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童貫的秘史
史上第一個出使外國的太監是童貫,除此之外,童貫堪稱屢創“歷史之最”的人。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太監童貫的秘史,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太監童貫的秘史:
在歷代太監中,童貫堪稱屢創“歷史之最”的人。他以太尉領樞密院事,掌全國軍權,是史上掌控軍權最大的太監;他前后統兵二十年,是史上掌軍權最久的太監;他曾以副使身份出使遼國,是史上第一個代表國家出使外國的太監;他因功被封為廣陽郡王,是史上第一個被冊封王爵的太監。而如果把“罵名”算上,童貫恐怕還是生前死后承受罵名最多的太監。
無論正史還是野史,無論官方還是民間,童貫都是眾矢之的。《宋史·童貫傳》這樣評價他:“性巧媚,自給事宮掖,即善策人主微指,先事順承。”說他會討好、懂揣摩、善逢迎。這一評價倒是實話,童貫以供奉官主持杭州明金局,專為宋徽宗搜刮珍玩字畫、珠寶花石,天下之美、古今之勝,應搜盡搜,通過淮河﹑汴河水道運至京城供宋徽宗揮霍享樂,深得宋徽宗的信賴和喜歡。
宋人的野史筆記中,編撰過許多譏諷童貫的段子,讓人捧腹。南宋王明清在《揮麈錄》中記載,宋徽宗崇寧年間(1102~1106年),童貫被任命為熙河蘭湟、秦鳳路經略安撫制置使,為宋朝西北前線最高軍事長官,如日中天。那些邊將迎來送往,馬屁哄哄,唯童大帥馬首是瞻。但在眾多邊將中,獨秦州知州兼秦鳳路安撫使錢昂傲骨嶙嶙,頗為不屑,讓童大帥十分不快,總想尋機會奚落他一下。
一日,童貫去秦州巡視,故意比約定的時間推遲很久才到。錢昂經過漫長的等待,終于等到了童大帥親臨,便問道:“大帥為何來得這么晚呢?”錢昂個頭矮小,童貫一語雙關地回答說:“我今日乘坐的這頭驢,個頭小而脾氣倔,動輒跳躍,很難駕馭,因此來遲。”錢昂揣著明白裝糊涂,又問:“太尉乘的可是公驢?”童貫說:“當然是公驢。”錢昂大笑,也一語雙關地反唇相譏道:“太尉既然奈它不何,不如把這頭‘公驢’給閹了!”童貫氣得七竅生煙。
童貫以收復燕京之功,被宋徽宗封為廣陽郡王。太監封王,無異于給儒家正統思想主導的北宋官場扔下一顆重磅炸彈,朝內外眾口喧騰,議論紛紛。許多士大夫不但加入議論的行列,而且編段子,撰寫打油詩,嬉笑怒罵,不亦樂乎。據與童貫同時代的張知甫《可書》記載,當時有讀書人以此事擬了一首打油詩:“長樂坡頭十萬戈,碧油幢下一婆婆。今朝始覺為奴貴,夜聽元戎報五更。”譏笑太監帶兵的“丑態”,一時傳為笑談。
太學生陳東的“伏闕上書”,幾乎道出了當時士人的共同心聲。宣和七年(1125年)底,金軍兵分兩路,大舉南侵,圍太原,攻燕京,勢如破竹,直逼京畿,宋朝兩百年基業,眼看就要毀于一旦。傾危之際,陳東聯合其他太學生,向宋欽宗伏闕上書說:“今日之事,蔡京壞亂于前,梁師成陰謀于后。李彥結怨于西北,朱勔結怨于東南,王黼、童貫又結怨于遼、金,創開邊隙。宜誅六賊,傳首四方,以謝天下。”陳東把外敵入侵歸罪于“六賊”,給童貫的罪名是:“結怨遼金,創開邊隙。”
相較之下,民間老百姓則是直接咒罵。當時,童貫、蔡京把持朝政,朝中各級官員,不是出自童大人門下便是出自蔡大人門下,奸臣當道,民不聊生。宋人吳曾《能改齋漫錄》記錄當時的民謠:“打破筒(童貫),潑了菜(蔡京),便是人間好世界!”把童貫和蔡京并列為亂臣賊子之首。
而對童貫上綱上線最全面的,要算宋欽宗下發的詔書。據南宋徐自明《宋宰輔編年錄》記載,靖康元年(1126年)三月,宋欽宗賜死童貫前,曾下詔遍數童貫十大罪狀:“首薦朱勔起花石;引趙良嗣滅契丹;修延福宮等;朕在東宮,屢為搖動;冊立之時,有異語;不俟敕命,擅去東南;差留守不受命;東京被圍,聞之而去;家中有非法之物;私養死士。”這十條罪狀疊加一起,真是十惡不赦,故宋欽宗詔書中說童貫“罪不容誅”,并差監察御史張徵星夜兼程,于當年七月追上奔波于貶竄之途的童貫,在南雄郡(今廣東韶關南雄市)將其斬首,旋即攜頭而歸,梟于汴京城頭。
《宋史》有定論,野史有酷評,民間有詛咒,輿論一邊倒,遂成就了童貫的“千古罵名”。后人一提起童貫,眼前便會晃過一張勾粉白臉,如趙高、曹操之類戲劇臉譜上誤國奸臣的典型。然而,仔細翻檢史料,斟酌、比較、對照之余,會發現史實中,童貫既不夠“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曹操之能,也沒有逼死皇子扶蘇、害死丞相李斯的趙高之惡,他的為人做事與蔡京頗為相似,是一個“頗具干才的弄臣”,有一點才能,有一點奸詐,以投機討好為能事。《宋史·童貫傳》中至少能尋找到童貫為趙宋王朝戎馬一生的兩大功勞:對外,童貫取得過與西夏以及吐蕃諸部作戰的勝利,收復大面積失地,包括湟州、鄯州、廓州以及積石軍、洮州等地,這是北宋對外戰爭中僅有的幾次勝仗之一,消解了西北的軍事壓力;對內,他曾以宣撫制置使身份,領軍十五萬進軍浙江,一舉鎮壓了方臘的農民起義,生擒方臘,大勝而歸。
總的來說,童貫在二十余年不計其數的戰爭中,有勝有敗;在與夏、遼、金諸國的外交斡旋中,有得有失;在為宋徽宗輔政過程中,有功有過。他之所以臭名昭著,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太監弄權。在帝制時代,太監弄權,與后宮干政一樣,屬于牝雞司晨、不安其分的行為,干了不屬于他干的事,為人所不齒;二是臨陣脫逃。宣和七年(1125年),金大舉南侵,童貫作為駐扎太原的大軍統帥,卻不思抵抗,逃回京城,致使金兵長驅直入;三是為宋徽宗的罪責“埋單”。宋徽宗在位那些年,對內殘酷盤剝,對外大動干戈,自己又奢糜享受,導致民怨沸騰,內外交攻,最終國破家亡。亡國的罪魁禍首,當然是宋徽宗這位自號為“道君皇帝”的無道昏君。然而,在以儒家文化為背景、以綱常倫理為核心的帝制時代,卻沒有追責皇帝的行為習慣和理論基礎,但國家糟蹋到這般模樣,又總得有人為之“埋單”,于是,千夫所指而又確實曾經助紂為虐的太監童貫,便成了宋徽宗的“替罪羊”,遭受了千年的唾棄。
相關資料介紹:
童貫(1054年-1126年),字道夫(一作道輔),開封人,北宋權宦,"六賊"之一,性巧媚。初任供奉官,在杭州為徽宗搜括書畫奇巧,助蔡京為相,京薦其為西北監軍,領樞密院事,掌兵權二十年,權傾內外;時稱蔡京為"公相",稱他為"媼相";宣和四年,攻遼失敗,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萬貫贖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復之功。
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開封,隨徽宗南逃,宋欽宗即位,被處死。
人們對童貫的印象,大概都來自于《水滸傳》。當時童貫官拜掌控朝廷軍事大權的樞密使,圍剿梁山草寇責無旁貸。然而,當他統領八十萬大軍去梁山泊鎮壓宋江起義軍的時候,卻中了十面埋伏,被殺得只身逃回了汴京。但是至于童貫長得什么樣,書中就沒有詳細描述了。其實翻一翻 《宋史》,首先就能看到對童貫的外貌描述。 其人有三大特點:第一是 “頤下生須十數”,頤,便是下巴,也就是說童公公的下巴不同于一般公公,他的下巴是“生須十數”,可畢竟還是比不過一般的成年男人,所以胡子可以數的清楚,只有稀稀拉拉的“十數”。但如果按照古人 “須長為美”審美標準,童公公僅憑這“十數”便足以笑傲群宦了。第二是“狀魁梧,偉觀視”,說明這位童公公不但英俊,而且很魁梧,看上去還很偉岸,委實是一個“長身麗人”。第三是“皮骨勁如鐵”,雙目炯炯有神,面色黢黑,一眼望去,陽剛之氣十足,不像是閹割后的宦官。這可能和他年近二十歲才凈身有關。
童貫監軍西北進攻西夏時發生了一件大事,軍至湟川,因宮中起火,徽宗下旨童貫回師。童貫看過手詔后,若無其事的折起來塞進靴筒。軍中主將問他,皇帝寫了些什么?童貫回答說:皇帝希望我們早日成功。在這次戰爭中,童貫表現低調,他支持、配合領軍將領,打了一連串漂亮仗,平息了西北部族的叛亂。在慶功宴會上,童貫慢悠悠地拿出皇帝的那份手詔,傳示軍領。大家一看之下,無不大吃一驚,惶恐地問他為什么要這樣做?童貫回答說:“那時士氣正盛,這樣子止了兵,今后還怎么打?”主將問:“那要是打敗了可怎么辦?”童貫說:“這正是當時哥不給你們看的原因。打敗了,所有罪責我自己承擔。”據說,當時眾將領“呼啦”一下子跪了一地,大家無不感激佩服。與此同時,童貫還收養了陣亡將領的孩子為義子,這讓那些在生死場上搏殺的將領們十分感動,認定童貫是一位值得為之賣命的上司。童貫這次抗旨行為深得徽宗賞識,被破例任命為節度使,又因收復積石軍、洮州,再加檢校司空。政和元年(1111年),童貫進太尉,領樞密院,以宦官之身份而位列三公。宣和七年(1125年),童貫因“收復”燕京,封廣陽郡王。至于后來的失敗和所謂賣國,則有著許多復雜的因素,并不能完全推到童貫身上。把他列為“六賊”之一,更是一種政治斗爭的需要,“六賊”無一不是驚才艷艷之輩,可惜的是一身本領大多花在了內斗上,責任也不僅僅在于他們,那些所謂的正義之士一心想置他們于死地,不得不反抗爾。這一點,從司馬光和王安石的斗爭中可窺一斑。
童貫雖然外表魁梧粗放,卻心細如發,對別人的心理有極強的洞察力,尤其能夠猜中宋徽宗的意圖愛好。他出手慷慨大方,有人說那只是為了拉攏后宮的天子近臣,以便預知宋徽宗的行跡。可他同樣在收養孤兒,對軍領極為看重,陣亡撫恤也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