太宗統治下,文治武功均有所發展,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治世。
政治方面
1.用人唯才(選用人才任賢方面)
太宗知人善任,用人唯賢,不問出身,初期延攬房玄齡、杜如晦,後期任用長孫無忌、楊師道、褚遂良等,皆為忠直廉潔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為一代名將。此外,太宗亦不計前嫌,重用建成舊部魏徵、王珪,降將尉遲恭、秦瓊等,人材濟濟。2.從諫如流(納諫方面)
太宗以煬帝拒諫亡國為戒,即位後盡力求言,他把諫官的權力擴大,又鼓勵臣下直諫。朝中以魏徵最能犯顏直諫,太宗多克己善加容納,又如王珪、馬周、孫伏伽、褚遂良皆以極諫知名。
3.完善吏治(吏治方面)
太宗十分重視官吏的清廉,曾命房玄齡省并冗員,派李靖等十三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國,考察吏治;又親自選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將其功過寫在宮內屏風上,作為升降獎懲的依據。另又規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以便隨時延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一時政治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