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紫砂壺的發展歷史
紫砂壺在拍賣市場行情看漲,是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名家大師的作品往往一壺難求,正所謂“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紫砂壺,曾是中國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藝品,現也有機器大批量制造的。制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又名宜興紫砂壺。
宜興紫砂壺的發展歷史
宜興紫砂陶刻由來已久,元人蔡司沾《霽園叢話》里就有“奈于白下獲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隱’草五文字”的記載,這是目前所知在紫砂器物上題刻詞句的最早年代,但僅見諸記載,原物已佚,尚不知是刻于壺底還是壺身。據考證最初的鐫刻大多位于壺底和壺蓋的邊沿而很少見于壺身,其內容也僅僅記載著作者的名號而已。稍后便有在砂壺身上題刻詩句的作品出現,繪畫絕少。明“供春壺”之前的紫砂陶刻是用竹尖刀(制陶工具)在坯體未干時刻制的,其刀刻痕與現代意義上的陶刻味有明顯區別,后發展成用專門的鐵制刻刀在坯將干未干時鐫刻。明清以降,宜興紫砂名氣大盛,紫砂壺以簡括大方之形、淳樸典雅之色和安逸恬靜之態深受文人學士關注,達官顯貴、文人墨客來宜興定制紫砂壺和文房玩具者甚眾,如趙宦光、董其昌、顧元慶、鄭板橋、吳大徵、任伯年等定制的壺器均署室齋名以傳世。紫砂壺成為眾多文人閑士品茗吟詩,風花雪月時的把玩物,其典雅、恬適、樸茂的風格正與文人澹泊、雅致、清麗的審美情趣相吻。
宜興紫砂壺
紫砂壺鐫刻題辭的盛行,推進了文人直接參與創作。有意識地將紫砂壺作為創作的載體者,當推清嘉慶年間的陳鴻壽(字曼生)。陳曼生是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不僅嫻熟于金石書畫,更是嗜壺成癖。他和楊彭年合作設計的紫砂壺,其色含蓄,其質溫潤,其形典雅,亦書亦畫的陶刻藝術“切茶、切水、切壺、切情”,可謂美妙絕倫。由于陳曼生的倡導及一批金石書畫家的參與,推動了紫砂陶刻的發展也大大提高了紫砂壺的品位。陳曼生留下的“曼生十八式”可稱道藝結合的經典, 后世奉為圭皋。曼生之后“壺隨字貴、字隨壺傳”成了文人和匠師合作時共同認可的審美標準。與曼生同時代的梅調鼎,曾在一款稱砣款式的“秦權”壺上題銘: “載船春茗桃源賣,自有人家帶稱來”,其文回味十足,其字遒勁有力,方寸之間便構成壺、字、意、情皆佳的絕妙之作。
宜興紫砂壺起源于何時,這在學術界和紫砂器愛好者之中都進行過仔細的研究和考證。現歸納為兩種說法:
1.宜興紫砂壺始于宋朝。其根據1976年宜興鼎屬鎮地區的羊角山發掘出一條宋代龍窯窯址,出土了許多紫砂陶殘器。另外又有文獻記載,最早見于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有“喜共甌吟且酌,羨君瀟灑有余清”的詩句,梅堯臣也有詩加以贊揚:“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從考古發掘的實物和文獻記載互相印證,具有斷代的參考價值。
2.宜興紫砂壺起于明代。此說的根據參考了明周高起《陽羨茗壺錄》創始篇記載。金沙寺有一僧人習慣用陶缸,所以選用細土加以洗練捏坯為壺,并放在陶穴燒之,遂得以傳世。《正始篇》記載供春為吳氏家僮,而此時吳氏正讀書于金沙寺,供春聰明過人,向寺人、僧人學習制作紫砂的技術,并在實踐中逐漸改變了前人單純用手捏制的方法,改為木板旋泥并配合著竹刀使用。供春充分利用泥陶的本色,燒造的壺造型新穎、雅致、質地較薄而且又堅硬。供春在當時就名聲顯赫,有“供春之壺勝于金石”的說法。是這位民間紫砂藝人最早地把紫砂器推進到一個新境界。鑒于他的名望,其作品也被后世所仿造。自此供春壺成為紫砂壺的一個象征,供春也是中國工藝史上最杰出的代表。目前,對于宜興紫砂壺的起源,多以此種說話為主。?
宜興紫砂壺發展歷程:
明清兩代,伴隨著瓷器的興盛,宜興紫砂壺藝術也突飛猛進地發展起來,從萬歷到明末是紫砂壺發展的高峰,前后出現“壺家三大”、“四名家”。“壺家三大”指的是時大彬和他的兩位高足李仲芳、徐友泉。時大彬最初仿供春,喜歡做大壺,后來他在游婁東時期與名士陳繼儒交往甚密,他們共同研究品茗之道。根據文人士大夫階層雅致的品味把砂壺縮小,把茗壺精確化形成自己的風格。另外他對調制砂泥也有獨到之處,能夠吸收在紫砂泥中帶有顆粒的效果。他制作的大壺古樸雄渾,傳世作品有菱花八角壺、提梁大壺、朱砂六方壺、僧帽壺等等。他制作的小壺也令人叫絕,因此當時就有“千奇萬狀信手出”“宮中艷說大彬壺”的美譽詩句。李仲芳制壺風格趨于文巧,而徐友泉善制漢方、提梁卣等。他晚年自嘆說:“吾之精,終不及時之粗也”。至此可見時大彬在當時紫砂界的影響不可動搖,他為紫砂發展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三大”之后的“四名家”有董翰、趙梁、元暢、時朋。董翰以文巧著稱,其余三人則以古拙見長。另外還有一位著名紫砂藝人李養心,是萬歷時人,他擅長制作小壺,樸素帶艷,世稱“名玩”。李養心的最大貢獻是開創了“壺乃另作瓦缶囊閉入陶穴”的匣缽裝燒法。此時還有明代的歐陽正春、邵氏兄弟、蔣時英等人,他們借用歷代陶器,青銅器和玉器的造型,紋飾制作了不少超越古人的作品,他們的作品也被后世廣為流傳。另外被譽為“桃圣”的項圣思也非常著名,他制作的大小桃杯,制作的精細入微,其作品也屬于近年來收藏家們尋覓的珍品。?
到了清代,紫砂藝術進入了鼎盛時期。砂藝高手輩出,紫砂壺也不斷推陳出新。清初康熙開始,紫砂壺引起了宮廷的高度重視,開始由宜興制作紫砂壺胎,進呈后由宮廷造辦處藝匠們畫上琺瑯彩燒制或制成的珍貴的雕漆名壺。雍正也曾下旨意讓景德鎮按照宜興壺的式樣燒制瓷器。乾隆七年宮廷開始直接向宜興訂制紫砂茶具,至此紫砂壺成為珍貴的御前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