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古代隱士的趣談
古代不是誰都能做隱士,全仗著“官二代”的家底兒,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關于古代隱士的趣談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關于古代隱士的趣談:
“幾年無事傍江湖,醉倒黃公舊酒壚。覺后不知明月上,滿身花影倩人扶。”這是陸龜蒙《和襲美春夕酒醒》的絕句,襲美是其好友皮日休,詩史上“皮陸”并稱,開晚唐開江湖隱逸一派詩歌,詩風清麗平淡。不過皮是朝廷官吏,陸龜蒙除了做過短暫的幕僚,終其一生只是布衣處士。
陸龜蒙之所以布衣告老,其實也是事出有因。其祖上歷代為官,且六世祖、五世祖都官至宰相,這不可能不影響他,只是他因考進士不第,故此絕了念想。再加上為人清高,不與流俗為伍,在饒州期間,三日不見任何人,而饒州刺史主動帶部下前來相見,反而引起他的不痛快,竟自拂袖而去,脾氣之大,可見其性格的孤傲不屑。讓人想起倪云林,因朝廷大員飲茶粗俗,也是憤然而去。
一般高人的脾氣,多少與他們的家境有關。陸龜蒙是世代高官出身,倪云林則是富甲一方的豪富,從小就養成了富貴公子傲世的性格,既可敬,也有些與生俱來的優越感。詩人羅隱《寄陸龜蒙》詩中說:“卻恐塵埃里,浮名點污君。”可見對陸龜蒙的敬重了,他們即使不被世人理喻,也絕不會委屈獻媚。
陸龜蒙是真名士。進士落第后,隱居家鄉甫里,自稱“甫里先生”、“江湖散人”、“天隨子”等名號,以詩文、飲酒、垂釣為樂。《唐才子傳》陸龜蒙條說他:“不喜與流俗交,雖造門,亦罕納。不乘馬,每寒暑得中,體無事時,放扁舟,掛篷席,賁束書,茶灶、筆床、釣具,鼓棹鳴榔。”日子過得瀟灑散淡,宛如莊子的逍遙游。而他的“天隨子”即取自莊子的:“神動而天隨。”也就是聽隨自然的意思。
不過,真要做名士,沒有一定的經濟保障還是難以為繼的。雖然祖上世代為官家產肯定不少,但到了陸龜蒙這代,已經有些破落了,但還是有房屋三十間,田地四百畝,耕牛十頭,傭工十余人。日子似乎也不差,但他好像過得仍然不富裕。在其《甫里先生傳》中說:“先生由是苦饑,囷倉無升斗蓄積。”在孫光憲的《北夢瑣言》中,也說他:“性高潔,家貧,思養親之祿。”估計也是受了陸龜蒙嘆窮的影響。
這就有些奇怪了,雖然他說是由于家里的田地地勢低,雨水多的時候就會與江水連通,影響收成,但不可能年年如此吧!即使經常這樣,他四百畝的土地,有一年收成好了,也足夠他逍遙好一陣了。文人愛夸張,這也是一種通病。唐伯虎在科舉舞弊案后,生活也一度拮據,留下過十朝風雨若昏迷,八口妻孥并告饑的詩句,落魄是真的,但未必貧困如此吧!據清代姚承緒的《吳趨訪古錄》中記載,陸龜蒙住處一共有三處。甫里老家的天隨別墅中有清風亭、杞菊蹊、垂虹橋、鴨螣等諸勝。可見是一所豪宅。另他在蘇州附近的臨頓橋有居所,在震澤有天隨別業,陸龜蒙著震澤垂釣時,就住在這里。或許陸龜蒙的嘆窮是和祖上相比吧!那他的確是個“窮人”。
和隱居的高士一樣,陸龜蒙也嗜茶。這或許受了先輩茶圣陸羽的影響,陸羽曾居住湖州,而陸龜蒙跟隨張搏為幕僚時,也住過湖州。且在湖州的顧渚山下購置一茶園,模仿陸羽的《茶經》寫過品茶的書,可惜已經失傳。
陸龜蒙在當時就是吳地名重一時的隱逸高士,和有些文人,如孟浩然不同的是,孟浩然當年在長安求官,因一句:“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惹得唐玄宗不高興,打發其回家做隱士去吧!而從詩中看,孟浩然多少有些唧唧歪歪的委屈感。從這方面來說,陸龜蒙可謂真隱士,和張志和一樣,氣性的高傲,促使了他們散淡江湖的動力。他和春秋的范蠡,西晉的張翰一起并列為“千古三高”在其家鄉有甫里先生祠,讓后人膜拜。
秦末漢初的五大隱士是誰
秦末漢初隱士:黃石公
據稱,夏黃公又叫黃石公,但是根據文獻記載,似乎這是兩個人。黃石公(約前292年-前195年),道家學者,秦漢時人,后得道成仙,被道教納入神譜。據傳黃石公是秦末漢初的五大隱士之一,排名第五。《史記·留侯世家》稱其避秦世之亂,隱居東海下邳。其時張良因謀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橋上遇到黃石公。黃石公三試張良后,授與《素書》,臨別時有言:“十三年后,在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公即我矣。”張良后來以黃石公所授兵書助漢高祖劉邦奪得天下,并于十三年后,在濟北谷城下找到了黃石,取而葆祠之。后世流傳有黃石公《素書》和《黃石公三略》。【黃石公與天書】張良得“天書”,“天書”是黃石公所贈。這段故事在邳縣流傳最廣,大人、小孩都會講,可是要問起黃石公的姓名和身份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據傳,黃石公是秦始皇父親的重臣,姓魏名轍。始皇父親莊襄王死后,輪到秦始皇坐朝當政,他獨斷專行,推行暴政,忠言逆耳,聽不進忠臣元老的意見;魏轍便掛冠歸隱,策馬離開朝廷。秦始皇聽說魏轍走了,想想一來自己還年輕,雖已登基,但立足未穩,身邊需要人輔佐;二來魏轍是先皇老臣,如若走了會讓天下人笑話自己無容人之量。于是就帶親信人馬追魏轍到驪山腳下,用好言好語千方百計挽留,魏轍決心已定,一個勁不愿回去。后來,他就隱居在邳州西北黃山北麓的黃華洞中,因人們不知道他的真實姓名,就稱他為黃石公。書寫好后,他就四處尋找合適人物,目的是委托重任,以實現他為國效力的意愿。
一日,黃石公在圯上(圯,即橋)與張良相遇,便以拾鞋(即古書上說的納履)方式試張良,看到張良能屈人所不能屈,忍人所不能忍,知道他胸懷開闊,將來必有一番抱負,絕非是人下之小人,遂以《素書》相贈。此書共一千三百三十六言,分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道、宗道、遵義、安禮六篇。書中語言明貴,字字精當,張良愛不釋手,秉燭細讀,大悟大徹,心領神會,沒多少天,便把一本《素書》從頭到尾背得滾瓜爛熟。
后來,張良做了劉邦的謀士,佐高祖定天下、興漢邦,大部分運用《素書》中的知識。久而久之,這段故事越傳越神,《素書》也就被后來人說成了“天書”。
秦末漢初隱士:東園公
東園公,姓唐(一說姓庾、園),名秉,字宣明。是秦末漢初的一位著名隱士,是“商山四皓”之一,居園中,因以東園公為號。他曾力諫漢高祖劉邦廢太子之事。東園公與綺里季、夏黃公、甪里先生這四位飽學之士先后為避秦亂而結茅山林。四人德高望重,漢代立國以后,劉邦一直想要網羅德高望重的四人,卻被拒絕。他們過著清貧而安樂的生活,寫《紫芝歌》以明志。
劉邦寵幸戚夫人,打算另立太子,呂后急找張良商量,張良便請出商山四皓出面。后來商山四皓被太子劉盈請去,成為太子上賓。劉邦見太子有四位大賢輔佐,消除了改立趙王如意為太子的念頭。劉盈后來繼位,為漢惠帝。
北宋淳化二年(991),貶任商州團練副使的王禹為“商山四皓”撰寫了《四皓廟碑·易》稱:“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惟圣人乎。先生避秦,知亡也;安劉,知存也;應孝惠之聘,知進也;拒高祖之命,知退也。四者俱備,而正在其中矣。”清代畫家“揚州八怪”之一黃慎有《商山四皓圖》。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不取商山四皓事。
江蘇省蘇州西山島西北部的鳳凰山西南有一東村,因“東園公”隱居于此而得名。村中有東園公祠,門樓正面書“東園公祠”四字楷書大字,背面橫額為“商山領袖”四字。《史記·留侯世家》:“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須眉晧白,衣冠甚偉。上怪之,問曰:‘彼何為者?’四人前對,各言名姓,曰東園公,甪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一說東園公,姓園名秉,號園公,陳留襄邑人。
秦末漢初隱士:綺里季
綺里季,古人名,姓吳名實。漢初隱士,“商山四皓”之一。典出《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秦末東園公、綺里季、夏黃公、甪里先生 ,避秦亂,隱商山 ,年皆八十有馀,須眉皓白,時稱“商山四皓”。后高祖欲廢太子, 呂后用留侯計,迎四皓,輔太子,遂使高祖輟廢太子之議。綺里季為其中之一,后亦以“綺里季”泛指隱士。
他曾力諫漢高祖劉邦廢太子之事。綺里季與東園公、夏黃公、甪里先生這四位飽學之士先后為避秦亂而結茅山林。四人德高望重,漢高祖劉邦多次請他們出山為官,不至。后劉邦寵幸戚夫人,打算另立太子,呂后急找張良商量,張良便請出商山四皓出面。后來商山四皓被太子劉盈請去,成為太子上賓。劉邦見太子有四位大賢輔佐,消除了改立趙王如意為太子的念頭。劉盈后來繼位,為漢惠帝。
秦末漢初隱士:周術
甪里先生,名周術,是漢代的一位著名隱士,“商山四皓”之一,他曾力諫漢高祖劉邦廢太子之事。甪里與東園公唐秉、綺里季吳實、夏黃公崔廣,這四位飽學之士先后為避秦亂而結茅山林。四人德高望重,漢高祖劉邦多次請他們出山為官,不至。后劉邦寵幸戚夫人,打算另立太子,呂后急找張良商量,張良便請出商山四皓出面。后來商山四皓被太子劉盈請去,成為太子上賓。劉邦見太子有四位大賢輔佐,消除了改立趙王如意為太子的念頭。劉盈后來繼位,為漢惠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