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錯就改的名人故事
勇于承擔責任、知錯就改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你知道哪些知錯就改的名人故事?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知錯就改的名人故事大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知錯就改的名人故事篇1
廉頗負荊請罪
戰國后期,七雄爭霸,趙國常常受秦國的欺侮。趙國大臣藺相如能言善辯,在完壁歸趙和澠池會中,為趙國爭得了榮譽,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趙王十分器重他,封他為上卿,同朝名將廉頗為這事很不服氣。
一天,廉頗在府中踱步,怒氣沖沖,兩手叉在腰間,眼睛里閃爍著一股不可遏制的怒火,他重重地拍了一下桌子,大聲呵斥:“我廉頗武功蓋世,舍生忘死,為趙國作了多少貢獻,立了多少功勞,那藺相如只不過是一個懦弱無能的書生罷了,有什么能耐?”這時,旁邊的人說:“廉將軍,藺丞相有膽有識,您不可輕視他呀。”“哼,什么有膽有識,我在大街上,三番五次地阻擋他的去路,他膽小如鼠,不敢向前一步。”廉頗趾高氣揚。
這些話不脛而走,很快就傳入了藺相如耳朵里。藺相如解釋說:“我不是懼怕廉將軍,而是怕我和將軍不能和睦相處,如果我們兩個大臣爭斗起來,人們會認為我們內部不和,其他國家就趁虛而入,坐收漁翁之利呀。”
當廉頗得知藺相如退讓是因為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后,自責不已,于是,他自愧不如:“我真是糊涂,有眼無珠,哪能和藺丞相相比呀。”他袒露背脊,背著荊條親自到藺府認錯賠罪。到了藺府后,廉頗雙膝跪地,羞愧地低下頭,虔誠地懺悔:“藺丞相啊,為了國事,您處處忍讓我,不和我斤斤計較,我還侮罵你,這都是我的錯,您用荊條狠狠地抽打我吧。”藺相如見此情景,趕忙扶起廉頗,說:“廉將軍,您這是何苦。”隨后,藺相如擺下酒席,與廉頗促膝談心,握手言和。
從此以后,藺相如與廉頗成為了一對很要好的朋友,他們同心協力,輔助趙國,使其他國家不再侵犯趙國。
知錯就改的名人故事篇2
沈從文知錯就改
沈從文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他出生在湖南省鳳凰縣的一農戶家庭。小時候,沈從文特別喜歡看木偶戲,常常因為看戲入迷而耽誤了讀書。
有一天上午,沈從文從課堂里溜出來,一個人跑到村子里去看戲,那天木偶戲演的是“孫悟空過火焰山”。沈從文看得眉飛色舞,捧腹大笑。一直看到太陽落山,他才戀戀不舍地回到學校。這時,同學都已放學回家了。
第二天,沈從文剛進校門,老師就嚴厲地責問他為什么曠課。他羞紅著臉,支支吾吾地答不上來。老師氣得罰他跪在樹下,并大聲訓斥道:“你看,這楠木樹天天往上長,而你卻偏偏不思上進,甘愿做一個沒出息的矮子。”第二天,老師又把他叫去,對他說:“大家都在用功讀書,你卻偷偷溜去看戲。昨天我雖然羞辱了你,可這也是為了你好。一個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老師的一番話,使沈從文感動得流下了眼淚。他暗暗發誓,一定要記住這次教訓,做一個受人尊重的人。此后,沈從文一直嚴格要求自己,長大后成了著名的作家。
知錯就改的名人故事篇3
周初改過自新
西晉時期,宜興縣有個叫周處的人,由于父親很早就死了,自小缺乏管教,他成天在外惹是生非,和人打架斗毆,危害鄉里。義興鄰近的山里有一只猛虎,經常出來傷人。當地的長橋下,有一條兇惡的蛟龍,經常游出水面,吞吃了很多雞鴨,也傷害了不少的人。于是人們把周處、猛虎、惡龍放在一起,統稱為“三害”,其中周處最令人頭疼。人們都在背地里抱怨:“三害不除,永無寧日啊!”
有人出主意:“我們想辦法讓周處上山殺虎,下海屠龍,這樣,三害就除了兩害,如果他被猛虎或惡龍吃掉,不更好嗎?”于是,就有人自告奮勇去找周處,見到周處后,就夸他膽子大,功夫好,如果能上山殺虎,下水降龍,那就是真正的英雄了。周處聽后,拍著胸脯說:“那猛虎和惡龍算什么,看我怎么收拾它們!”第二天,周處果然帶著弓箭,進山找虎去了。
到了森林深處,只聽見一陳虎嘯,從樹后躥出一只很大的白額猛虎。周處閃到一棵大樹后面,搭弓射箭,“嗖”的一下,射中猛虎的腦門,把考慮射死了。周處又帶著刀劍,跳進水里去找蛟龍。那條蛟龍發現有人下水,就沖過來咬。周處閃身躲過并在蛟龍身上猛刺一劍。那蛟龍受了重傷,就往江的下游逃竄。周處緊跟在蛟龍的后面,一直追蹤了幾十里。三天三夜過去了,周處還沒有回來。大家議論紛紛,認為這下了周處和蛟龍一定都死在水里了。這回“三害”都死了,大家奔走相告,互相慶祝。沒想到第四天,周處竟然安然無恙地回家來了。人們很是吃驚。原來蛟龍受傷以后,被周處一路追趕,最后流血過多,終于被周處趕上殺死。上岸后的周處看到大家正在為他的“死”而高興,終于明白自己平時的行為是多么的遭人痛恨。
于是,他痛下決心,要悔過自新。那時,有兩個很有名望的人,一個叫陸機,一個叫陸云,周處去找他們,請他們幫忙。周處見到陸云,把自己決心改過的想法誠懇地向陸云談了。他說:“我后悔自己覺悟得太晚,把寶貴的時間白白浪費掉了。現在想干一番事業,只怕太晚了。”
陸云勉勵他說:“別灰心,您有這樣的決心,前途還大有希望呢。一個人只怕沒有堅定的志氣,不怕沒有出息。”打那以后,周處一面跟陸機、陸云學習,刻苦讀書;一面注意自己的品德修養。后來他終于成為晉朝有名的大臣。
知錯就改的名人故事篇4
列寧曾說過:“聰明的人并不是不犯錯誤,只是他們不犯重大錯誤同時能迅速糾正錯誤.”一個人難免犯錯誤,關鍵在于犯錯之后能夠嚴肅地對待錯誤,改正錯誤.
楚文王曾經沉迷于打獵和女色,不理朝政.太保申借先王之命,要對楚文王施以鞭刑,在太保申的堅持下,楚文王被迫接受.楚文王伏在席子上,太保申把50根細荊條捆在一起,跪著放在文王的背上,再拿起來,這樣反復做了兩次,以示行了鞭刑.文王不解說:“我既然同意接受鞭刑,那就索性真的打我一頓吧!”太保申卻說:“我聽說,對于君子,要使他們心里感到羞恥;對于小人,要讓他們皮肉嘗到疼痛.如果說讓君子感到羞恥仍不能改正,那么讓他嘗到疼痛又有何用處?”楚文王聽后深深自責,從此不再去打獵,也不再沉迷女色,奮發圖強,不久就兼并了39個國家,擴大了楚國疆土.
文王因改過而成就了他的英名,也造就了楚國的盛況,然而有著西楚霸王之稱的項羽卻因為不能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剛愎自用,最終落得個烏江自刎的下場.
一次錯誤就是一次教訓,改過自新,才能不斷成熟起來.
法國偉大的思想家盧梭寫過的《懺悔錄》,他要做的是“把一個人真實的面目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這個人就是我”.因此在《屬性錄》中,他直面自己的隱私,痛責自己的過錯.他曾寫道,自己少年當仆人,偷過主人家一條用舊的絲帶,主人發現后,他在眾目睽睽之下,將此嫁禍于誠實的女仆瑪麗,破壞了她純潔、善良的名聲.
那時的盧梭是可惡的,自己偷東西還嫁禍于人,但后來他仍受人敬重,為什么呢?這就是因為他能勇于承認錯誤,并能及時改正錯誤,而不是掩飾自己的錯誤.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索福克勒斯也說過:“一個人即使犯了錯,只要能痛改前非,不再固執,這種人并不失為聰明之人.”承認錯誤并不是自卑,也不是自棄,而是一種誠實的態度,一種銳意的智慧
知錯就改的名人故事篇5
孔子改錯詩的故事
一天。孔子帶領著子路、子貢、顏淵等幾個門生外出講學。師生們來到海州,天空忽然電閃雷鳴,狂風暴雨大作。當地的一個老漁翁把他們領進一個山洞避雨。
這山洞面對著大海,是老漁翁平常歇腳的地方。孔子覺得洞里有點悶熱,便走到洞口,觀看雨中的海景,看著看著,不覺詩興大發,吟成一聯:風吹海水千層浪;雨打沙灘萬點坑。
老漁翁聽了忙道:“先生,你說的不對呀!難道海浪整頭整腦只有千層,沙坑不多不少正好萬點?先生你數過嗎?”
孔子覺得老漁翁的活有幾分道理,便問道:“既然不妥,怎樣才合適呢?”
老漁翁不慌不忙地說,“咱生在水邊,長在海上,時常唱些漁歌。歌也罷,詩也罷,雖說不必真魚真蝦,字字實在,可也得合情合理,句句傳神。依我看,你那兩句應當改成這樣:‘風吹海水層層浪,雨打沙灘點點坑。’ 浪層層,坑點點,數也數不清,這才合乎情理。”
子路在一旁火了,沖著老漁翁說:“哎哎,圣人作詩,你怎能亂改!”
孔子喝道:“子路!休得無禮!”
老漁翁拍著子路的肩膀說:“圣人有圣人的見識,但也不見得樣樣都比別人高明。比方說,這魚怎么打法,你們會嗎?”一句話,把子路問了個啞口無言。
老漁翁瞧著子路的窘態,也不答活,飛身奔下山去,跳上漁船,撒開漁網,打起魚來。
孔子看著老漁翁熟練的打魚動作,想著他談海水、改詩句、議“圣人”、責子路的情形,猛然間發覺自己犯了個大錯誤,于是把門生招攏在一起,嚴肅地說:為師以前對你們講過‘生而知之’,這句話錯啦!大家要記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說罷,順口吟出小詩一首:
登山望滄海,茅塞豁然開;
圣賢若有錯,即改莫徘徊!