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是否真有“香妃”
歷史上是否真有“香妃”?乾隆有一位維族妃子是誰?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大家歷史上是否真有“香妃”,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歷史上是否真有“香妃”:
與乾隆皇帝有關的風流傳說很多,比如人們現在經常調侃說的“大明湖畔夏雨荷”,出自瓊瑤的一部電視劇《還珠格格》,《還珠格格》續集中還出現了一位含香公主。這位含香公主與夏雨荷、小燕子、紫薇一樣,當然都實無其人。
不過,民間一直傳說乾隆有一位回部妃子,容貌絕美,世上無雙,不經沐浴熏香,身上就有一種沁人心脾的香氣。跟電視劇中那位跳舞引得蝴蝶翩翩的含香公主高度相似,這個含香公主是瓊瑤根據民間傳說創造出來的角色。
傳說乾隆聽說香妃之后動心,命令兆惠務必把香妃帶回北京。兆惠不負乾隆所望,果然把香妃帶到宮中。乾隆一見大喜,給香妃優厚待遇,但是香妃對他冷冰冰的。乾隆就讓宮人去勸香妃,香妃從懷里抽出一把明晃晃的匕首,揚言要刺殺乾隆復仇。后來香妃見行刺乾隆不成,就想自殺。但是宮人看守很嚴,她沒有尋死的機會。
這件事被乾隆的母親聽說了,乾隆母親為兒子的安全擔心。有一天乾隆去祭祀。他剛剛離開,他母親就把香妃叫了去。乾隆母親問香妃:你至今不屈服,你是怎樣打算?香妃說:我只希望一死。乾隆母親說:我賜死你可以嗎?香妃很高興,給乾隆母親磕頭說:“我千山萬水來到這里,是想行刺皇上,為我夫主報仇,現在我知道報仇無望,只希望跟隨我的夫主而去。感謝太后成全,我不忘太后恩德。”一番話說得乾隆母親唏噓不已。乾隆母親就成全了香妃,讓她到一間屋里自縊。乾隆聞聽母親把香妃喚了去,自知大事不好,趕快跑回來,香妃已經死了,神情安詳,面色如生。乾隆心痛不已,只好厚葬香妃。香妃的遺體運回喀什安葬,現在喀什就有座香妃墓。
您也許會問:歷史真有一位這樣神奇的妃子嗎?
可以肯定地說,一個人不經熏香或搽脂粉,身上就自帶香氣,這樣的人不會有,任是再國色天香的美女,她的代謝產物也不會是香的。一個俘虜之女帶匕首進宮更是不可想象,如果匕首那么容易帶進宮去,皇帝早不知被刺殺多少次了,天底下覬覦皇位的人多的是。
不過,乾隆確實有一位維族妃子,她在宮中的封號不是香妃,而是容妃。這位容妃并非被乾隆母親賜死,而是入宮多年后,在宮中病故。
容妃是世居葉爾羌的回部始祖派噶木巴爾的后裔,與發動叛亂的大小和卓屬于同一祖先。但是,容妃家族與大小和卓有矛盾,他們站在了清廷一邊,幫助清廷平叛。叛亂平定以后,容妃的叔叔額色尹和哥哥圖爾都等人來到北京,接受皇帝賞賜。
容妃就在這時入宮,她進宮時已經二十六七歲,在清代,這個年齡已是標準大齡女,不知她因某種原因耽誤了結婚,還是入宮之前結過婚,這是個小小謎團。
容妃最初的封號是貴人。她的家族是和卓氏,清代文檔稱她為“和貴人”。三年后,乾隆以皇太后的名義封她為容嬪,她三十五歲時,乾隆以皇太后的名義封她為容妃。
容妃在宮中比較受寵,乾隆賞賜的珍稀物品和食物都有她的份兒,乾隆南巡也帶著她和她的哥哥。由于乾隆后來不再立皇后,容妃晚年在宮中的地位已經很高。這從乾隆設宴時她的座次可以看出來。乾隆四十六年正月十五在圓明園設宴時,容妃坐西邊主桌頭位,十二月,乾隆在乾清宮設宴時,她坐在東邊桌第二位。
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容妃病故,終年五十五歲,葬于清東陵。
1979年,清東陵文物工作者對容妃墓進行清理,發現了她的遺骨和發辮。經過對其遺骨的測定,發現符合西部回屬民族特征。脫落的牙齒和花白的發辮也與記載中她的去世年齡相近。
書目文獻出版社出過一本書《香妃》,書中收錄有各種關于香妃的傳說,以及清史檔案中關于容妃的記載。篇幅有限,不一一敘述了。
封面上是傳說的香妃像,還有一副香妃戎裝像,看其面貌并不符合維族特征,應該是弄混了的,不過,這個畫像中的女子非常美,嫻靜端莊,是越看越美的那種。這個圖片不知怎么回事,在網上和手機上看總有些變形。
另外,女性讀者可以看看這個畫像中女子佩戴的首飾,翡翠與蜜蠟的手鐲,翡翠與蜜蠟的耳墜,可惜這個圖片太小,如果是大圖,會看出那對翡翠耳墜第二個環上,相同位置,各有一個小小的紅點。兩只翡翠耳墜,同一位置各有一個小小紅點,不知多少翡翠才遇到,果然是皇家御用之物。
這是傳說中的香妃戎裝像,也不像維族女子,估計也是傳訛了的。
歷史人物容妃簡介:
容妃(1734年10月11日-1788年5月24日),霍卓氏(又作和卓氏),維吾爾族人。生于雍正十三年九月十五日,阿里和卓之女。清高宗時為和貴人、容嬪、容妃。乾隆五十三年(1788)四月十九日卒,享年55歲。乾隆五十三年(1788)九月二十五日入葬清東陵之裕陵妃園寢。
在乾隆皇帝的40多個后妃中,有一位維吾爾族女子,她就是聞名遐邇的香妃。其實香妃是否遍體生香,根本無從考證。但乾隆帝只有一個維吾爾族妃子卻是史實,她就是容妃。在乾隆帝的40多名妃子中,有一名回妃,本不奇怪,可是在容妃死后的一百多年內,卻引起了一批騷人墨客的興趣,在容妃身上大做文章,甚至編造出一個"香妃"的故事。從野史、詩詞到舞臺,繪聲繪影大肆渲染,競達到了真假難辨的程度。詩詞、戲曲中的人物是可以編造的,但發展到排除史實、以假亂真的程度,就有問題了。以下,我們暫還按習慣稱其為香妃,看看她的真實生平。
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十五日,香妃誕生在新疆和卓族的一個家庭。和卓族是世居葉爾羌的回族始祖派噶木巴爾的后裔,其族稱為和卓,所以香妃又叫和卓氏。其父為第二十九世回部臺吉(貴族首領)阿里和卓。乾隆二十年五月,清軍進軍伊犁,二次平定準噶爾叛亂,解救了被準噶爾拘禁的葉爾羌、喀什噶爾封建主瑪罕木特的兩個兒子:大和卓木、小和卓木。不料兩年以后,小和卓木殺死了欽派的副都統阿敏道,自稱巴圖爾汗,大和卓木也據守喀什噶爾,兩相呼應,稱雄南疆,開始了大規模的武裝反清。此后,圖爾都臺吉等不愿歸附分裂的部落,配合清軍,于乾隆二十四年,徹底平息了大、小和卓木的叛亂。
乾隆二十五年,圖爾都等五戶助戰有功的和卓,及霍集斯等三戶在平亂中立功的南疆維吾爾上層人士應召陸續來到北京,拜見高宗皇帝。乾隆令他們在京居住,并派使者接他們的家眷來京,封圖爾都等為一等臺吉。圖爾都27歲的妹妹也被選入宮,冊封為和貴人(即香妃)。顯然,這是乾隆皇帝統一新疆后,實行"因俗而制"的政治需要,即政治聯姻。
貴人在清朝后妃的八個等級中,屬于第六個等級,其前有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其后有常在和答應。由于和貴人入宮時帶來了祥瑞(從南方移栽到宮內的荔枝樹,竟結出了200多顆荔枝),很得皇上的青睞,也很受皇太后的喜愛。因此在和貴人入宮后的第三年,即乾隆二十七年五月十六日,皇太后降旨,冊封和貴人為容嬪。她的哥哥,原封為一等臺吉的圖爾都,也因追論進攻喀什噶爾有功.而同時晉爵,封為輔國公。乾隆三十年春天,高宗第四次南巡,攜皇太后、皇后、慶妃、香妃、圖爾都以及大學士傅恒等王公貴戚1000余人同行。一路上,乾隆對香妃格外恩賞.前后賜給她80多種口味適宜的飯菜,其中就有名貴的奶酥油野鴨子、酒燉羊肉、羊池士等。
之后,香妃的俊俏和異域情調進一步贏得乾隆皇帝的垂愛和信任,乾隆三十三年六月,皇太后懿旨,將她由容嬪晉為容妃,并由賞給處為她準備滿洲朝服、吉服、項圈、耳墜、數珠等等。同年十月,受命為正、副使的大學士尹繼善、內閣學士邁拉遜,持節冊封容嬪為容妃,冊文曰:"爾容嬪霍卓氏,端謹持躬,柔嘉表則,秉小心而有恪,久勤服事于慈闈,供內職以無違,夙協箴規于女史,茲奉皇太后慈諭,冊封爾為容妃……。"這一年,香妃33歲。
三年以后,乾隆又攜香妃等六位妃嬪東巡,游歷泰山,拜竭孔廟。由于乾隆三十一年烏喇那拉氏皇后亡故,乾隆聲稱不再立后;乾隆四十年,皇貴妃病逝,因此,到這個時候,容妃在乾隆的眾多后妃中已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乾隆四十六年正月十五日,皇帝在圓明園奉三無私殿設宴會餐,容妃已入主了西邊頭桌的首位,到同年十二月乾清宮大宴,容妃又升格到了東邊坐桌的第二位。這時,容妃已48歲,到了她地位與殊榮的頂峰。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容妃離世,享年55歲。
香妃的故事歷來非常迷人。傳說她"玉容未近,芳香襲人,即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別有一種奇芳異馥,沁人心脾"。是新疆回部酋長霍集占的王妃,回部叛亂,霍集占被清廷誅殺,兆惠將香妃生擒送與乾隆。但香妃心懷"國破家亡,情愿一死"之志,始終不從乾隆,最后被太后賜死。死后,將其運回家鄉安葬,故新疆喀什有香妃墓。
然而傳說再引人入勝,也與歷史事實相去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