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產子有多少人侍候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那么慈禧產子有多少人侍候?
其實對于慈禧,我們家族以前是不怎么提關于她的事情的。即便是我爺爺的那位表哥同治皇帝,我們家族也都是不怎么提的。但是后來隨著很多事情成為歷史,我爺爺才有時候說起一些他見到過的事情,而慈禧懷孕,爺爺也是通過他的奶奶知道的。爺爺說:“慈禧初入宮時,身份不過是皇帝侍妾里等級較低的貴人,即便被咸豐帝寵幸封為嬪后,距離等級最高的皇后還差著好幾級,但是她的親生兒子同治帝的出世給她帶來了發跡的轉機。據說咸豐五年(1856年)的端陽節剛過,正在垂釣的蘭貴人忽然心里一熱,胃就翻騰起來了,頓時嘔吐不止。守在一旁的宮女趕忙遞上香茶和絲帕。
正往湖中撒魚食的總管太監安德海也趕忙跑了過來,笑嘻嘻地問道:‘貴人這些日子怎么了,懶洋洋的,吃什么吐什么,而且時常的口吐蘭氣,怕是遇喜了吧。奴才應早早啟奏萬歲,這可是天大的喜事呀!’而此時的蘭貴人則穩穩地放下魚竿,用香絲帕優雅地擦了擦嘴,道:‘鬼奴才,你比我還明白,難道萬歲爺不知道嗎?’安德海畢恭畢敬地回話:‘您的奏折又沒有交給奴才我,要是交給我,奴才樂不得的往上遞呢!’‘哼,我看這份折子是壓在皇后那里不發吧,好,你這就去稟告皇上,就說我遇喜已經兩個月了。’‘喳!’安德海和宮女們扶著蘭貴人上了軟轎,緩緩地去了。”爺爺說:“就是這么一段談話,成就了慈禧以后的宮里生涯。”
據說第二天咸豐就傳下諭旨:“升蘭貴人為懿嬪,令其母帶兩名婦人進宮,由蒼震門進,至儲秀宮住宿,以便隨時照看。”轉眼到了臘月,懿嬪已懷孕六個月,行動不便,飲食起居都需要分外照應,咸豐已傳旨由內務府照應。正月二十八日,內務府送來精奇和媽媽(精奇,滿語是從小看護孩子的地位最高的仆役;媽媽是孩子從小的乳母,也是工資地位較高的仆役)共10名,照祥也派首領太監王成選送來燈火,以及媽媽20名供懿嬪差遣。
轉眼到了第二年的二月,宮里又精選六名媽媽到儲秀宮晝夜伺候,同時精選兩名姥姥(收生婆),在上夜守喜,太醫院另派兩名御醫在御藥房下所輪留值班。第二天又傳旨太醫院,守喜御醫加派四名,分兩班,每班三名,晝夜輪值。內務府各司也忙得不亦樂乎,做春綢小襖27件,自紡絲小衫4件,一幅紅春綢,控單一塊,紅兜肚4個,潞綢被18床,布褥10床……一切接生用具,各色人物,全都準備妥當。咸豐六年(1857年),自正月二十四日起,御醫每天診脈,并及時奏報。經過一番折騰,懿嬪于咸豐六年三月二十三日開始坐臥不安,未時生了個男孩子,這就是后來的同治皇帝。
懿嬪生了龍子,咸豐大喜,立即傳旨,照妃例賞賜白金300兩,綢緞70匹,宣布:“懿嬪著封為懿妃。”沒多久又升為懿貴妃。爺爺說:“由于為皇上生了一個兒子,所以慈禧的地位在宮里也越來越高,所謂母憑子貴,在這里非常適用。”
人物評價
正面評價
慈禧太后是中國歷史的帝制時代中,少數長期當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稱干練,尤其擅長操弄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系自身的絕對權威,清朝因為她的能力而續命數十年。慈禧當權時期,清廷的中央集權以及中國主權面臨來自內部及外國的種種威脅,她從捍衛清帝國權威及其本身權力的立場出發,所作之舉措收效雖不盡成功,但放在歷史脈絡下做持平之論,多數允稱合理。為因應自鴉片戰爭以來,來自歐美列強的挑戰,以及鎮壓太平天國等民間反抗勢力。慈禧重用李鴻章、張之洞等漢族重臣,在地方上開辦洋務運動,是中國發展近代化工業的開始。在洋務自強運動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內部反叛勢力,在帝國體制下維系中國相對穩定的局面,并且建設近代化陸海軍軍備,造就“同治中興”的氣象。
慈禧的改革手段其實非常高明, 百日維新改革速度過快,根本只是一場鬧劇,不可能成功。在庚子年一場大禍之后,慈禧皇太后意識到時局已不容她堅持帝制傳統,所謂的“祖宗成法”,乃容許清廷推展多種新政措施。庚子后新政牽涉多端,其中犖犖大者包括:官制改定、準備立憲、廢科舉制度、禁止婦女纏足、興辦 女學、新學、庚子退款建設教育事業等。
負面評價
個人的人格方面,慈禧從宮廷斗爭中奪得政權的手法殘忍。1861年,咸豐皇帝駕崩于熱河避暑山莊后,甫成為皇太后的葉赫那拉氏,聯合恭親王奕等皇室近支,發動政變從以皇室遠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為首,實際以能臣肅順為核心的顧命八大臣集團手中奪得政權,并將其中三位(載垣、端華、肅順)處死。后為建立及維系其獨裁權力,慈禧皇太后對于政敵之整肅絕少留情,即使對親生兒子同治皇帝,以及繼位皇帝光緒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相當高壓嚴峻。
從中國國家主權的角度出發,慈禧當政的結果亦受到不少負面評價,包括1885年在對法戰爭中贏得 鎮南關大捷,并成功阻止法軍登陸臺灣的優勢局面下,卻以主動求和、簽訂令清帝國喪失 安南宗主權的中法天津條約來結束戰爭。此外,令中國喪失重大利權的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1901年辛丑和約等之締結,肇因于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戰敗,以及1900年庚子拳亂之大禍。慈禧的執政及決策,于此二事件之發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責任。慈禧雖然政治上非常干練,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維系滿清的對中國的統治。以上列舉的數次喪權辱國的戰爭結果,并非一定如此,其中鎮南關大捷后的乙酉清法戰爭以及中日甲午戰爭都是繼續戰爭比接受議和的恥辱條件要更加有利,但繼續戰爭的結果雖然會擊敗當時國內一片混亂的法國,或在甲午時拖垮當時國力即將窮盡的日本,使中華民族有個更好的結果,卻很可能會讓滿清中央政府因為持久戰亂而失去權威垮臺。慈禧作為最高權力責任者,拒絕取消維持了300人之短見議和與接受恥辱,這在體現其政治之干練的同時,也多次惡化了近代中國的前途。庚子事變后中國面臨辛丑和約的巨額賠款時,其奢靡之風仍未見明顯收斂,使晚清已捉襟見肘的財政問題更加惡化,民生凋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