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2016中國發明了什么高科技
2015年科技圈表現不俗,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無線充電技術、彎曲屏幕等高科技創新給人們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沖擊。2016年的中國又有哪些高科技值得期待呢?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關于2016中國發明了什么高科技,希望能幫到大家。
一2016年中國偉大的科技成就
利用太空中微重力等特殊環境,在為期15天的飛行中完成微重力流體物理、微重力燃燒、空間材料科學、空間輻射效應、重力生物效應、空間生物技術六大領域19項實驗。
“實踐十號”能回家么?當然!它是一顆返回式衛星,返回艙將把實驗樣品帶回地球。
成果2:長征火箭“三代同堂”齊登場
中國人期盼已久的大火箭2016年要首秀啦!
今年,新一代大、中型和固體運載火箭——長征五號、長征七號、長征十一號火箭將先后亮相,“老前輩”長征二號丙火箭以及步入“青壯年”的長征三號甲系列、長征二號F火箭也將集體登場。
“長征五號火箭已完成首飛前的‘實戰演練’,長征七號火箭正在總裝。‘兩兄弟’分別預計于今年9月份和6月份首飛。”梁小虹說。今年該院所有在研、在役的6個型號火箭預計將執行14次發射任務,可謂“三代同堂”齊登場。這在我國航天史上尚屬首次。
成果3:天宮二號、神舟十一號下半年發射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宣布:今年年中至明年上半年,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任務,驗證未來空間站關鍵技術。目前天宮二號已完成總裝,各系統正在緊張備戰。
今年第三季度發射天宮二號。神舟十一號飛船將乘載兩名航天員,與天宮二號完成對接,并在太空駐留30天。今年的載人航天任務將進入應用發展新階段,在天宮二號上進行多項實驗。在完成和神舟十一號飛船的交會對接和空間科學實驗后,天宮二號還將在2017年上半年驗證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的對接和資源補給技術。
按照計劃,我國將于2020年左右實施空間站的建造,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將進入全新發展階段。
成果4:量子“魅力”大爆發,量子通信京滬干線將開通
量子是什么?它來自拉丁語quantum,意為“有多少”,代表“相當數量的某物質”。在物理學中,指一個不可分割的基本個體。
量子科學家的本領在于,可以對量子糾纏進行某種意義的“控制”,甚至異地“控制”。這種“控制”,能幫助不是科幻作家的你不敢想的很多事。比如,超級計算和加密通訊。
今年的量子好戲就要上演了——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已完成載荷、平臺產品研制,正在對發射星集成測試;量子通信“京滬干線”已完成1554公里主干線光纜勘查和改造,將進行二期現場實施建設……由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團隊擔綱的兩大量子項目進展順利,將于今年建設完成。
“如果這兩件事都做成了,意味著一個天地一體化的量子通信網絡雛形形成,驗證了技術上的可行性。”潘建偉說。
成果5:C919將翱翔藍天
中國人的大飛機終于要展翅高飛了。“我肯定愿意第一個坐這個飛機。”全國政協委員、大型客機項目總設計師吳光輝說。
為什么取名C919?C是中國China的首字母,也是中國商飛COMAC的首字母。第一個9指天長地久,19代表我國首型大型客機最大載客量為190座。吳光輝曾透露,“C919”之后未來的型號也可能命名為C929,表示最大載客量將為290座。
巧了,已有Air Bus和Boeing,C919躋身國際大型客機市場,預示未來ABC三足鼎立?
成果6:“高分”家族將添新丁“天眼”看地球,“慧眼”識九州
中國十六個重大科技專項中有一個“天眼工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專項,簡稱“高分專項”。
今年下半年,高分項目將再添新丁——具有1米分辨率,全天時、全天候對地觀測能力的雷達遙感衛星高分三號。
據國防科工局局長、國家航天局局長許達哲介紹,我國力爭到2020年形成具有時空協調、全天時、全天候、全球范圍觀測能力的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
“近年來,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衛星應用技術已經廣泛服務于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衛星應用產業正逐步與傳統產業相融合,與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產業的融合速度更為迅速。”許達哲說。
成果7: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FAST將投入使用
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一個“大窩凼”里,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預計9月竣工,9月25日投入使用,開始探索宇宙深處的奧秘。
高分衛星是“天眼”觀地,射電望遠鏡是“巨眼”觀天。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鄭曉年表示,FAST突破了射電望遠鏡的百米極限,它擁有30個足球場大的接收面積,與號稱“地面最大的機器”的德國波恩100米望遠鏡相比,靈敏度提高約10倍。它將在未來20至3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
對科學家們來說,FAST具有極其重大的科學意義。它將可能搜尋到更多的奇異天體,用來觀測脈沖星,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暗物質暗能量、星系與銀河系的演化等等,甚至可以搜索星際通訊信號,開展對地外文明的探索。
成果8:中國造出世界最大起重船
5月13日,振華重工自主建造的世界最大12000噸起重船在上海長興島基地交付,并在現場命名為“振華30號”。這艘船以單臂架12000噸的吊重能力和7000噸360度全回轉的吊重能力位居世界第一。近期在吊重試驗中,該船成功起吊了高于最大吊重能力110%的船舶,顯示其“實力強勁”。
該船的成功交付進一步鞏固了振華重工在巨型起重船領域的地位,為我國打撈救助事業向深海延伸提供了裝備支撐。
成果9: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蟬聯“六連冠”
2016年5月4日新一期的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正式公布,沒什么意外,中國天河二號再度蟬聯冠軍,這已經是六連冠了。
二、 全國科技創新大會 科技創新將有力推進國家戰略
2016年5月30日,中國科技界迎來一場萬眾矚目的盛會。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四會合一”在北京隆重召開。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張德江、俞正聲、劉云山、王岐山出席。
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新時期、新形勢、新任務,要求我們在科技創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設計、新戰略。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加快各領域科技創新,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這是我們提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出發點。兩院院士和廣大科技工作者是國家的財富、人民的驕傲、民族的光榮,大家責任重大、使命重大,應該努力為建成創新型國家、建成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全國科技創新大會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召開的重要會議。中國科學院院士大會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會,每兩年召開一屆,是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技術界最高學術團體的盛會,是全國最高級別的學術交流平臺,是極為重要的國家科技思想庫,在國家科技政策的制訂中具有重要的影響力。中國科協全國代表大會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每五年舉行一次,審議政策草案并進行領導換屆選舉。中國科協橫跨絕大部分自然科學學科和大部分產業部門,覆蓋面較大,是中國重要的科技思想庫。
此次“四會合一”可以媲美1978年“科學的春天”,創新中國“整裝進發”。這場科技界的歷史性聚首,預示著創新中國正在翻開新的篇章。當創新帶來技術革命,帶來人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巨變,國家力量也由此發生興衰演變,世界就有了重新洗牌的可能,后進可以趕超先進,歷史將被帶入全新的時空。
看了關于2016中國發明了什么高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