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的歷史沿革
保定市是中國河北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京津冀地區中心城市之一。位于華北平原中部、河北省中部,與北京、天津構成黃金三角,且互成犄角之勢。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保定的歷史沿革。
保定的歷史沿革:古代
保定今保定市區在戰國時期始建城池。保定在殷商時期為北燕之地,西周至戰國為燕趙之地。春秋、戰國時期燕、中山就在境內建都,有三千多年歷史。秦始皇統一天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改河北中北部為上谷郡,保定位于其中。后來保定成為河北都會, 則稱保定為上谷。
北宋建隆元年(960)于清苑縣置保塞軍。太平興國六年(981)保塞軍升為保州,清苑縣更名保塞縣。金保塞縣復名清苑縣,并復置滿城縣。宋淳化三年(992)李繼宣知保州,筑城關,浚外濠,葺營舍,疏一畝泉河,造船運糧,保州始成都市。因處于宋遼邊界,宋遼多次在此地戰爭。金末年,保州城在戰亂中成為廢墟。金天會七年(1129)于保州設順天軍,保州為順天軍節度使駐地。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張柔主持重建保州城池,重新劃市井,定民居,建衙署,筑寺廟,造園林,修筑土城墻,疏浚護城河,引一畝泉河水入城,既起到防御作用又改善城中水質,并利用水能在城外建水力石磨,奠定了保定城的基礎。新建的保州城為京師門戶,為燕南一大都會。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以保州為順天路治所,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順天路為保定路,轄1錄事司、7州、8縣,州領11縣,“保定”之名自此始,寓“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之意。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保定路為保定府。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決定將國都遷北平(遷都后改稱北京),并將北平行都司更名為大寧都司,遷駐保定,負責京畿附近的護衛與安全。明惠帝建文四年(1402),都督孟善加固城墻,以磚石砌城,筑女兒墻堞口3710雉。隆慶年間(1567~1572),張烈文等三任知府將土城逐步改建成磚城,加固并增筑城樓,從戰略防御出發,根據當時條件和地利,確定城池形制,城周基本呈方形,唯西城南部向外呈弧形凸出500米,整個城池形似足靴,故有“靴城”之稱。
清沿舊制,仍設保定府。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隸巡撫移駐保定,保定為直隸省省會。保定直隸總督署始建于明洪武年間。初為保定府署,永樂年間為大寧都司衙署。保定之名,寓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之意,大都即北京。保定自古為京畿重地,元朝設郡明朝建府清朝為直隸總督署,自清雍正八年(1730)至清朝滅亡(1911)直隸總督駐此,一直為河北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中心。
保定的歷史沿革:近代
1948年11月5日,解放軍圍攻保定。11月22日凌晨,駐保國民黨軍政人員逃往北平。解放軍隨即入城行政人員也陸續進城,建立保定市人民政府,為冀中區直轄市。
1949年8月1日建河北省,保定仍為省會,8月9日建立保定專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8年4月省會遷天津,11月29日,保定專區所屬22縣1市分別合并為保定市、定縣(現定州市)、阜平、淶源、涿縣(現涿州市)、易縣、高陽、徐水、安國、唐縣10縣(市)。1960年2月,專、市合并稱保定市。1961年5月恢復保定專區建制,市屬各縣變專區所屬,合并的大縣陸續撤銷。1962年恢復22縣1市建制。1966年省會返遷保定,1968年遷往石家莊。
1968年8月18日,保定專區改保定地區,建保定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8年改為保定地區行政公署。
1983年11月15日,保定市由地區析出,復為省轄市,滿城縣劃歸。
1986年5月7日增轄清苑縣,保定市轄新市區、南市區、北市區、郊區和清苑縣(現清苑縣)、滿城縣4區2縣。
1987年撤銷郊區。
1994年12月23日,經國務院批準,保定地區和保定市合并,建立保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