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楚傖簡歷故事
葉楚傖是我國民國時候的著名的詩人,并且還是一個政治活動家,葉楚傖是民國時候國民黨軍的一名大將,對于黨和國家的抗日作戰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葉楚傖簡歷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葉楚傖簡歷
在一八八七年的時候出生,出生的地點為江蘇吳縣。葉楚傖原本的名字叫做單葉,行是他的字,另外還有一個小字叫做小鳳。顯示在一九零二年的時候,他憑借著出色的成績考上了上海的南洋公學。在早期年間的時候他就已經參加了同盟會,在一九一二年中華民國成立的時候,葉楚傖還在上海創辦了不同的報刊。在一九一六年的時候,他還和邵力子兩人一起創辦了《民國日報》,由葉楚傖擔任總編輯這一重點職位,并且在當時葉楚傖嚴厲的對袁世凱的稱帝行為進行抨擊。
在一九二四年一月的時候,他被選作是國民黨第一屆的中央執政委員。在一九二五年的時候,在西山會議之上提出反對的意見,他反對孫中山的那種聯聯共的政策。在北伐戰爭爆發了以后,葉楚傖擔任的職位是在蔣介石的總司令部當值。在一九二七年的時候,當時的四一二事變之中,葉楚傖也有參與。之后,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他擔任政府委員參加了當時的成立儀式。之后他先后擔任過江蘇省的政府主席,以及國民黨中央黨部的宣傳部長,還有秘書長等職位。在一九三五年的時候,他更是成為了國民黨政府的立法院的副院長。之后于一九四六年的時候在上海病逝。
葉楚傖的故事
關于葉楚傖的故事有著很多,有關于他的經歷的,也有關于他抗戰的,亦是有著一些描寫生活之中細枝末節的事情的。在這里將要講述的是在抗日戰爭時候葉楚傖的故事。
據說在抗日戰爭中期的時候,當時的中國文藝協會剛剛宣布成立,而但是擔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的葉楚傖就出面發言。但是正在他進行滔滔不絕的發言的時候,中央大學的一位大學教授忽然之間站了起來,打斷了他的發言,而給出的理由則是:這是文藝工作者的聚會,對于大官的講話不歡迎。聽到這樣的話,葉楚傖先生沒有說什么話,也不生氣,只是面對下面的人鞠了一個躬,然后就下臺了,之后就安安靜靜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面。之后大家才知道,原來葉楚傖先生是這一次會議的發起人兼籌備人,他所要說的,是作為一個籌備人在完成籌備工作的時候所要講的話,而并不是那個教授所說的訓話。于是挽人出來,邀請葉楚傖先生繼續講下去。于是葉楚傖先生就再次上臺,完成他沒有講完的話。并且在面對挽人的時候沒有絲毫的傲氣和生氣。整個人的氣場令人敬佩。
當然了,這只是關于葉楚傖先生的一個小故事,從這件事情里面,可以看出葉楚傖先生有著一般人沒有的氣度,類似于這樣關于葉楚傖的故事還有很多。
葉楚傖故居
葉楚傖是中國國民黨元老級別的人物,有著很高的聲望。在后世有著對于葉楚傖紀念的地方,那就是葉楚傖的故居,葉楚傖的故居顧名思義就是葉楚傖在活著的時候,居住過的地方。
葉楚傖故居坐落在皇廢基的十三號,而皇廢基的巷子名稱是因為春秋時候的吳王和元朝末期的時候吳王張士誠在這里居住過而得名的。這個故居是建于一九三七年,也就是清朝同治年間的時候,在葉楚傖的故居里面總共有著兩幢樓房,東樓分為兩層,占地面積大約為五百平方米左右,在臥室里面使用的是企口地板,是從英國進口過來的。而另外一座附樓則是位處于西面的地方,和東樓一樣也是兩層的樓房,并且二樓和正樓是使用一座天橋來連接的。天橋極為的狹長,在狹長的天井里面,有著一口保存了很多年的水井。這口水井是當年建造這座故居的房子之時就挖的,就算是到了現在,水位也一直極為的固定,保持著既不會干,但是卻也不會溢出來的樣子。
在水井的旁邊,還有著一座水塔,這個水塔也是葉楚傖故居的一個標志。在水塔里面的水是供給居住在樓上和樓下的人的生活用水。在要使用水的時候,運用水汞從水井里面將水抽出來,這種自制而成的一種“自流井”也是葉楚傖生活的那個年代的在高檔的洋樓里面象征身份的一個重要的特征。
看了“葉楚傖簡歷故事”還想看:
1.黃賓虹的生平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