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瓷器歷史介紹
中國瓷器史在技術與藝術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義。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瓷器歷史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中國瓷器歷史概述
早在歐洲掌握制瓷技術之前一千多年,中國已能制造出相當精美的瓷器。從我國陶瓷發展史來看,一般是把“陶瓷”這個名詞一分為二,為陶和瓷兩大類。通常把胎體沒有致密燒結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論是有色還是白色,統稱為陶器。其中把燒造溫度較高,燒結程度較好的那一部分分稱為“硬陶”,把施釉的一種稱為“釉陶”。相對來說,經過高溫燒成、胎體燒結程度較為致密、釉色品質優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稱為“瓷器”。對中國傳統陶瓷的發展,經歷過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時期,種類繁雜,工藝特殊,所以,對中國傳統陶瓷的分類除考慮技術上的硬性指標外,還需要綜合考慮歷來傳統的習慣分類方法,結合古今科技認識上的變化,才能更為有效地得出歸類結論。
中國瓷器歷史起源
從現有的考古資料來看,斷定中國原始陶器開始于距今七千年左右是不成問題的。最早的彩陶發源地在黃河流域,龍其以陜西的涇河、渭河以及甘肅東部比較集中。甘肅東部大地灣一期文化,不僅在器形上比較規整,而且繪有簡單的紋飾,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彩陶文化之一。這一時期已出現陶輪技術,制陶術已成為一種專門技術。半坡文化的彩陶在略晚于大地灣一期文化,其紋飾也略為復雜,以幾何紋樣為主。在陜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區為中心的廟底溝文化,彩陶花紋則更加富于變化,以弧線和動感強烈的斜線體現變形的動物形象。日常生活中所常見的魚、鳥、豬以及人類自身都被作為裝飾紋樣。這些紋飾的描繪手法都很生動,布局合理,是原始繪畫的佳作,也是研究中國繪畫史的可靠形象資料。距今約四千年左右的馬家窯文化,是由半坡文化派生發展的古羌集團的一個分支。與之相關的另外兩個支系是半山文化和馬廠文化,是龍山文化之后的又一個輝煌時期。馬家窯文化類型的陶瓷,表面都經過打磨外理,器表光滑勻稱,以黑色單彩加以裝飾。裝飾圖案以滿見長,在缽、盤、碗一類的敞口器物內側,也都繪有圖案。在原始社會,文字尚未完善成熟。圖案形象直觀性強,在當時具有標志性、裝飾性等性能,所以對彩陶圖案的研究也會給古文字研究提供佐證。中國自古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國家,在原始時期,氏族部落更為繁雜,在特定的生產條件下形成了獨特的審美需求的文化特征,它們各自有著代表氏族文化的標志性形象,也產生著不可低估的精神凝聚力量。而隨著氏族文化盛衰變化,陶器裝飾也出現了不同的內容的形式。
縱觀中國彩陶的技術與藝術,歷時四千八年。其實它的上限年代還是個難以考據的迷,隨考古發掘工八的不斷進行,可能還會出現不同的新認識。就目前現有的資料而言,可以說原始陶器不僅是我國古代藝術的瑰寶,它在世界文化藝術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是全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史上無比輝煌的一章。
中國瓷器歷史不同時期
商代時期
中國原始瓷器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河南、河北、山西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湖北、湖南、江西、江蘇等商代中期遺址和墓葬中都有出土,其創制時間,遠在三千五百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原始瓷器的胎硬質比較堅硬,顏色多呈灰白色和灰褐色,并有少量胎質為純白稍黃。器表釉色以青色最多,并有一些豆綠色、深綠色和黃綠色。裝飾以印紋為主要方法。器表的釉下除少數為素面外,多飾有方格紋、籃紋、葉脈紋、鋸齒紋、弦紋、席紋和S形紋,并有一些圓圈紋與繩紋。
商代后期的原始瓷器,基本上是承襲商代中期發展而來的。但在形制和品種上卻較商代中期有所增加,在燒制和使用范圍上有了擴大,質量也有了提高。胎質顏色仍以灰白色為主,并有少量青黃色、淡黃色和灰色。器表釉色多為青色和豆綠色,也有少量醬色、淡黃色、絳紫色。器表釉下拍印的幾何形圖案紋飾有方格紋、鋸齒紋、水波紋、云雷紋、葉脈紋、8形紋、網紋、翼形紋、圓點紋、劃紋、弦紋和附加堆紋等。
西周時期
西周時期原始瓷器的燒制工藝,在商代后期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和提高。胎色仍以灰白色為多。釉色主要是青綠色和豆綠色,并有少量黃綠色與灰青色,其表除素面外,其釉下紋飾為幾何形圖案,有方格紋、籃紋、云雷紋、席紋、葉脈紋、齒狀紋、劃紋、弦紋、S形紋、乳釘紋、圓圈紋和曲折紋等。
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的原始瓷器和西周原始瓷器相比,質量又有提高。特別是春秋晚期,江、浙一帶的原始瓷器成型工藝,從泥條盤筑法,改為輪制,因而器型規整,胎壁減薄,厚薄均勻。器型有斂口、深腹圓鼓、平底罐,斂口,扁圓腹、平底瓿,斂口、淺腹圓鼓、平底盂,大敞口平底碗和器蓋等。釉質多呈灰白色,并有一些黃白色和紫褐色。釉分青綠色、黃綠色和灰綠色。器表的釉下紋飾主要是大方格紋和編織物紋。而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春秋時的原始瓷器則很少發現,所見的也只有釉下飾印方格紋的斂口、深腹圓鼓平底罐。
西晉時期
西晉青瓷的造型有蒜頭壺、谷倉、牛頭罐等等,紋飾明顯增多,有捏塑、貼塑、刻劃、壓印各種人物、動物、佛像、羽人騎獸、輔首、鳳凰、辟邪、網紋、連珠紋、菱形紋等。東晉的造型有:雞頭盤口壺、羊頭壺等紋飾簡樸,有弦紋、水波紋、羽翼紋,褐色點彩等。南北朝的造型有蓮花尊、貼花罐等,紋飾由于佛教盛行,出現了大量刻劃,模印各種蓮花瓣紋等。隋朝的青釉、白釉瓷器施釉至腹部不到底,下半載無釉露胎、平底、紋飾有印刻扇形花瓣組成的團花,葉紋等。
唐代時期
唐代早期的青、白瓷器物腹部豐滿,平底無釉。唐代中、晚期出現了少量的圈足器及滿釉支燒的器物,造形有玉璧底器,四、五出口碗、魚形瓶、海棠式杯、貼花壺、三彩器、絞胎釉等,紋飾有印、刻動物紋,龍鳳紋、人物、花草、菱形、幾何形、山形紋及點彩、條彩。最能體現唐代青瓷技術的當稱越窯。胎細膩致密,氣孔少,釉層勻凈,內外滿釉支燒?器物的胎內、胎外留有泥釘支燒的痕跡,釉面呈黃色或青中泛黃,灰色或淺灰色,半透明或不透明,隱露精光,如冰似玉。
兩宋時期
在南、北宋,燒制龍泉青瓷的窯場也有幾十個,而真正高水平的窯場是浙江省龍泉縣的大窯和金村窯。龍泉青瓷的胎色可分為白胎和黑胎二類,但以白胎為多,用白胎燒制的龍泉青瓷器,露胎的邊足呈火石紅色,色如朱砂。龍泉青瓷的釉可分為石灰釉和石灰堿釉二大類:北宋期間是用石灰釉燒制青瓷器的,一般器物的釉層較薄,積釉處呈色深,釉面光澤強,相當透明,釉內的氣泡較少。
元代時期
元代龍泉瓷業繼續發展,此期大件器物較多,時代特征明顯。紋飾有云龍、荔枝、牡丹、荷葉,有模印帖花,露胎裝飾與褐斑裝飾。菊瓣紋碗與歷史故事圖案印花碗較有代表性。青花彩繪是元青花裝飾方法的主流,其實也分兩種情況。一種是白地青花,最普遍;另一種是青地白花,即白地青花的反向做法,以青花料為襯托露白的花紋,主要用在菱花口的大盤、大碗等器物上。高安所出的云龍紋梅瓶體現了“至正形”元青花紋飾繁密、主輔結合、繪畫精美的特點,但元青花還有一路粗率的風格。元青花的主題紋飾主要有三類:一是以整幅畫作主題;第二類主題紋飾是動物紋;最后一類是植物紋。 若與后代青花瓷器相比,元青花的繪畫筆法最另人震撼,它不含蓄,鋒芒可能太露,不太講究細節,一筆點化往往越出邊線,但其沉著痛快、爽利勁健卻為后世青花遠遠不及。
明清時期
明晚期瓷業漸衰,青釉色澤灰暗,器底下不施釉,足部處理粗糙。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發展臻于鼎盛,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峰。景德鎮瓷業盛況空前,保持中國瓷都的地位。康熙時不但恢復了明代永樂,宣德朝以來所有精品的特色,還創燒了很多新的品種,并燒制出色澤鮮明翠碩、濃淡相間,層次分明的青花。清代青花瓷是一個總體概念,其間包括了各地燒造的產品,但許多地區青花瓷的燒造脈絡不太清楚,產品質量也較次。惟有景德鎮青花瓷,燒造脈絡清楚,官民窯器時代特征、精粗文野均較明顯,因而,它是有清一代青花瓷的代表。
看了中國瓷器歷史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