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為什么要毒死慈安
清朝歷史上,慈禧太后毒死慈安太后禍起哪個男人?慈禧為什么要毒死慈安?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大家慈禧為什么要毒死慈安,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慈禧為什么要毒死慈安:
咸豐帝去世之前,既怕八大臣會謀權篡位,又怕慈禧擅權專政。于是,他一方面安排八大臣“贊襄”政務,另一方面又通過控制在兩太后手中的“朱批”御璽來牽制八大臣。據說咸豐還在世的時候,就發現慈禧為人心狠手辣,害怕她將來母以子貴,會擅權專政。八大臣之首的肅順也曾極力勸咸豐效仿漢武帝殺鉤弋夫人的故事除掉那拉氏,以防止后宮擅政。但咸豐念于感情,不忍下手。所以,咸豐崩俎之后,慈禧太后對于輔政的八大臣極為不滿。為了能夠獨攬大權,慈禧太后聯合咸豐帝的弟弟恭親王奕?開始密謀一場宮廷的政變。按照祖制,咸豐帝死后,應該由咸豐帝的親弟弟恭親王奕?輔政,但是由于咸豐帝對他心存猜忌,奕?被排除在輔政大臣之外,因此他對八大臣輔政也極為不滿。慈禧太后秘派自己的心腹太監安得海進京召恭親王奕?借口奔喪前來承德商量。同奕?商量好之后,一場暗藏殺機的宮廷政變就悄悄的展開了。
八大臣理政后不久,御史董元醇忽然上折,要求請兩宮皇太后垂簾訓政。遭到肅順等人的責斥。慈禧太后便借著八大臣要求處置董元醇的機會,到東太后慈安那里說怡親王等人獨斷獨行,批諭一切,似乎要發動政,謀奪帝位。我們姐妹也應該加緊采取措施,爭取自己垂簾聽政。慈安太后本無意于垂簾,但被慈禧這么一說,以為真的是事態緊急,便同意擬了除掉八大臣的懿旨。慈禧得到懿旨之后,便聯合在北京的奕?。在回京的途中,逮捕了八大臣。宣布由自己和慈安太后親自垂簾聽政,并改年號為“同治”。慈禧雖然是皇帝的生母,但由于慈安曾經是正宮皇后,所以地位在慈禧太后之上。雖然,慈安太后生性平和,很少干涉政事,朝政大權實際上操縱在慈禧的手中,但這種地位的差別還是為她日后的命運埋下了一絲隱患。
1881年4月8日,一向身體很好的慈安太后突然暴斃宮中,當時年僅四十五歲。由于慈安太后死的很急,死前沒有絲毫征兆。宮廷的正史上對于慈安太后的死因又少有記載。因此,慈安太后死后不久,世人便開始議論紛紛。傳出了有關慈安太后死因的多種說法。
一種說法,說慈安太后是因為和慈禧賭氣自殺而死。據《清稗類鈔》記載,祺祥政變之后,慈安與慈禧共同垂簾聽政,執掌朝廷的大權。慈安因為天性平和,不喜歡多問政事,所以朝政實際上是處于慈禧太后一人的控制之下。但有一次,慈禧太后突然得了重病,不能處理政事。慈安太后便代替慈禧獨自處理了一段朝政。但權力欲極強的慈禧太后,以為慈安太后這是要奪取自己手中的權力。便說慈安“誣以賄賣囑托,干預朝政,語頗激”,致使慈安氣憤異常,惱恨之下,“吞鼻煙壺自盡”。
還有一種說法是,慈禧毒殺慈安說。這一說法有三個版本。一說見于惲毓鼎的《崇陵傳信錄》。說咸豐帝在熱河駕崩之前,心知慈禧為人奸險,害怕她日后仗子為惡。便密書一道諭旨留給皇后。說:“咨孝貞太后:懿貴妃援母以子貴之義,不得不尊為太后;然其人絕非可倚信者,即不有事,汝亦當專決。彼果安分無過,當始終曲予恩禮;若其失行彰著,汝可召集廷臣,將朕此旨宣示,立即誅死,以杜后患。欽此。”慈安同慈禧垂簾聽政之后,相處得還可以。到了1881年的一天,慈安太后突然對慈禧提起咸豐末年的舊事,慈安對慈禧提起自己還秘藏著咸豐密詔之事。慈禧看后大驚,當即慫恿宅心仁厚的慈安將遺詔燒了。此后不久的一天,慈安正在荷塘邊看金魚,突然,慈禧身邊的太監李蓮英送來一盒點心。并說:“這種點心,西佛爺覺得好吃,不肯獨用,送一點給東佛爺嘗嘗。”慈安聽了很高興,當即嘗了一塊。誰知這天夜里慈安便暴病身亡了。這離慈安接見軍機大臣才不過幾個鐘頭的時間。更為奇怪的是慈安太后死后,并沒有按照制度,先召軍機大臣前來,再叫御醫開方拿藥。并由軍機大臣檢查方藥。也沒讓慈安的家人進宮驗視。而是暴斃之后接著就收殮入棺了。所以人們推測是慈禧在點心中下毒,毒死了慈安太后。怕別人知曉,才會這么做。
還有一種說法說,說慈安因為殺掉了慈禧的得寵太監安德海,又抓住她和戲子私通。慈禧為遮蔽事實,便下毒毒死了慈安太后。這一說法在《清宮瑣聞》等野史之上記載很多。說于一次慈禧面前的得寵太監安德海出京替慈禧太后織辦龍衣。因為按照清宮的成法,太監不許出京城一步,如查出便立刻就地正法。可安德海恃著慈禧太后得寵,不僅大搖大擺的出京,而且還在沿途大為招搖,騷擾百姓。山東巡撫丁寶禎聽到這個消息后,慌忙奏于東太后慈安和恭親王。慈安太后看后大驚,說“這奴才如此妄為,還當了得!應當以國法處置。”便讓同治下旨斬了安德海。慈禧后后來得知了這件事情,便開始懷恨慈安。再加上光緒帝即位之后,也喜歡與慈安親近,另慈禧更加忌恨。
慈禧太后喜歡看戲,經常召當時的一位名伶進宮演戲。時間久了慈禧便看上了他,又是還留他在宮中過夜。有一天,慈安到慈禧宮里找慈禧。忽然看到有個戲子睡在慈禧床上。慈安看后大怒,當即將這位戲子處死。并拿出先帝留下的“若慈禧仗恃生子驕縱不法,可按祖宗家法處死。”的詔書,要廢掉慈禧。慈禧跪地求了很久,慈安才答應不再追究此事。但慈禧卻一直忐忑不安,生怕慈安哪天會不利于自己。于是慈禧讓宮婢給慈安送去點心,慈安吃過后不久便暴卒了,連太醫都也沒來得及叫。另外,據清代文廷式的《聞塵偶記》記載:“光緒八年的春天,琉璃廠有一位姓白的賣古董商,經李蓮英介紹得幸于慈禧。當時慈禧四十六歲。白某在宮里住了一個多月以后被放出。不久,慈禧懷孕,慈安太后得知大怒,召禮部大臣,問廢后之禮。誰知慈安當夜便暴死宮中,據說是慈禧聽說慈安要廢自己,便先下手為強,設計毒死了她。
當然,這些版本眾多的說法,都是民間野史筆記的記載。據官方正史朱壽朋的《光緒朝東華錄》記載,慈安實際上是病死的。在本書中載有光緒七年三月十日所發的關于慈安染病的上諭:“初九,慈躬偶爾違和,當進湯藥調和,以為即可就安。不意初十病情陡重,痰壅氣塞,逐至大漸,遽于戌時仙馭生遐。”同時在《翁同龢日記》中也提到慈安太后生病的事情。說她于光緒七年一月發病,病癥為風癇甚重、神智不清、牙關緊閉、痰壅氣閉。由此,后世的史學推測慈安太后可能是由于患了類似于現在的腦血栓一類的疾病,這一類疾病通常發病很快,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醫生們往往看不出其中的原理,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推測。同時,這類新腦血管病發病時,有時會出現臉色發青,口吐白沫等類似于中毒的癥狀。這就更會引起人們的種種懷疑了。
慈安太后的死之所以會傳出這么多的說法,主要是因為世人對慈禧的不滿。即使慈安太后不是死的如此緊急。世人仍然會給慈禧安上其它的罪名。當然,對于慈安的死,后人已經無法知曉其中的事實,所有的說法都只是后人根據某些材料的推測而已。
慈安太后簡介:
孝貞顯皇后(1837年-1881年),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廣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鈕祜祿·穆揚阿之女。出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七月十二日。于咸豐二年(1852年)被選秀入宮,初封貞嬪,五月晉貞貴妃,十月奉旨立為皇后,時年16歲。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帝崩逝后,與孝欽顯皇后兩宮并尊,稱母后皇太后,又稱東太后,上徽號曰慈安皇太后。后聯同恭親王奕欣發動辛酉政變,誅除顧命八大臣。同治帝即位后,首度垂簾聽政。光緒帝即位后,二度垂簾。光緒七年(1881年)三月初十崩逝于鐘粹宮,死因成謎,葬于普祥峪定東陵,上謚,經宣統加謚,最終謚號為"孝貞慈安裕慶和敬誠靖儀天祚圣顯皇后"。
慈安皇太后,俗稱東太后,簡稱慈安,死后謚為孝貞顯皇后。 提起慈安,人們很自然地會聯想到慈禧,長期以來,慈安給人一種過于忠厚老實,缺乏政治才干,事事依賴慈禧的印象。實際上,這樣的看法未免有失偏頗。真實的慈安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從小就受到過良好教育。特別是她成為中宮皇后的五年中間,清王朝遭遇了空前的外患內憂,使她在憂患中成熟,在憂患中增長閱歷。在美女如云的皇宮,在多情好色的咸豐帝身邊,能保持11年榮寵不衰?
除了憑借她本人的超凡的容貌和人品之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因素,就是她有一套十分成功有效的處理和駕馭她與眾妃嬪、與夫君皇帝關系的秘訣。這些都足以表明慈安是一位城府很深的大智若愚的女性。即使把她作為一個政治人物來衡量,即使把她與慈禧放在一起做比較,慈安太后也絕不是一無是處。決定朝政大端,慈安優于德,而慈禧優于才。慈安對權力不感興趣,所以日常朝政多讓慈禧處理。而“慈禧懾于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禮”。遇到朝政大事,慈禧不敢擅做主張,仍要征詢慈安的意見。由此可見,慈安太后在控制局面、掌控權力方面也是很有一套辦法的。在光緒年間任過大清國駐英國大使,回國后先后任過光祿寺卿、太常寺卿、大理寺卿、左副都御使的薛福成,在他的《庸盦筆記》中記到:誅殺陷城失地、臨陣逃脫的兩江總督何桂清,將驕蹇貪淫的勝保下獄賜死,賞給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爵位,皆出自慈安之意。
慈禧太后簡介: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玉牒全名“葉赫那拉氏,安徽徽寧池太廣道惠征女”,出生于北京城,出身于滿洲鑲藍旗,后抬入滿洲鑲黃旗的一個世襲官宦之家。清文宗咸豐皇帝的妃子,清穆宗同治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后身分或垂簾聽政或臨朝稱制,1861年至1908年間大清帝國的實際統治者。死后謚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圣顯皇后”,長度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過大清開國皇后及孝德、孝貞二位正宮,同時也超過入關后滿清所有皇帝的謚號。慈禧太后,姓葉赫那拉。滿洲鑲藍旗人,后抬旗入鑲黃旗,安徽寧池廣太道惠征之女[4]。關于她的出生地點,現在也沒有定論。咸豐元年(1851年)入宮,封蘭貴人,六年生同治皇帝,進懿貴妃。同治即位后,與恭親王等密謀殺肅順,垂簾聽政。光緒即位后,仍聽政。光緒親政后,沒有實際的權利,發動戊戌政變,被挫敗以后,將光緒囚于東南海瀛臺中。光緒三十四年,光緒卒,次日,慈禧亦卒。
父惠征,曾任安徽徽寧池廣太道道員,終年49。母富察氏,終年86。由于生了一個兒子,并且會討咸豐皇帝歡心,不久后就升為懿貴妃。愿為祺祥,同治帝立時年27,尊為圣母皇太后,號為慈禧太后。生前,外人有以“慈禧太后”、“圣母皇太后”、“西太后”等稱之者;自光緒年間,宮中及朝廷開始以“老佛爺”尊稱之;死后謚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圣顯皇后”,長度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過大清開國皇后及孝德、孝貞二位正宮,同時也超過入關后滿清所有皇帝的謚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